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8.93K 次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美孝心少年》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1

今晚我全神貫注地觀看了《xx“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孝心少年”們面對困難勇敢不屈、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美好的人生夢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深深打動了我,我的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用拾撿的廢棄材料為高位截癱的爸爸製作電腦架,幫助他開網店創業的陽光大男孩鍾嶽峯;自己曾面對死亡卻與患病的`母親不離不棄,夢想xx年後成為一名廚師的堅強小姑娘王丹;用勤奮撫慰重病的母親,用堅強安慰失去親人的父親,用琴聲延續着中華民族上千年孝行天下傳統美德的提琴女孩……他們的事蹟不僅僅讓我收穫到了感動,更有榜樣的昭示、愛心的傳遞和人生的正能量。

我們是父母的心頭肉,但我們絕不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百善孝為先,讓我們行動起來,養成疼父母、尊長輩、愛身邊人的好習慣,以實際行動踐行孝道吧。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2

孝親敬老,你做到了嗎?

——觀“武陟縣孝親敬老模範教師與十佳小孝星”有感

老話常説:“百善孝為先。”孝親敬老,是我們新時代的接班人必須傳承的優秀美德。“孝”也是一個奇特的漢字——上半部分為“老人”的“老”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為“子女”的“子”。上為老、下為子,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稱之為孝。孝親敬老,你做到了嗎?

今天下午第三節課對我來説是莊重的,也是特別的。這節課上,我們觀看了“武陟縣孝親敬老模範教師與十佳小孝星”的視頻資料。雖然只是一段視頻,但是這段視頻中融入着愛,洋溢着孝親敬老的優良傳統,漂浮着我們又一批孝親敬老榜樣的影子。二十位十佳小孝星候選人(郭躍鍇、潘瑞芳、王笑天、孫佳興、楊浩哲、張傑、張浩天、趙婉雨、張東東、王夢玲、盧豔萍、付志行、王 菲、劉若倩、孟蒙恩、張昊鈺、安白雪、楊 丹、劉 毅、趙雅楠),都是與我同齡的孩子,他們或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或勇敢地挑起家裏頂樑柱的重擔,或體貼父母、關心父母,或熱愛家庭,尊聽長輩教導……這些少年是我們的榜樣,時時刻刻激勵着我們。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之中,也流傳着許多關於孝親敬老的佳話。“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相信這兩個小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也相信大家對這兩位年紀小小的孩子充滿敬佩之情。那麼大家也想這兩個孩子那樣,孝親敬老了嗎?

三年級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可貴的沉默》,到現在故事情節還令我記憶猶新,我不得不圍這一羣可愛的孩子們感到欣慰,也不得不説,哪怕從現在開始,開始孝敬你的長輩,也為遲不晚,重要的,是那顆心,那顆用金錢買不到的火熱的孝心。

孟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老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為: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是啊,孝親敬老,並不能僅僅侷限於和我們擁有血緣關係的老人與孩子中,更應該是這社會上每一位值得我們尊敬、愛護的孩子。

“孝親敬老,我該怎麼做呢?”許多同學曾這樣迷惑。

答案很簡單,哪怕是父母回家後送上的一雙拖鞋、一杯咖啡;哪怕是為爺爺奶奶輕輕捶背、按摩;哪怕是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哪怕是為路邊過馬路的婆婆伸出的雙手,哪怕是……點點滴滴反映出我們那可貴的孝心,要記住,我們孝敬老人並不是為了出名,而是出自我們的孝心! 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捫心自問:你,做到了嗎?

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不敗的話題,從古代的《二十四孝》到現在網絡上長篇大論地談論明星的孝事,我們不難看出,“孝”這個字從古至今都是用來評價一個人最基本的標準。從楊乞的“綵衣養母”到緹縈的“上書救父”再到最後李應麟的“孝感繼母”??從報紙上大大宣傳“母親節”的文章,再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有關“父親節”的跟帖,最後到教育局舉行“孝心大考場”的比賽??我們更是可以看出現代社會對“孝”這個字的重視。

