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通用14篇)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1W 次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通用14篇)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1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二手時間》中的人物已生活在20世紀,而且他們也意識到蘇聯國家暴政的可怕,即使有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但他們卻説出這樣的話:“我希望再出現個斯大林……只要那裏是蘇維埃政權,哪怕是豬圈,我也樂意生活其中。即使是牢籠,也是個温暖的牢籠。”

為什麼他們還會想回到“豬圈”裏?大多問題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回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切社會問題都離不開經濟上的窘迫。《二手時間》中揭示,蘇聯解體後因為俄羅斯經濟改革造成急劇的社會貧富分化,小部分人的暴富,大多數人卻淪入貧困的狀態。富人們住高檔的別墅,用黃金打造居所,窮人卻無家可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書中説出“回到温暖牢籠”的醫生瑪格麗特,經濟上是個失敗者。但説出“寧願生活在豬圈中”的匿名採訪者,實際上是在克林姆林宮的身居要職。當然對於他來説,經濟原因不是第一原因。

斯大林時代直至蘇聯解體,蘇聯的經濟發展只體現在國家重工業、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和太空飛船上,民眾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國家輕工業處於低水準上。

價值觀念來看,他們的思想和性格,都印上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國家主義價值觀對於他們的影響,已是深深印在他們骨血中,大於現實中的影響。蘇聯國家主義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價值觀?

《二手時間》給我們的解釋是,國家擁有一切意義,人不是真正的人,個體只有跟國家機器捆綁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所謂的價值。而且這價值,只值一顆螺絲釘。在“集體利益”和“長遠目標下,讓個體“拋頭顱,灑熱血”是這種國家主義的常態。同樣是戰俘,芬蘭戰俘獲釋後,獲得同胞們的擁抱;而蘇聯戰俘獲釋後,將被送進勞改營。戰俘對國家的唯一價值,就是戰死沙場,而投降試圖保存自己的性命,就是背叛。國家有權利,人民奴化無權利,只就是極權國家和暴政國家的本質。

為什麼會想回到“豬圈”,為什麼會害怕自由,“我害怕自由,來一個醉鬼就可以燒掉我的別墅”,奴化的教育讓他們無法面對一個沒有皮鞭和圍牆的世界。以至於在面對新的困境時,他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回到斯大林時代。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2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第二本書,很慶幸讀了她的書,如果不瞭解他們經歷過的傷痛,則永遠無法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歷史不再是紙上的幾行字,而是被填充了故事、情緒、人性。

被採訪人中,有懷念的,有唾棄的,有無法適應變化者,亦有在新時代如魚得水者,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思想之間有巨大的鴻溝,但無論過去與現在優劣如何,一切已經成為過眼雲煙。

現在在俄羅斯,有很多人對中國人友好以待,也有人依然留存着昔日的高傲。遇到過理智分析過往,不透露個人情緒的老人,她以前會是黨員嗎?也遇到過明明是沒經歷過的小年輕,卻瘋狂褒讚、渴望回到蘇聯,他真的瞭解歷史嗎?宿舍大衣櫃頂上藏着列寧小半身像,站到椅子上才能找到,也許二十八年前住在這裏的大學生是個思想堅定的人?

推薦一部紀錄片:《生於蘇聯》,記錄了蘇聯時期各個獨聯體不同家庭不同階層的小孩子,每七年拍攝一次。各個國家都有同類的紀錄片,但在這部裏,你能看到因蘇聯解體,社會聚變,對孩子們的影響,從而直觀感受到殘酷的現實世界。

每個民族都曾經歷苦難,願世界和平。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3

信命的人會將人生問題丟給命運,有宗教信仰的人將問題丟給聖人,而我卻想説關於人生的所有疑問與困惑與苦難可能都與概率有關。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出身,因為投胎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個絕對的概率問題。我們雖然看似主動選擇了工作,愛人,生活,但這些背後仍然有概率會做怪。工作有好有壞,並不是所有問題我們都能預測與控制,愛人也許會變心,這種風險也是存在的,至於生活有時候更是狗血,我們永遠不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因為幸運與不幸都有發生的概率。

