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本質》讀後感(通用15篇)

《本質》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本質》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質》讀後感(通用15篇)

《本質》讀後感 篇1

這裏講到了教育與貧窮的本質。

我之前早高三的時候,我們有陣子流行讀書無用論。在這裏有個數據就可以證明。

“在馬達加斯加。640所學校的學生家長們曾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即孩子們上完小學之後應怎樣謀生,上完中學之後又應怎樣謀生,70%的家長認為,一名中學畢業生會得到一份政府工作,而實際上只有33%的中學生得到了這種工作。”

作為發展中的國家的我,我很有感受。小時候讀書我父親就和我講讀書然後當官,之後你想什麼就有什麼。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就是現在都還是的,感覺中國就是個很奇怪的國家。

這裏的讀書已經不是需求了,而是一種傳統,只有讀書不管你有沒有工作但是你還是被大家羨慕的。因此很多人借讀書來逃避現實讀博讀研但是現實工作卻與科研工作沒有半點關係。已經超越了教育的原有理念為了讀書而讀書,然後去換取好工作。而不是自我修養提升。

看完了總體感覺,就像最後總結説的一樣,只是拋磚引玉。

貧窮的本質,擺脱不了資金——沒錢信息——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能力——不具備工作能力,聽説讀寫專業技能平台——和信息有關,但是有時候有信息確沒有渠道實現,比如人人謾罵但是內心羨慕的——內部安排。

《本質》讀後感 篇2

生命,當你經過叩問和深思,終會領悟生命的真諦。生命,就像菊花一樣,要點點滴滴刻畫情懷。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刻的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如文中所寫“生命從一降生,就像穿上紅舞鞋。”生命的本質,就從一出生開始,就要開始珍惜,活出精彩。也如“生命的本質,是人在無限困難中都會快樂”,告訴我們快樂也是生命的真諦。我也有過這種經歷。

那晚夜如涼水,我在那花叢中看到一羣小小的蝴蝶,在皎潔的月光下,顯得五彩繽紛,毫無暗淡。我趁着那隻小蝴蝶停留在一朵小花上,我輕手輕腳走過去,雙手合攏,攏住了那隻小蝴蝶。它彷彿知道自己掉入險境,用兩隻翅膀拼命掙扎,想往我手縫裏鑽出去,我不得不放了它,一隻懂得生命真諦的小蝴蝶。我獨自一人靜靜地走着,在月光瀉在大地的時候,我緩緩地,靜靜地走着,體會着……

當我早上去上學時,看到牆角的花開了,在別的花被雨水沖刷時,不斷脱落時,這朵花,沒有別的花那樣奼紫嫣紅,卻經得住考驗。每個同學走過時,只關注着那一叢叢五彩繽紛的花,卻沒有留意過這一朵。我卻停住了腳步,這一朵花,被風雨擊得零星有脱落,但卻堅強的屹立在風雨中,彷彿一陣微風拂過,就會散落一地。卻沒有。

在經歷過這兩件事,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我認為不僅僅是我們人懂得生命的真諦,植物動物都有堅強的意志。生命的真諦就是意志上永垂不朽的精神。

《本質》讀後感 篇3

今天聽了本質這本書,是樊登讀書作者光臨欄目,樊登老師邀請了劉東華先生來講解。劉東化先生,身上有很多的標籤,他是中國企業家雜質創辦人,也是正和島和企業傢俱樂部的創辦人,他還投資組建學校、社會組織等幹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本質這本書講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40位優秀企業家的人生起伏歷程,和他們40年的商業智慧濃縮。

在改革開放的40年發改歷程中,中國能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離不開這樣一羣企業家的支撐,他們刻苦又善於學習,他們用智慧捍衞原則追求夢想、成功與財富,他們代表中國經濟的崛起,代表中國企業家精神。

書中講了許多優秀的企業家,講他們的思想講他們的智慧。我對講馬雲的那段印象深刻。最開始馬雲組建阿里巴巴,對外講電子商務理念的時候,遭到那個時代重多成功人的排斥笑柄,認為馬雲是外星球來的,他的思維和想法簡直是天方夜譚,是絕無可能實現的。但現在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好多人都是從看不懂,到看不上,再到跟不上。大多數人都是看見了才相信,只有少數人是因為相信而看見。