天底下,“孝”無處不在,就拿前幾天在《讀者》上看到的一個名叫黃鳳的女孩來説吧,自從我看完那篇關於她的文章後,我被她的那份孝心着實地感動了,那一刻,我哭得“稀里嘩啦”。在黃鳳六歲時,她爸爸在打工時意外摔成高位截癱。幾個月後,媽媽離婚改嫁他人,從那以後沒再支援家裏一分一毫。奶奶眼患疾病視力模糊,黃鳳不得不獨自擔起照顧爸爸和奶奶的重擔。踩着小板凳在灶台炒菜、煮飯、下面條,摸索着給爸爸餵飯、擦拭、換洗、按摩、翻身,跟奶奶和鄰居學着打理菜園、種菜、醃菜??在黃鳳11歲時,她更是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是20xx年的3月9日,黃鳳在鄰居的幫助下搭上了去上海的順風車,隨行的還有躺在鐵板車上不能動彈的爸爸和時年已七十二歲並患有眼疾的奶奶。祖孫三代準備開始過邊乞討邊求醫的生活!我被這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深深的打動了。身為同齡人,我現在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只是因為自己一個人能去趟在岱山衢山的外婆家而沾沾自喜,卻不知道,在華夏版圖的另一個角落,有一個農村女孩比我早8年會了這些我到現在還不會的.家務。

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感動的我淚流滿面,但是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那個八歲少年付志行,那是本該在爸爸媽媽懷裏撒嬌的年齡,卻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付志行的爸爸是三級智障,媽媽是四級智障,家裏只有爺爺勉強可以幹活,因為要維持家裏的生計,爺爺照顧不了小志行的爸爸媽媽,所以每天小志行一回家,就要為一家人做飯,還要喂媽媽吃飯。他並不嫌棄他的爸爸媽媽,一直照顧着患有智障的爸爸媽媽,每天任勞任怨,不怕苦不怕累,幫助爺爺幹活,看到累了一天的爺爺回家了,忙給爺爺捶背洗腳。

他那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指引着他不斷向前行,也深深地感動了我,感動了我們每個人。我要向八歲的小志行學習,學習他那任勞任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相比小志行的條件,我們幸福多了,小志行能做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呢?我一定好好學習,在學習之餘幫媽媽掃掃地,洗洗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當爸爸每天下班回家了,給爸爸端一盆洗臉水,每天晚上給奶奶洗洗腳、捶捶背,有好吃的讓奶奶、爸爸媽媽先吃。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3

昨天晚上我和媽媽看到老師的短信時已經九點了,當時是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20xx最美孝心少年頒獎晚會”。

節目正在播的是“徐煜岑”哥哥,他的媽媽在兩年前的一次意外下,大腦受了傷害,醫生説恐怕會變成植物人了。為了喚醒他最親愛的媽媽,他買了一個錄音筆,錄下了自己最想對媽媽説的話,經過二十多天的等待,在徐煜岑的努力下媽媽竟奇蹟般的醒了。可是醫生又説了,媽媽的語言功能已經喪失了,這輩子可能就不會説話了。徐煜岑哥哥説道:“小時候媽媽扶我學走路、教我學説話,現在我要教媽媽説話!”從那天起煜岑每天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教自己的媽媽説話,經過了三年多的努力,煜岑的媽媽終於説出來了一句:“錦錦,你真棒,媽媽愛你!"徐煜岑的孝心讓媽媽再次出現了一個奇蹟!他們一家三口快樂的笑容讓我懂得了:“孝心就是你快樂我也快樂!”

“蒲曉燕”姐姐,媽媽生她的`時候,因為難產不在了。爸爸也因此得了精神病,而爺爺也因意外癱在了牀上,整個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曉燕姐姐的身上。學校裏發的牛奶和火腿腸,自己從來不捨得吃,每次都帶回家,用刀切成碎末摻在粥裏喂爺爺吃。自己腳上穿的鞋已經破破爛爛,雖然買一雙鞋子只要五元錢,但為了省下來給爺爺奶奶增加營養,卻捨不得買。每天下午放學後,都要上山去砍柴,幾十斤的柴火,成人都背不動,而曉燕姐姐卻每天都要把它背下山去。蒲曉燕姐姐讓我懂得了:“孝心就是一種承擔,就是讓家人過得更好!”