蘇聯,一個過去如此強大的存在,強大到讓西方資本列強一度惴惴不安。它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抗衡或者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國家。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塔吉克斯坦人,烏克蘭人,還有其他一些民族共同組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社會主義聯盟國家。雖然屬於不同的民族,操着不同的語言,但是在社會主義思想的帶領下,蘇聯一度高歌猛進。然而,哪裏有極權主義哪裏便有鐵籠與死亡。蘇聯在斯大林的控制下變了味兒,於是勞改營變成了黨的工具,成了政治迫害的温牀。人們總是莫名其妙就到了勞改營或者被髮配到邊疆。蘇聯的解體是必然的結果,它不僅來自於西方勢力的作用,更來自於內部的腐爛與鬥爭。一個國家的倒塌的最終根源只能來自於自身,外界力量只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就像一個人的崩潰也大多時候來自於自己的墮落一樣。如果自身的精神之火不滅地話,無論其他國家有多強勢也不可能徹底瓦解一個國家,這是歷史教會我們的一個道理。蘇聯的極權統治和計劃經濟是自身滅亡的主要原因。

意識形態這個東西有時候真的特別可怕。昨天還是兄弟姐妹,今天卻成為了仇敵,於是解體後的蘇聯,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互相殘殺,殘忍程度比納粹分子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們互相迫害,互相厭棄,扭過頭就忘記了過去的兄弟之情。而個人生活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以至於在蘇聯解體後沒有幾個人過着正常的生活,人們或者身體帶傷或者心靈被摧殘,信仰被動搖,情感被淹沒,沒有一個人是倖免於難的。國家走錯一步就會毀了一代人的幸福,而這也是概率問題。

宗教與偏見可以使家人之間反目成仇,更遑論不同民族。而恰恰宗教與偏見是最難調和的,所以人類活着就必然要經歷這種痛苦。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總是周而復始的出現各種矛盾與偏見。天下大同永遠是最不切實際和最遙遠的烏托邦。

面對國家的劇變,一個普通老百姓應該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呢。也許將一切問題歸咎於概率會好一些。又或者即便知道人生殘酷的真相,還是應該要繼續愛下去,活下去,認真生活是對生命最高的尊重。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4

《二手時間》使用採訪敍述的方式,講述蘇聯解體前後,1991年到2012年,前蘇聯在社會主義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這個關鍵轉型時刻,普通前蘇聯人的掙扎、苦難,準確的説是生活,現在這些人是俄羅斯人、格魯吉亞人、亞美尼亞人、烏克蘭人等。2012年我已經上了大學,難以相信居然沒有在任何書中接觸過這些事,這讓我明白燈下黑這個道理的先進性,它還適用於歷史。

這本書中講述的,有很多與我們所見所聞相似,甚至有些事相似程度100%。比如説,戰時的民族壓迫,大屠殺,戰後的勞改等。同樣的情節,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重現,應該是有其必然性吧。 我假設在特定社會環境背景下,人們 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對人、對物做出的反應是一樣的,而千千萬萬個個體匯聚起來就是大勢所趨,大勢之下,有些事情的發生是必然的。就像書中描述,在戰爭中沒有英雄,如果一個人手握武器,他就已經不是好人了,他就沒有什麼好事;就像骷髏島中黑人中校,手握武器就會想着主宰一切。

在我看來,一切都將成過眼雲煙,無論當時事件當中的 人多麼掙扎,多麼痛苦,都將會過去。而在時代中,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作為獨立的個體,怎麼迎接未來,怎麼選擇,活在當下的我們還是有選擇權的。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5

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近四分之一世紀了,俄羅斯仍然在迷茫中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在西方世界對戈爾巴喬夫時代一片盛讚之時,多數俄羅斯人卻似乎寧願選擇遺忘。在紅色大廈的廢墟上如何建立一種新的身份認同,不僅在俄羅斯,也是在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其他前蘇聯地區生活的俄語族羣的精神苦悶。作者使用“二手時間”作為本書標題,寓意深刻,一言難盡。時間,真的能夠重來嗎……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傑作《二手時間》在試圖濾去20世紀蘇維埃人作為人類的特殊經歷,然後質問我們:如果烏托邦引來了災難,貪婪的資本主義模式把我們拖進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們破壞了環境,造成了精神的虛無,還留下什麼路可以走?阿列克謝耶維奇從來不只是寫她的同胞。她關照的是我們所有人……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6

1991年8月24日,前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總書記職位,同時宣佈蘇共中央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並將國家權力和核密碼箱移交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自此,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從版圖上消失。