劉東華先生通過創辦正和島這個中國商界高端人脈深度社交平台,近距離與這些成功企業家接觸,發現他們不只是企業家這一個身份,還包括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有厲害的人都有一個最大的共性,就是都是善於直擊本質並駕馭本質。

《本質》讀後感 篇4

傑克韋爾奇又出新書了,繼《傑克韋爾奇自傳》、《贏》、《贏的答案》之後,我又在第一時間買到了新鮮熱辣的書,又在幾天中斷斷續續看完。説實話在看推薦導讀中發現某位推薦人説他喜歡玩"得州撲克"時,我有點崩潰了,我以為我看得也是《風塵榜》呢,閲讀激情直線下降,看在老傑克的面子勉強看完,這説明一個錯別字害了一本書。

其實我蠻喜歡老傑克的文風,閒話不説,直擊要害,最簡單的方式列出一二三,思路很清晰,特別是看贏或者贏的答案,通篇都是"要不咱們這麼着吧,一二三","要不咱們那麼那麼着吧,一二三",滿滿的激情正能量,要知道人家在GE那幾十年的底子紮實着呢,説什麼都是底氣十足。

這次閲讀感受不太一樣,感覺老傑克似乎想迎合大眾的口味一般,但是迎合得還不夠,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還沒有,一句話,沒有給我這樣老客户驚喜,好像是從不同的維度把能説的理論又説了一遍,舉了幾個例子,但是也沒有説的很清楚。要不是翻譯的問題,要不是作者的問題。

其實我更想知道他對當今中國經濟走勢分析和判斷,你猜他説了嗎?他説了,他説得很不錯:"中國經濟日益轉型為消費驅動型經濟…過去,中國更偏向於重工業,很大一部分經濟產出是用於出口的,但近年來,內需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穩步提升。中國中產階級的壯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多元化。","我們看到中國企業開始領會到締造全球知名品牌的重要性…新一代全球知名的中國品牌就指日可待""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夢想着成為企業家,像企業家那樣去思考問題,並付諸行動"。老傑克敏鋭的把握住中國經濟的特點,這也是中央高層瞭解的事實。

中國經濟這盤輸不起的棋還在下着,我作為其中渺小的一員在默默看着,既無能力行棋,也無腦力算棋,只能算是見證人。本來這次文章的主題想寫點自己對中國經濟的判斷,寫現在最重要的是保衞財富,守護社會所有人得到的勝利果實,後來覺得可能所有人並不都是這樣想的,自己的財富也有限,説出來有點矯情,而且作為一個浮萍也無法決定社會的走向;本來想從自己音樂中找到一首歌應和一下主題,試聽了100多首歌,最後縈繞心頭的是王菲和竇唯的《誓言》,那就這首歌吧,在LY事件尚未結束的時候,聊表我等小民對時局的關切。

《本質》讀後感 篇5

偶然的機會,最近在亞馬遜看到一些關於職業發展、事業規劃和企業管理的書,一開始只是抱着隨便看看這些“成功學的玩意兒”的心態,沒想到看完之後發現,這些書未必是我們固有思維裏的所謂成功學,其實都是作者親身經歷或者見聞的一些事情拿過來做了分享,非常有啟發。

《商業的本質》這本書,我是衝着最後一部分“職業管理篇”才買了看的,看完之後發現非常不錯,又從頭看了前面兩個部分。分而説之:

首先説説最後一個部分“職業管理篇”,看各章標題就發現——“第十一章。我的生命應該如何度過”,“第十二章。走出事業低谷”,“第十三章。心若在,一切就在”——作者更多的是從生活從人生的角度去思考職業,而不是單純的教科書式的説教。這幾章,作者闡述了一箇中心:人有着追求“變得更好”的慾望,這個慾望驅使着人們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生活。有了這個前提,再去剖析職業管理的各種方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看着之後,理解了這個思想之後,也就對如何提升自己、如何面對工作豁然開朗了。

其次再來看前面的內容,前面所有章節則是闡述了本書的題目,商業的本質是什麼。其實我一直以為商業總是能用為幾個簡單的詞語來概括,比如市場、營銷、產品、服務。看完之後,發現自己的認識是比較狹隘的,畢竟我沒有過商業經歷,作者所解釋的商業,是一個完整意義的商業,正如我們從小學習便知道了“數學是什麼”、“物理是什麼”、“計算機科學是什麼”。