“馮莫林”哥哥,母親先天失明,父親也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失明。十一歲的馮莫林學會了種莊稼,雖然每次進山裏收玉米的時候,都非常害怕,但想起在家等候的父母,便忘記了一切的恐懼。他説:“最怕的就是回到家看不到父母,叫不了一聲爸爸媽媽。”他利用暑假打工,給喜歡聽新聞的爸爸買了一台電視機,為了不讓爸爸媽媽捱餓,還買了一台冰櫃,把做好的飯放到裏面,他現在的目標是攢錢給媽媽買一台洗衣機,讓媽媽的手不在冬天洗衣服的時候被凍裂。當別人要幫助他的時候,他拒絕了,説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知道錢來之不易。馮莫林哥哥讓我懂得了:“孝心送給父母,愛心贈給他人,信心留給自己!”……

我是含着眼淚看完這些動人的故事,後悔打開電視太晚了,沒有看到前面哥哥姐姐們的故事。但是我看到的這三個哥哥姐姐的故事已經讓我淚流滿面了。他們讓我懂得了遇到困難時不能退縮,要勇敢面對。他們讓我懂得了孝心其實就是記住自己父母的生日,給他們一個大大的蛋糕,説幾句祝福的話;孝心其實就是週末的時候多去看看爺爺奶奶,陪他們説説話,讓他們高興起來;孝心其實就是給媽媽捶捶背,給爸爸端一盆洗腳水……讓我們學習這些哥哥姐姐們,珍惜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幫媽媽做一些家務,幫爸爸端一杯熱茶,在我們開心、快樂的同時,也讓爸爸媽媽幸福起來!

如果説親人和家庭像一座大山,那我們就像是山裏的小草。讓我們一起來愛父母、愛家庭、愛我們的國家!“百善孝為先”,讓孝心傳遍每一個角落!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4

百善孝為先,孝心不分老少,不分貧富。身邊總有一些人,會讓你感動;總有一些事,讓你感同身受;總有一些物質,能夠填滿你的心房。在我看完《最美孝心少年》後,有一種名為感動的東西,佔據了我的心房,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學習。在這十位最美孝心少年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年齡最小的樑蓉,樑蓉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她在兩歲時,媽媽有突發腦溢血,導致她媽媽失去了自理能力,而她父親也不堪重負,一走了之。當時,小樑蓉僅有四歲,便挑起了照顧媽媽的.責任。一個四歲的小女孩,便學會了做家務。她是一個聰明的女孩,媽媽每天都要吃好多藥,小樑蓉就用a o e把藥分開,a是早上吃的,o是中午吃的,e是晚上吃的。

還有一次,媽媽在吃小樑蓉煮好的土豆,不小心掉到地上,她很快撿起來,放在自己嘴裏,媽媽伸手要,她不給,媽媽問我什麼,懂事的她説:“不想讓媽媽吃上粘有泥土的土豆。”小樑蓉的密碼哭了,用自己的一隻手摟住了她。

看到她們坎坷的經歷,我佩服她們不畏艱辛,小小的年紀就擔起家庭重擔的責任,感歎他們的精神,他們大部分來自偏遠的農村,環境塑造了他們堅強的品格和不畏艱苦的精神。看到他們的事蹟,我同時想到了自己,我自己雖然也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但我比他們幸福多了,至少在自己成年之前,我得到了父親、母親完整的愛。以前,我覺得幫父母乾點家務就算有孝心了,可跟他們比起來,我還遠遠不足,母親現在年齡已大,我應該更懂事才行。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身為炎黃子孫,中華兒女,就更應懂得百善孝為先,從這一秒開始,讓我們人人獻出一份愛和關懷,填充世界,用行動孝敬孝敬父母把!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5