《二手時間》一書,就是講述蘇聯解體後的二十年間,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作者是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通過口述採訪生長於理想之下的舊蘇聯人和今天的俄羅斯人,通過生活細節和所感所想來展現深處關鍵歷史時刻的社會現狀。

作者追溯了蘇聯和蘇聯解體後的歷史進程,讓普通的小人物講述他們的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重新尋找人生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革,個人的命運在國家變革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前蘇聯人訴説着那個時期的祕密和對戰爭的恐懼,他們信仰共產主義,活在強大的國家嚴控之下,忠誠而壓抑,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也賦予了人性的真實面孔。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俄羅斯人又重現發現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認識了俄羅斯,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他們的夢想也不再關乎夢想,他們信仰生存主義,體驗了什麼是資本主義,他們希望過着西方人一樣的生活,而不再像他們的父輩們。

歲月不息,歷史輪迴,《二手時間》説沒有誰是永久的勝利,成王敗寇彷彿都是一時之爭。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7

《二手時間》輕輕的揭開了蘇聯或俄羅斯的面紗:蘇聯解體後,民眾普遍發現生活過得還不如斯大林時代——教授淪為商人、權貴則趁國有資產私有進程中飽私囊、普通老百姓的存款還不夠填飽肚子。信仰普遍缺失,於是老一輩不斷地回憶當年衞國戰爭(列寧格勒保衞戰)最終趕走納粹的日子。民族仇恨、衝突、屠殺甚至在莫斯科不斷上演。在這個廣闊背景下,還有很多普通老百姓感人的愛情故事。阿列克謝耶維奇表明,她並不是要評價蘇聯思想和蘇聯歷史,更不想評價任何人,而只是形而上地描述一種人類的生活悲劇。雖然如此,我認為,根本在於制度改革並沒有深入民心,“當時許多人都自認為是國家的良心,認為自己有權開啟民智。可是我們對人民瞭解嗎?”俄羅斯的民主是偽劣民主,並沒有帶來自由,相反,我們都知道,普京之後是梅德韋傑夫,梅德為傑夫之後相信依然是普京,二人轉。“俄羅斯能在五年中改變一切,但二百年來卻什麼都沒有變。仍舊是廣袤的空虛,仍然是奴隸的心態……”

我覺得,作為一個讀書人,是不能不去關心自身所處的社會、制度以及文化。讀點歷史吧,讀點傳記吧,起碼讀點紀實文學吧!?然而,痛苦也在於此,知道的越多失望也越多。像我這樣的文弱書生更談不上振臂高呼,敢於去鬥爭去犧牲——一觸及自我利益,我也難免退縮,或者,説好聽點吧,不必拿雞蛋去碰石頭。然而,對於制度所產生的惡,我覺得不能被矇蔽,更不能做幫兇。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8

蘇聯時代的戰爭 俄羅斯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看得很揪心,腦袋裏閃現着那些血淋淋 骯髒不堪的畫面,內心的感受猶如看紀錄片《二十二》,同情 憐憫 憤恨…也許每個時代有屬於每個時代的印記,欣慰 慶幸自己所處的這個和平 温暖的時代…歷史 是一種鞭策與警醒,該從別人的故事 反思自己的人生…

書中未修飾的20餘個故事,讀每一個故事時 幻想自己是裏面的主角 該分分鐘會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不願遭受這般折磨與苦難 存活於世…現如今的我們 生活得安逸 內心的承受力與面對生活磨難的勇氣遠遠不足,對生與死未看透 但卻看得輕,不知生死之貴重…

書的作者總結自己三十年的創作“以前我更感興趣的,對我影響更多的是社會思想,是人類無法支配的天然力量;今天,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類的孤獨的靈魂空間中發生着什麼。”人類的孤獨的靈魂空間中發生着什麼,好奇。

怎麼去理解書名“二手時間”——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語言全都來自別人,彷彿是昨天被人穿過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別人以前所知、所經歷過的東西。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9

蘇聯時代的戰爭 俄羅斯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看得很揪心,腦袋裏閃現着那些血淋淋 骯髒不堪的畫面,內心的感受猶如看紀錄片《二十二》,同情 憐憫 憤恨…也許每個時代有屬於每個時代的印記,欣慰 慶幸自己所處的這個和平 温暖的時代…歷史 是一種鞭策與警醒,該從別人的故事 反思自己的人生…