商業,是一項複雜而又龐大的東西——暫時覺得東西這個模糊的詞語比較合適——正如數學、物理、化學、語文等等。從實體上來講,商業涉及到企業、產品、員工、當然還有錢;從理論上來講,商業要用到經濟學、統計學、心理學等;從社會行為上講,商業就是創業、運行和管理企業、開發和銷售產品等。

從中抽出重點,來作為對商業本質的描述,我個人覺得作者要表達的是——增長,商業的本質是增長。那麼如此簡單的概念,為什麼會發展成一本書呢?因為要實現增長,就需要一套複雜的系統——企業和市場,以及複雜的行為——商業行為,這些事物和事情當中,就藴含了商業的本質。

《本質》讀後感 篇6

我看書之前就在想,《商業的本質》這本書到底是講什麼的?講管理的、講做營銷的、還是做產品,還是其他?

看書之前,我認為商業的本質是,你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你是否不可替代。任何商業,都是創造了一種價值,滿足了某種需求。看完傑克韋爾奇這本書,我才發現,其實他講的,就是他上一本書的名字「贏」,以他的理念,商業的本質就是「贏」。

"商業的本質是一項團隊運動,強調"團隊"兩個字。同時,既然是運動,目的就是要去贏。傑克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贏的態度,是通過抓住管理學和商業上最本質的東西走向贏的路徑。"圍繞着要"贏"這個目標,去構建你的系統,從領導力和協作力兩大方面,不斷的推進使命的達成。關於領導力,曉鬆已經講得很到位了,我説説我對協作力的看法。協作力,是重構你的使命,讓你的行動把使命落地,並且跟進你的結果。學以致用,聯繫到書友會,我們嘗試定義我們的方向。

我們使命是讓讀書與商業緊密結合,讓讀書分享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的行動是根據興趣愛好分組,分讀書組、文體組、財經組、創業者俱樂部等,大家在自己喜歡的小組提升自己。每天線上讀書分享,每週二線下讀書分享,現金流遊戲、領導力沙盤遊戲等踐行一些商業規則和管理常識,未來還可能孵化一些商業項目,在創業者俱樂部發現團隊一起去實踐。

我們最開始能夠做的,就是讀書,堅持獨立思考,把思考放在書友會公眾號上,讓公眾號,傳承書友智慧。結合一些商業的實踐,我們會感受很多書本上的知識是沒有用的,如果讀書無法改變自己,無法提升職場競爭力或者提升創業者公司業績,那讀書有什麼用?所以我們提倡學以致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選書,經常浪費時間在一些不好的書上面,就需要讀書讀得多的人通過分享幫我們縮短篩選書的時間,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的推薦書,就在做這個事情;很多人沒有時間讀書的書友,可以參加讀書分享會,獲取讀書的精華,"得到"APP、"千錘百煉",包括書友"怡記"等人的書評,就在做這個事情,把書讀薄。最終達到讓讀書改變自己,把讀書分享形成一個習慣。

我本身也是喜歡讀書,經常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希望我的堅持,讓大家也愛上讀書。正如文中所説:"請記住,你的下屬每週用於工作的時間有40個小時。這是他們的一種投資。如果你沒有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實現這些投資的價值,那麼你就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和生命"。我深深的表示認同。如果我們不能用良好的規則,用"羅伯特議事規則"等建立良好的議事習慣,讓大家平等的分享,限定時間,錘鍊自己的思考,那我們也是在浪費書友們的時間和生命。我們一直在嘗試用各種分組,防止信息過載,也主張大家努力用文字錘鍊自己的思考。

也許,我們還不夠完美,但我們一直在努力!謝謝大家支持!

《本質》讀後感 篇7

該書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它向我們介紹了美國中央銀行是如何在經濟危機中發揮自己職能解決危機重症,我們看到了美國中央銀行運作的大方向,雖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至少認為美國的宏觀調控並不是像傳説中那樣的不在崗。

美國的中央銀行就是美聯儲,該書介紹了美聯儲是如何應運而生,又是如何在美國多次的經濟危機中發揮自己的職能。該書作者本伯南克現擔任美聯儲主席8年,他和美聯儲有着近20年的深入接觸,2006年接棒艾倫.格林斯潘,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美聯儲在危機中的責任和義務感受頗深。該書是伯南克在大學的演講稿編輯成書,共有四講,一講是美聯儲的起源和使命;二講是“二戰”後的美聯儲;三講是美聯儲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反應;四講是危機的後遺症。文章通俗易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同時還附有學生的問答錄,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質》讓我們瞭解了美聯儲是如何依靠貨幣政策維持金融的穩定。