看了《最美孝心少年》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感覺可謂五味雜陳。這些精心推選出來的最美孝心少年,帶給了我太深的心靈震撼。我注意到,很多媒體在報道這一新聞時,都用了“感動”二字。確實,最美孝心少年們的所作所為,非常的令人感動。但我個人的感受是:這些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蹟,不僅僅讓人感動,更讓人心酸。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高雨欣。她是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小女孩,為了幫助右手殘疾的媽媽,她不辭辛苦的`在大街上賣烤串。烤串下面的炭火常常燒到她的手上,為了不讓媽媽擔心,每次都説沒事兒。因為她每天都要照顧外婆、媽媽和小妹妹,所以每天只有兩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可是她的功課門門都是滿分。她的這種積極樂觀、自立自強、孝敬長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孝”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漢字,“孝”更是一個高尚的概念,是回報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遊子吟中寫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是啊,養育我們的人是我們最值得敬重的人,如果沒有他們,更不會有我們,現在就讓我們用一個“孝”字來回報他們吧!如果在小時候不知道孝敬父母,那麼等將來父母老了,不在了,那不就晚了嗎!所以,我們一定要趁現在及早地好好孝敬父母,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6

今天朋友聚會,閒談間説起了“孝心”的話題。自古至今,“孝”是炎黃子孫千百年來傳承的最大美德。古語云:“鴉有反哺義,羔識跪乳恩”。就連飛禽走獸都有感恩之心,何況情感豐富的人呢。這讓我想起了前些時看到的一檔電視節目《20xx最美孝心少年》。

節目中吳林香、黃鳳、邵帥、龍花、徐沁燁、高雨欣這些少年用他們的善良、單純的孝心讓人們明白了什麼是最可貴的親情。吳林香是一名十四歲的女孩。父母離異、外婆和外公身體不好、媽媽患了肺癌。這些因素使她小小年紀就擔負起了照顧全家的重任。她在母親病重期間悉心護理,以最美的笑容緩解母親的痛苦。當病魔奪走母親的生命後,她依然堅強面對生活。她説:“我以後要成為一名醫生,救治像媽媽一樣的病人。”這就她努力實現的夢想,也是對母親孝心的延續。

命運的'坎坷,使他們承受了他人無法想象的磨難。從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對父母的愛,感受到了那顆最美的孝心。

父母對子女有着不辭辛苦的養育之恩,做子女的這輩子也報答不完。盡孝是做為子女最基本的義務。那首在春晚上唱響全國的“常回家看看”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哪怕幫爸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平凡的歌詞卻唱出了盡孝的真諦。盡孝是需要陪伴的。當我們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變老,終有一天父母會離我們而去。所以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應驗在身才去悔恨。抽出玩手機的時候給爸媽打個電話,推掉一次聚會陪爸媽吃頓飯。在這些看似尋常的小事中,能體現出子女對父母的關愛和孝心。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7

據介紹,近期,中央電視台啟動了“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並在央視少兒頻道陸續展播了數名孝老愛親少年事蹟。該活動是央視“最美”系列活動之一,面向全國18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通過尋找、發掘、宣傳新時期“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展現他們孝敬長輩、自強不息、陽光向上、自立自強的感人事蹟和美好情操,為廣大少年兒童樹立自己的'時代偶像和榜樣,謳歌具有時代感的中華民族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積極營造尊老、愛老、敬老的濃厚氛圍,引導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據悉,本次活動最終推選出10名20xx年度“最美孝心少年”,9月下旬舉辦頒獎典禮。活動組委會還將組織愛心企業為“最美孝心少年”本人和家庭提供適當公益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8

據介紹,近期,中央電視台啟動了“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並在央視少兒頻道陸續展播了數名孝老愛親少年事蹟。該活動是央視“最美”系列活動 之一,面向全國 8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通過尋找、發掘、宣傳新時期“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展現他們孝敬長輩、自強不息、陽光向上、自立自強的'感人事蹟和 美好情操,為廣大少年兒童樹立自己的時代偶像和榜樣,謳歌具有時代感的中華民族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積極營造尊老、愛老、敬老的濃厚氛圍,引導少年兒童樹立 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據悉,本次活動最終推選出 0名xx年度“最美孝心少年”,9月下旬舉辦頒獎典禮。活動組委會還將組織愛心企業為“最美孝心少年”本人和家庭提供適當公益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9

晚上八點,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主辦的大型公益活動《眾裏尋你——20x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將在中央一套直播。

頒獎典禮由央視主持人x共同主持。x等10位少年獲得“最美孝心少年”稱號,航天英雄楊利偉、播音員李修平、少兒頻道主持人鞠萍等嘉賓到場為他們頒獎。

“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自20xx年創辦起,每年一屆,今年是第x屆。活動致力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少年兒童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尋找最美”系列活動中持續時間長、社會效益佳、收視範圍廣的活動之一。