書中未修飾的20餘個故事,讀每一個故事時 幻想自己是裏面的主角 該分分鐘會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不願遭受這般折磨與苦難 存活於世…現如今的我們 生活得安逸 內心的承受力與面對生活磨難的勇氣遠遠不足,對生與死未看透 但卻看得輕,不知生死之貴重…書的作者總結自己三十年的創作“以前我更感興趣的,對我影響更多的是社會思想,是人類無法支配的天然力量;今天,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類的孤獨的靈魂空間中發生着什麼。”人類的孤獨的靈魂空間中發生着什麼,好奇。怎麼去理解書名“二手時間”——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語言全都來自別人,彷彿是昨天被人穿過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別人以前所知、所經歷過的東西。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10

密集地看了幾部作者的作品,中間有幾度都覺得這種完全個體的、私人的、口語化的敍述是否真的有那麼重要的意義、值得那麼高的評價?因為不過是一個個普通人、用再平常不過的瑣碎語言所講述的自己的故事。而在看完全書,看完譯者呂寧思的譯後記,再仔細回想這一個個片斷的故事所構成的整幅圖景後,答案就清晰可見了。

就像有評論所説,這一個個故事雖然小到微不足道,卻像一塊塊小的馬賽克一樣拼出了一幅完整的蘇聯解體後的社會狀況,我們得以從這樣一個個小點,去窺視它所反映折射的那一類人、那一種遭遇、那一個個社會事件,而其中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人性是複雜多面的、而每一次變革、每一種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對其的評價,同樣是複雜的,唯一確定的就是所有單一的、絕對的看法,一定是不全面的。

這種看似簡單的創作方式,其實背後是作者大量的基礎工作、累積素材,然後再從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人在同一歷史階段的遭遇,才會對歷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看法。

書裏雖然都是些普通人,有的人卻對人性、戰爭、政治、改革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洞見,讓人歎服。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11

《二手時間》出版於2013年,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痛苦的社會轉型中普通人的生活。這裏面採訪的絕大多數是新時代的失敗者,充滿了對當下生活的迷茫、質疑。是萬惡的資本主義毀了俄羅斯人的精神世界嗎?從這本書中無法得出結論。我只從中讀出,順應社會潮流者昌。至於這個潮流是對還是不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對俄羅斯歷史知之甚少的我,不敢評論二十年裏這個國家是否走對了路,只想談談自己如何看待這些普通人在社會大環境下選擇的道路。

在一篇篇壓抑陰沉的採訪中,《與幸福很相似的孤獨》與眾不同。一名35歲的女性廣告經理阿麗莎,從小就更喜歡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在蘇聯解體後,她如魚得水,追求自我,“上天不會這麼簡單地給你任何東西,一切要靠你自己”。在其它受訪者眼中混亂、荒誕的時代,在她心中是“一切想要的都可以得到”、“你可以成為你想要做的任何人”的天堂。誠然,我從她的言語中感受到了她對愛情的懷疑和失望,但這又如何呢?

翻閲其它幾篇採訪,丈夫大多是酗酒而又家暴,妻子又被家庭束縛,幾乎不可能擺脱這樣的生活。而阿麗莎,在和已婚男人談戀愛時依然保持獨立,“我們每個人都有那麼多的事情”、“因為我是自由的:他打電話還是不打,來還是不來,拋棄還是不拋棄我?無所謂!”因此她在懷孕後也可以毫不猶豫地離開,獨自撫養女兒。物質、精神的雙重獨立,是很多現代女性的奮鬥目標。

順應潮流的人,當然要活得輕鬆一些。《專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謎》中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無數過去的黨員,爭先恐後地提交自己的退黨證明。很難説他們是見風使舵的小人。他們的理想並不是共產主義,只是自己目前能生活得更好。

但活得好不好是相對的。物質、精神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分量不同。每種選擇既是明智的,又是傻×的'。廣告經理在追求獨立的過程中喪失了對他人、對愛情的信心;退還黨證的人否定了過去的幾年、甚至數十年的寄託。

幾個月前,我傻傻地問朋友“咪蒙是誰”,被無情地嘲笑了一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關注了她的公眾號,讀了幾篇文章,以為是個年輕姑娘的作品,覺得三觀不合也沒有再看。偶然一次看到她的百度百科——“於韓寒雜誌《獨唱團》首期發表文章《好疼的金聖歎》”。

什麼?七年前那本《獨唱團》驚豔到了當時懵懂的我,而那篇《好疼的金聖歎》也是真的有意思啊。古代和現實融合交織,生下了一個漂漂亮亮的混血兒。雖然看不懂。

這怎麼能是一個人呢?