美聯儲的成立也是順應時勢,1893年美國爆發異常嚴重的金融恐慌,有500多家銀行倒閉,而1907年爆發的金融恐慌,雖然銀行倒閉家數不多,但規模變大。於是美國國會同意在1914年成立美聯儲,當時的目的就是穩定金融系統的運作。當然作者也談到了金本位制對美國金融業的影響,認為金本位制短期內會頻繁發生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而長期來看,物價相對穩定。1933年羅斯福總統廢除了金本位制,美國的貨幣政策變得不再那麼緊縮,經濟也在1933-1934年間出現了強有力的復甦。

作者並沒有迴避2008年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而是較為細緻的闡述了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金融體系的漏洞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濫是主要病症,監管機構的不力和隨房價變化而變化的住房抵押貸款產品及相關衍生產品的廣泛使用導致了金融危機爆發。作者認為2008-2009年的危機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恐慌,恐慌不限於銀行部門,而是擴大到整個金融市場。文中也提到了美聯儲在這次危機中發揮的作用,比如貝爾斯登證劵經濟交易商在美聯儲的援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購;美國政府支助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聯儲的援助下兩家公司以有限破產的形式被財政部接管;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從事信用保險業務的美國國際集團公司被美聯儲實施緊急流動救援,倖免於破產。而雷曼兄弟公司由於不在美聯儲的監管範圍,最終導致破產。

作者認為美聯儲已經更加專注於金融穩定,有一整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忙於通過各種計量指標,來識別整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風險以及可能會給整個體系帶來風險的金融機構,而這些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將被特別監控,並須持有額外資本。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聯儲積極救助一些面臨倒閉的企業,同時制定了兩個目標,一是就業最大化,其次是保持物價穩定,維持低通貨膨脹。主要運作就是新貨幣政策的出台以及大規模資產購買的計劃實施。《多德-弗蘭克法案》就是彌補系統監管的缺失,對大而不倒企業的謹慎破產,還有對奇異金融工具、衍生品的透明化改進等。由於美聯儲的措施得當,美國經濟衰退期是2007年12月到2009年6月,目前為止,經濟已經持續增長了將近3年,而年均增長率為2.5%。經濟不再緊縮,而是回到了增長的正軌。

《本質》讀後感 篇8

筆者以為這本書對我們的啟示不僅在於研究的結論,還在於幫我們換一種視角和思路來思考脱貧工作。我們需要在理解貧困人口的基礎上來設計助其脱貧的方案。面對貧困人口所呈現出的與預期有差異的行為表現時,我們更需要的是站在他們的視角上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因,而不是急於表達我們的無奈、失望甚至憤怒的情緒,更不應簡單武斷地歸因,並在這樣的歸因基礎上繼續下一步的措施。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已經成為我們對扶貧路徑的共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認為,所謂人類貧困指的是不具備基本的人的能力,例如文盲、營養不良、衞生條件等,能力貧困、精神貧困、文化貧困、信息貧困和生態貧困等成為貧困的主要範疇。

如果説在脱貧攻堅階段,我們要解決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上的貧困,那麼後脱貧時代,我們將聚焦於看不見、摸不着但更加複雜的精神上的貧困治理。

教育將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明確了貧困地區中小學學生輟學的原因主要在於“新讀書無用論”以及感覺學習沒有勁,因此也在努力探索讓學生“留得住、學得好”的途徑,例如提升教師的數量和質量,豐富學校課程,優化學習方法,等等。

筆者也非常認同對於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的必要性,而在可行性方面則需要基於對貧困地區學生及家庭的理解,更加系統地進行貧困地區學校教育的重新設計,而非簡單地模仿、接納先進地區、高質量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輸送,無論是師資還是課程教學資源。班納吉和迪弗洛的研究同樣指出:“爭論的焦點不在於教育本身是好是壞,而在於政府是否應該干預以及如何幹預。”