今年的“最美孝心少年”活動徵集範圍廣泛,參選人物事蹟多元,代表性強。最終共徵集到1000多位青少年的`感人事蹟,這些青年孝敬長輩、為家庭排憂解難、代父母擔當家庭責任、自強不息、陽光向上、奮發有為的孝親故事真實感人。

經過評選,最終x,這10位少年獲得20xx年“最美孝心少年”稱號。他們中年齡最小的7歲,最大的15歲,他們生活境遇不同,故事不同,孝心事蹟也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孝親模範,能更廣泛地發揮榜樣的力量。

本屆活動的頒獎典禮由文藝節目+人物短片+頒獎+現場採訪環節組成,10位最美孝心少年分別亮相,現場播放他們感人至深的人物短片。

這些短片大部分是“走基層”的央視記者採製,他們跋涉上萬公里,足跡遍佈全國,用鏡頭生動記錄了孩子們不畏艱難困苦,愛老敬老,以樂觀的心態、稚嫩的肩膀擔起家庭和社會責任的故事。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10

按照學校安排,今天下午我們學校五六年級一起到多媒體教室觀看《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一百多人一起到多媒體,剛開始有點吵雜,可是隨着視頻音樂聲一響起,全體不約而同安靜了下來,整個視頻兩個小時,當中有好幾個孝心小故事,孩子們每個都看得非常認真,感動之處,見到了孩子們眼角泛光的淚珠,結尾的那句“親情並不一定要靠血緣維繫,發自內心的感恩,那才是最牢固的親情!”是啊!學會感恩才最重要!也實在是不得不叫人好好珍惜現在的時光,至少我們比故事中的他們幸福許多!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者德之本。”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1月14日下午,在早毓小學我與素真老師共同組織一年級兩個班的學生收看“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的頒獎典禮,體會十位獲獎少年感人的故事。

“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於4月18日啟動,中央電視台派出多名編輯記者以走基層的形式在全國開始了“最美孝心少年”的尋訪活動,經過六個多月的尋找,黃鳳、吳林香等11名少年獲“最美孝心少年”稱號,謝宇慧等21位少年獲得“特別關注孝心少年”稱號。這些堅強又孝順的孩子們用單純、善良的孝行詮釋着血溶於水的`親情。

通過組織觀看《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讓學生體會來至父母的深深關愛,感受家庭的幸福。引導學生學習孝心少年的堅強品質,面對苦難時他們用瘦弱的小小身軀撐起整個家庭,用實際行動孝敬長輩,孝敬父母。感受了孝心少年早早地擔起了家庭重擔,用單純、善良的孝行詮釋着血濃於水的親情。一張張燦爛笑臉,一幕幕感人事蹟,撞擊着我們的心靈,鼓舞着身邊的人努力前行。

孝心少年的故事感動着每一位少先隊員,很顯然,通過觀看視頻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11

9月27日,“眾裏尋你——20xx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台錄製完成。

白巖鬆和歐陽夏丹擔任了頒獎典禮的主持人,頒獎嘉賓包括航天英雄楊利偉、表演藝術家呂中、歌詞作家任衞新、主持人李修平、鞠萍姐姐、金龜子,以及孩子們生活中的“偶像”等。兩個半小時的錄製過程,10位年度“最美孝心少年”的故事,讓現場的所有人一次又一次地熱淚盈眶。

向小康,11歲。母親患間歇性精神分裂症,父親打零工賺錢。媽媽發病時,她一遍遍深情呼喚;媽媽病情穩定時,她給媽媽唱歌,陪媽媽看電視,給媽媽講學校的開心事。她成了媽媽的最佳護理,成了家裏的核心。樂觀的她,她還被選入北京衞視《音樂大師課》,成為楊鈺瑩的學員。

遲凱琳,14歲。7歲時母親因車禍去世、父親重傷失去勞動能力,姐姐先天失明。8歲時,同情這個家遭遇的繼母來到了這個家。遲凱琳一直喊繼母“姨”,為了給繼母分憂,她不僅做家務,還一手帶大了今年4歲的弟弟。晚會現場,工作人員請來了繼母田薇上台為遲凱琳頒獎。平生第一次,她對着“姨”喊出了“媽媽”。倆人相擁而抱的一幕,看哭了現場的很多人。