再看一眼咪蒙的個人簡介,文學碩士,專欄作者,南方都市編輯。她也不是什麼二十多歲的小姑娘,而是個有着十多年寫作經驗的資深作者。她顯然是自己選擇了功利、選擇了迎合大眾蹭熱點。她成功了。

“金聖歎説:我亦棄世。

“其實,這個時代配不上他。”

咪蒙説:我不棄世。我要賺錢、成名。

她熱情地擁抱了這個時代。

再後來又看到有人惋惜她的才華。想起《爆裂鼓手》中的男主説:“我寧願酗酒吸毒,34歲就家破人亡,成為別人餐桌上的話題,也不要腰纏萬貫滿面紅光的活到90歲,但沒人記得我!”

所以説,只要活成自已想要的樣子就好。有時自己的想法和時代潮流不謀而合(如女廣告經理),那麼正好搭上一趟順風車。有時沒有那麼好的運氣,那麼逆流而上或是隨波逐流都是很好的。有一種心態比較奇怪。自己的理想在社會現狀中難以實現,既不願意改變想法,也不願意奮起對抗現實,反而痛罵“都是這些的社會,處處不順老子的心”。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12

讀完《二手時間》,想起了多年前讀過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作品《重病的俄羅斯》,這本獲得了國際諸多大獎的口述紀實史作品,再次以復調書寫形式,對底層無權無勢普通人的生活血淋淋的予以記敍,當秩序崩潰後,曾經在同一個蘇維埃下的各個民族,情同手足如兄弟姐妹,轉眼變成了被虐對,搶劫,泄恨,報復,種族仇視,偏見的犧牲品,還有戰場歸來的傷殘人軍人,給他們心靈的創傷讓他們難以有正常的婚姻生活,堅韌,慈愛又勤勞的女人……社會突然顛倒了,人與人之間不再有發至真摯的友情,人人對未來迷茫,不知俄羅斯明天何去何從,沒了俄羅斯,他們也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正如《重病的俄羅斯》這本哲學小書引用詩句“抱着加鎖的奴隸,唱不出高昂的歌”。

當我讀到圖哈切夫斯基用瓦斯毒殺農民,吊死水兵這段時,他在大清洗裏悲慘的被當作間諜判處死刑並立即槍決,我一點也不同情,這些所謂的將軍,元帥,都不知簽署了多少殺人名單,害死了多少人,他們都是在殺人中被培養出來的將軍,元帥或人才,“我不喜歡英雄這個詞,在戰爭中沒有英雄,如果一個人手握武器,他就已經不是好人了。他就沒有什麼好事”。“一個天真可愛的到老都不死的人。還是十五歲的小孩時,村裏來了隊紅軍,紅軍喝的爛醉來徵兵,共青團員的他舉報親舅舅藏匿糧食,舅舅被砍成了碎片。不到十六歲他就參軍,把富農拉到院子裏風吹雨淋,燒燬酒莊,炸燬教堂,強迫神父掃廁所,押送富農的火車車廂裏男人上吊了,小孩在喝粥一樣喝屎尿。他自己結婚時不去教堂沒有蠟燭和鮮花,掛的是列寧和斯大林畫像,連妻子的一頭秀髮都必須剪掉,因為美麗是不正確的”。

大棒和偶像都是俄羅斯自己造出來的,就像木刻一樣,想要什麼,就能做出什麼。在公共住宅裏,很常見的事情就是互相監督和偷聽,甚至鼓勵親人之間互相揭發。“我們坐在廚房裏罵蘇維埃政權,説政治笑話,讀地下出版物。如果有人搞到新書,他可以在任何時候去敲開朋友的家門,哪怕是在凌晨兩三點,他都是被渴盼的客人。我清楚地記得那種莫斯科的夜生活,特殊的夜生活。那裏有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懦夫和叛徒……有我們自己的快樂。這無法向圈外人説清楚。首先,我無法解釋我們為何開心,又不能細説別的……就是這樣……我們的夜生活和白天真的完全不同,絲毫不一樣!一到早上,我們就都各自去上班……”人們怕斯大林,因為許多人一生都在為應付逮捕與饑荒做準備。斯大林死後,人們才開始有了笑容,之前的生活都是人人謹小慎微,從沒有過笑容。理想是廢話和童話,成了殺手,理想兑現過程中,太多的陰謀,屠殺和迫害,人人活在恐懼之中,心神不得安寧。

“人們開始以‘紐倫堡審判’威脅共產黨……可法官又是誰?不過是一批共產黨審判另一批共產黨,星期三退黨的審判星期四退黨的”。“我們為什麼不審判斯大林?我來回答你吧:要是審判斯大林,就得審判我們自己的親屬和朋友,那些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但“總是有這樣的人,他們的心很黑。他們活着,但沒有靈魂,他們只是醫學上所説的心臟,而不是人類,對任何人都無情。 兩個猶太小孩被善良的人們私藏在家裏,最後卻被人告密。兩個小孩和私藏者被殘忍的殺害。正應了文中的那句話:在戰爭中你會了解很多,人比野獸還要壞。是人殺死人,而不是子彈”。還有“就是有這樣一種人:“紅軍”來了,他們就喜慶地歡迎;“白軍”啦了,他們又喜洋洋地歡迎”。這就是俄羅斯人,變色龍一樣的,他們與其説見風使舵,不如説滿是怨恨。

嚴格的黨紀和等級結構,反倒是起到了毀掉黨的作用。所有人都在撒謊,結果生活變得更糟了。社會主義不過是一種鍊金術的想法,飛速向前,但不知方向在哪裏。官僚們從來沒有信仰,沒有原則,重要的是坐穩位子,長袖善舞,左右逢源。上一輩很想聽到的是,自己經歷了一種偉大和不平凡的生活,他們深信自己的信仰有價值。但他們真正聽到的又是什麼?四面八方都在説,他們的生活充滿了空話廢話,除了導彈和坦克他們一無所有。一個女鄰居,不久前,還徹夜排隊購買阿赫瑪託娃的詩集呢,現在卻為有了一個德國咖啡機而開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了!”馬雅可夫斯基和高爾基的書籍都被扔進垃圾箱,列寧著作被當成了廢紙。蘇聯諸神都成了廢鐵。

俄羅斯著名的詩人丘特切夫1868年12月10日寫流傳甚廣的著名詩句“憑理智無法理解俄羅斯她不能用普通尺度衡量她具有獨特的氣質——對俄羅斯只能信仰”,俄羅斯之所以難以理解,就在於“我們所有的痛苦就在於,我們既是兇手,又是受害人-我們是同一種人”。“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人,還把所有的東西送給別人”。這就是典型的俄羅斯人,社會主義沒有改變他們,資本主義也不會改變他們。不論是富有還是貧窮,人民喜歡痛苦,是為了苦難而存在,這是俄羅斯精神的焦點,痛苦是“個人的鬥爭”,是“救贖之路”。俄羅斯一説到幸福,就談起世界大同,要把全球來個翻天覆地的改變!

為什麼要支持葉利欽,他許諾説要剝奪官僚的特權,就這一演講,給他帶來了數百萬支持者。“我們一度以為自由是很簡單的,但後來我們親身體會到了它的沉重。沒有人教給我們什麼是自由,我們只被教會怎樣為自由而犧牲。自由的禮物給了誰,誰就會迎來不幸”。告別蘇聯,也告別了原來的一種生活。“未來沒有站在應有的位置上”,結果就是“成為自由人之後,他們更要去尋找頂禮膜拜的對象……”這個國家的心態、潛意識和基因方面,都是個沙皇國家,所有人需要沙皇。“我希望再出現個斯大林……只要那裏是蘇維埃政權,哪怕是豬圈,我也樂意生活其中。即使是牢籠,也是個温暖的牢籠”在自由之外尋找自由,這就意味着甘願被奴役。

俄羅斯的悲劇就在於知識分子不信神,這樣他們一方面嚮往歐洲的文明,一方面面對俄羅斯又不得不崇拜人神,站在十字路口,啞然無語,既不能用權杖襲擊野獸,也不能大坡基督不變的加鎖。蘇維埃這一抽象的利維坦,他偉大的使命就是把舊人改造為新人,在這個過程中,僅剩的自由也被徹底剝奪,一切交給了國家,一旦轟然倒塌,還有單一的經濟結構,許多人必然不知所措,流離失所,哪些掌握權力,恰恰很快就能攫取鉅額人民血汗,變為寡頭。

恰如安德烈﹒別雷詩句“死亡和疾病車轍瘋狂的飛馳而過消逝吧!消失於廣袤俄羅斯,我的俄羅斯。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13