周蕊,16歲。父母離異,母親到外地謀生,她幾乎從小被舅舅帶大。小時候,做體育老師的舅舅最愛抱起小周蕊投籃,但現在,舅舅患上運動神經元病,成為一名“漸凍人”。於是,周蕊成了舅舅的依靠。她給舅舅買菜、做飯、洗衣,抱着舅舅康復訓練,還在每個週末送外賣掙錢,給舅舅治病。今年高二的她,希望報考中國醫科大學。

田應志,17歲。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田應志8歲就開始每天照顧剩患有癲癇手腳殘疾的哥哥,幫助93歲的奶奶操持家務、下地幹農活。在他的堅持下,哥哥也上了學,和他成為同桌和室友。今年,他又以年級第三的成績,考上了省級示範高中。兄弟手足情,艱難有愛心,他説:一家人就是要相互扶持,這才是一家人。

李佳,14歲。愛美的小姑娘偷偷開始猛吃猛喝,在幾個月裏胖了20斤,這才告訴患白血病的媽媽原因:“醫生説幹細胞移植的供受雙方,體重不能相差太大,媽媽,我的體重和你一樣了,我要和你做骨髓配型。”今年5月,李佳和媽媽配型成功,但是由於病痛,媽媽的體重降到103斤,為配合手術,李佳又開始了減肥歷程。

曹胤鵬,8歲。為了給爸爸移植骨髓,挽救患白血病的爸爸的生命,8歲的曹胤鵬兩個月裏讓自己胖了20斤,終於達標。5個小時的抽血,從小愛哭的他一聲沒吭。這個可愛的小胖子,像小大人一樣“教育爸爸”要好好吃飯,每天想辦法給媽媽跳舞、講笑話,逗媽媽開心。小小的`他,成為爸爸媽媽最強大的支柱。

任芳芳,13歲。汶川地震震毀了任芳芳家的房子。為重新蓋房,家裏貸了款,身體虛弱的爸爸不得不外出打工,媽媽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選擇了離開。懂事的芳芳和奶奶相依為命。儘管日子很苦,但是任芳芳卻想方設法成為奶奶的開心果,用自己的孝心,讓家裏時常充滿了笑聲。

張釗,13歲。張釗出生前,父親在一次意外中喪生,出生後不久母親離家出走,奶奶因為失去兒子精神恍惚。張釗在爺爺的撫養下長大,也慢慢地成為爺爺最好的幫手。他不僅幫爺爺幹完地裏的活,還會去採草藥補貼家用。20xx年爺爺查出冠心病,他又主動跟着鎮裏的醫生學會了拔火罐。13歲的男孩兒,成為了家裏的頂樑柱。

餘雖,13歲。從母親過世起,10歲的小余雖就承擔起了母親的角色,那時,弟弟只有一歲多,妹妹半歲。她給弟弟妹妹洗衣、做飯、剪頭髮,揹着弟弟妹妹去上學,同時還照顧着生病的父親。她被同學們稱為“13歲的小媽媽”。站在晚會的舞台上,餘雖顯得有些緊張。小編卻覺得:不善表達的她,內心裏住着一個善良的天使。

姜沅昊,11歲。姜沅昊的父母是軍人,時常加班。外婆有帕金森綜合症,生活無法自理;外公患白塞氏綜合症,經常打針輸液,只能吃流食。小沅昊每天幫助外婆翻身按摩,清洗牀單穢物,代替父母照顧起了外公外婆。曾經牴觸學鋼琴的他,只因為外婆説了一句好聽,就變成了每天堅持練習。在他的心裏,讓外公外婆開心,自己就很快樂。

世界上最美好的就是一個“家”字,世界上最動情的就是一個“愛”字。這十位少年,在他們最美好的童年,遭遇的是突如其來的不幸,挑起的是家庭的重擔,經歷的是童年的苦難。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1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孝”為先,“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就連動物都知道,孝敬父母,何況是人呢?

16歲的女孩黃鳳,在自己12歲時花光家裏僅存的二十七元錢,為自己高度灘瘓的父親製作了一個可以隨時推動的牀,帶上自己的父親,離開了老家踏上了赴上海之路。幾十千米的路程,他和他的父親走走停停,遇到好心的司機載她們一段路,若沒有,自己就推着父親上路,天黑了,躲在附近的山洞或有好心的家人收留他們一晚,第二天,又繼續上路,就這樣不知經過多少天,終於到達了上海這個不管什麼都走在中國前列的大城市,上海雖然到了,可困難的事又出現了,小黃鳳推着父親進到了上海大大小小的醫院幾十家,可最終的結果是:“你父親太嚴重了,我們也無能為力”,可她並沒有放棄,她始終堅信父親總有一天會好的。

東西失去了,可以再買;精神丟了,可以再找回來;可是一旦父愛與母愛失去了,就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世上固然可以當你父母的很多,可是能給予你生命與愛的`人卻只有一個啊。回望過去的歲月,你不知道因為父母嘮叨而和他們吵過多少次架;你不知道因為怨恨父母不滿足你的要求而多次不理他們;你不知道自己多次出手傷過他們,卻還憤然離開出走……你部回首看過,當你和他們吵架時,他們總是保持沉默;當你不理他們時,他們曾多次的抹過眼淚;當你離家出走時,他們為了尋你,額角的皺紋都多了,頭髮上又多冒出了幾縷銀髮……朋友們,若你還處在父母的冷戰中,主動的去説聲“對不起”吧,這不費你多大的力氣,只是一點口水的問題,可是,你並不知道,當你這樣做時,他們多日悲傷的臉上佈滿了笑容,學會多做一些這樣的事吧,這會讓他們的心靈給予莫大的安慰。你或許會認為回報是以後的事,或回報他們就是要幹一番大事,你錯了,早上向他們微笑地問句好,或説一聲“我去上學”,這就是回報他們的方式,做錯事了,主動承認錯誤,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用自己的好成績去回報他們。

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可以去學會感恩,記住父母的生日,到來時,説上一句“生日快樂”這也是感恩,它不需要體現在多麼偉大的事中,用心去做一件事,就是對他們的回報。

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學會感恩應該也不算太難時,讓我們用心去感謝他們吧!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13

在這之前,我對孝字的理解是很模糊的,只知道這是要孝敬父母,但總覺得這是長大以後做的事情。總以為小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是愛,不是孝,總認為打罵、斥責父母這種行為才是不孝。

但看了最美孝心少年後,趙文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趙文龍,父母離異,媽媽得了尿毒症依然跟隨媽媽,他僅8歲”。聽到這一段我的心有些不平靜了“8歲”一直在我心中打轉轉,不管下面故事如何,這一刻我佩服他,8歲時,我是一個快樂的`小女孩,而他卻面臨單翼天使的悲劇和做了跟隨媽媽生活的重大決定,這需要大多的決心和毅力啊!

“從8歲開始每週帶媽媽做3次透析,3年裏6公里路走了無數次,磨破了好幾雙鞋,每次透析後,給在疼痛中的媽媽做按摩到凌晨3點,為給媽媽增加營養,撿塑料瓶”。看完這段視頻我淚流滿面,10歲時我還是個只要把學習做好便可以的女孩,而他卻是個為媽媽着想的男子漢了,在家裏,媽媽讓我做點家務,我還是推三阻四,高興的時候做一點,不高興的時候一點不做,而他已經為以後的生活正在奔波了。

看了孝心少年故事後,我明白了很多,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只要我們給爸爸媽媽一個微笑、一個吻爸爸媽媽就會高興的不得了,所以我們每天要給爸爸媽媽一個微笑或一個吻,好嗎?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14

1月8日晚,“眾裏尋你”20xx“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由中共蚌埠市委宣傳部蚌埠市文明辦推薦的14歲少年宮井豪榮膺全國十佳“最美孝心少年”稱號。