它是一羣人的榮光和信仰,同時也是另一羣人的噩夢和煉獄。真相遠比想象中複雜,對一羣人的同情偏偏就成為了對另一羣人的殘忍。戰爭哪有正義可言,拿起槍的都是劊子手。

上帝從來不關心小人物的命運,任他們像螻蟻一般在歷史的巨浪中漂流沉浮。一夜之間,曾經的信仰和榮耀就可以任人踐踏,曾經的鮮血和汗水就變得一文不值,曾經的輝煌和勝利已經無人問津。你的信仰是你生命的全部,卻變成了別人眼中的魔鬼。他們説,1917年的革命為什麼會成功,簡直就是把俄羅斯拖入了深淵。你説,是我們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沒有父輩的勝利,你們還是二等的斯拉夫人。他們説,那是一個可怕的時代,我們要民主要自由,要填滿貨架的麪包。你説,那是我偉大的祖國,我用我的生命保衞過她,用我的青春建設過她,是戈爾巴喬夫出賣了她,是那些叛徒們出賣了她。但他們沒有經歷過,他們不會懂,在他們的眼裏豐富的物質才是生活,而在你眼裏他們只是一羣沒有信仰的可憐蟲。

1991年12月25日,一個偉大的帝國崩塌了。

《二手時間》小説讀後感 篇14

看書看多了總有這樣的感慨,歷史總是輪迴,上演過的一齣戲,不知何時就再輪番,情節不變,舞台另置,演員亦換。或者還有這樣的感慨,小人物不過是大歷史中的一粒沙,不僅沉默無處打撈,還要隨波逐流,往哪裏走全不憑自己,個人掌不了自己的命。

阿列克謝耶維奇把這兩種故事融在一起,在《二手時間》裏,這位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用她真實的採訪記錄講述大時代中的小故事。所謂“二手時間”,是説曾經的歷史時代又在當下重演,那些消失的又來了,鬼魅般再現。然而,人們還記得它曾經出現時的模樣?阿列克謝耶維奇用類口述史的方式記錄過去和當下,還原一手,也就有了二手,讓讀者親見那個遠去,卻又可能歸來的時代。

這裏有各式各樣的故事,有蘇聯解體時人們的狂歡與落寞,有面對新俄羅斯困境的失望與憧憬,有俄羅斯猶太人備受歧視的無助,有對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血腥仇恨的毛骨悚然的記載。人命如草芥,死亡看起來稀鬆平常,任何身份在恐怖時代裏都可能成為某種遭至禍害的標籤,書中那些灰暗的故事,讓人不免低落,逃離似乎才是不變的主題。

然而,任何悲慘時代中也都能尋到人性,如燈塔般,給暗夜中的人以力量。那是不論何時總有閃現的人心力量。不顧親友反對和種族問題,因為愛情,執意要在一起的異族青年,在集中營中也有願意拉你一把的夥伴,為了告別極權而走上街頭的普通市民。俄羅斯民族似乎滿含着苦難,卻又能在這其中飽含堅韌,雖然命運總是一再而三地顯露出不可測和令人歎息的絕望,接受它。

這是本在中國政治正確的書,因為它有不少筆墨都在寫蘇聯解體之後,民主降臨,寡頭橫行,政治再次被少數人把持,普通民眾面對生活質量下降的失望。譯者呂寧思在介紹這本書的時候曾説,中國人會對書中的故事有同感,因為我們也在思考類似的問題。如果將蘇聯的改革實踐看成一場實驗,今天的俄羅斯當然不是一個好結局,不僅經濟衰退,而且政治重新又走回老路。因此,除了動情的故事之外,《二手時間》給人的思考是,社會應該怎樣走,才能避免重回俄羅斯式的時代,簡單的口號式的瞬間變革已被證明不是個好結局,那些對民主的幻想或許應該包含更為深刻的建制安排。

當然,最重要的首先是記住它。更前一步的是,能夠講述它。當越來越多的類似故事被淹沒在歷史的灰塵裏,沒人關心這個國家過往如何,那關於未來的憧憬也真可能演變為一場夢幻的想象。如果歷史的一再循環是因為人性的弱點總是如此,那麼告別過去的好方式是,不僅僅把它封在一個不可觸碰的角落裏,而是直面它的骯髒和不堪。

正值十一,深深祝福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