宮井豪家住蚌埠市秦集鎮高埂村,現就讀於仁和中學。三年前,母親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高昂的治療費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禍不單行,20xx年年初,父親因患急性白血病離開人世。家裏唯一的頂樑柱倒了,媽媽又喪失了勞動力,從那以後,宮井豪成為家裏的“小巨人”。做飯洗衣打掃衞生和姐姐一起照顧年幼的.弟弟,宮井豪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每天早晨,他早早起牀,幫助弟弟穿衣洗臉刷牙吃早餐,自己簡單吃上兩口,便匆匆忙忙出門把弟弟送到幼兒園,自己再趕往學校;晚上,他一邊照看弟弟一邊做晚飯温習功課,等待姐姐放學回家一起用餐;下面條時,他會將唯一的一個雞蛋留給弟弟,自己則用白水煮麪……就這樣,宮井豪用最簡單而温暖的方式詮釋着“孝”的真諦。

曾經,宮井豪説過:“爸爸已經不在了,我要代替爸爸去照顧媽媽,照顧弟弟。”在頒獎典禮的現場,當央視主持人歐陽夏丹問他,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想法和責任感越來越強烈了呢?宮井豪回答:“爸爸不在的時候,我就想為家裏多做一點事情,帶着弟弟,好讓媽媽放心。”他還説,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媽媽的病治好,他不想依賴姐姐,因為姐姐是女孩子,自己是男孩子,應該多做一點事。質樸的話語真摯的情感打動了在場觀眾,現場一次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從蚌埠市文明辦獲悉,近年來,蚌埠市始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努力提升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水平,在陣地建設家庭教育打造精品淨化環境幫扶關愛上下功夫花力氣出實招,未成年人成長環境逐步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升。與此同時,相關單位積極行動通力合作,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進一步推動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向縱深發展。

據瞭解,全國“最美孝心少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主辦,致力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少年兒童核心價值觀培養,經中央文明委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婦聯中華慈善總會聯合推選,最終確定獲得“最美孝心少年”稱號的人選名單。本屆全國“最美孝心少年”候選人共有40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10位最美孝心少年受邀登台,宮井豪位列其中,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名十佳少年。

《最美孝心少年》心得15

昨天,在家裏看中央電視台“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我淚水橫溢。

我記得,我父親去世時,我才哭成那樣。

命運,把沉重的擔子,壓在了這11個孩子身上,可是他們卻用純真和稚嫩擔當得那麼果斷。

像這樣的孩子何止千萬啊!

孝,很難。如果不難,就顯不出孝的人品德高尚。

以前我在博文中寫過孝的不容易。

每一個孝的故事,都是用苦難浸泡出來的。

苦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他能讓人迅速成長。

我為這些孩子祈禱,他們一定能有一個並不灰暗的未來。

由這些孩子,我想到了我們的孩子。

他們是在幸福的陽光下長大的,與這些孩子比,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

説是幸福,是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有大人的呵護,根本沒有嚐到生活的艱辛,無憂無慮的他們,腦子裏根本沒有“苦”的概念。他們會踩着季節綻放,抽穗,成熟!

説不幸,是因為他們少上了人生最必要的一堂課,那就是刻骨銘心地體驗苦難。人生,苦難重重。這堂課,是早晚要補上的,補得越晚,越被動。生活中,總是會有壓力重重,沒有一定的歷練,是很難一下子適應的。

這就讓人左右不是――我們當然不希望所有的孩子,從很小時候起,就觸摸苦難,就失去了童年的快樂,但又不希望孩子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像温室裏的鮮花一樣,經不起風雨。

説來説去,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問題。

產生了孝心少年,固然可喜,然而,如果我們的社會保障機制很完善,還用讓這麼多幼小的肩膀來承受這些恐怕是連大人都不能承受的人生之重嗎?

善行也罷,義舉也好,是能透射出人性的輝光,也讓人體味到了人世之暖,然而,一個社會,決不能期望用這種東西來代替它所應當建立的理性的機制。

其實,產生像我們的孩子這樣一羣人,社會也是有責任的,尤其是不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應當承擔責任。大人的錯,往往由孩子埋單。教育的`失衡,必然帶來人心的失衡。教育的缺失,必然帶來道德的缺失。教育的淺薄,必然帶來思想的淺薄。教育導向出了問題,社會就會跟着付出代價。

不説這些了,總之,“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還是傳遞出了正能量,他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盪滌,面對他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盡好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單位、對工作、對同事的一份責任呢。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我們的周圍才能少些哭聲,多一些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