《本質》讀後感 篇9

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躋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苗壁偷光”、“畫灰練字”、“頭懸樑,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倒是有了,但這朝三暮四,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怕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兩耳不聞面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專一”並不值得肯定。當今社會,一日千里,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於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駕馬,似一心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本質》讀後感 篇10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先自己弄明白學習的本質,讓學生知道怎麼學習,為什麼學習,才能盡好自己的責任。

首先,“教不是學”。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傳統的思想認為老師好好教課,學生好好聽課就能很好的學習,其實並不是這樣。學生不可能完全吸收老師教授的東西,甚至會導致學生因先前經驗不足而脱節,使學生失去批判思維、創造思維。這種思想忽略了學習者的首要地位。因為學習這並不是單純的學習的參與者,而是學習的創造者。

關於怎樣學習,首先,學習還要以學習者的先有概念為出發點,但是如果學生能夠改變原有的心智結構,打破先有概念,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學習;其次,每種思想都有利弊,其實我覺得並不能用一種模型囊括學習的所有方面,每種模型只是針對某一方面,關注的點不同而已。另外,學習需要大腦的配合。學習時大腦皮層的各種神經元都處於興奮狀態,手腦並用,學習效果會更好;最後,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種力量,一種衝動,一種慾望。我想,一個有動機的學生,他會具有一種維持計劃目標進行到底的一種支持,有源源不斷地精力去實現它。而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他可能會感到學習吃力,看不到學習的價值,更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怎樣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可能會採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關於為什麼學習,現實一點講,現在的學生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升學,找個好點的工作,掙錢養家餬口。這樣説或許有些膚淺,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是真的想去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大多數學生有這種比較現實的想法,所以有時候他們也會迷茫,我學這些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維持生活,一旦他們發現有些東西的學習與他們以後的生活沒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就不願意去學習了。其實,學習並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麼表面,它是一個神祕的東西。

學習是一種尋找,對不同的人來説,它可能是一種樂趣、一種熱情、一種願望、一種冒險、一種執着,又或許是他們的不同組合。尋找到學習本質的意義是一個巨大又益處無窮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時時刻刻在學習,擁有知識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本來像山一樣龐雜的東西也會變得簡單,那會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本質》讀後感 篇11

長久以來對貧窮的衡量標準,一是飢餓,日攝入卡路里在1200以下;二是教育,無法獲得基礎教育,將時間花費在幹活養家上;三是疾病,窮人得不到好的治療,也不願意在預防上花錢。

窮人之所以窮,一是家庭環境貧窮;二是缺乏維生技能致窮。家庭環境貧窮,則有缺少足夠的營養,缺少受教育的機會,更容易因為疾病死亡,導致生活不幸。現有的社會救助多數是從這三方面入手,提供低價、易獲得、免費的食物,提供免費教育,提供免費的疫苗和健全的公共基礎設施來保障衞生安全。但是這三方面的救助,從世界範圍內來講,並不順利。其中遇到的問題很多,如窮人得到補助,不是增加能量型食物消費,而是轉向味道更好的高熱高油高脂的食物,來獲得及時滿足;學生在學校因為貧窮,受同儕壓力大,同學看不起,老師不關注,學習成績差,往往求學不易;而在疾病方面,一是疾病治療花費大,窮人難以承擔。二是窮人科學知識淺薄,常常拒絕正規醫院的治療,而轉向封建迷信,三是預防意識差,不重視接種疫苗、做好環境衞生、飲用水安全等。

在維生技能方面,窮人的表現同樣不佳。一是短視,只重眼前得利。可以説窮人的慣性思維裏是看不到未來的,他們並不會認為生活充滿希望,更傾向於選擇及時享樂;二是信息匱乏,資源是有限的,窮人無法在社會運行網絡中,快速搭建個人利益網絡,而愈加封閉;三是自我控制過度,造成精力的過度消耗。窮人的財產微薄,對所有消費精打細算,謹慎維持,少有進一步投資的打算。

從社會救助來講,政策制定者能給窮人什麼?充足的食物、免費醫療和疫苗接種、免費教育,不止於此,應該是更全面和可獲得的科普知識、充分的就業機會和創業環境、以及公平公正的社會氛圍。

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作為個人力量單薄的普通人,自己何嘗不是掙扎在生存線上,不至於窮困,但也與富足無緣,所以藉此書反思自己的思維死角。一是信息不足。結束學生時代,自我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限,除了被動接受娛樂化的資訊、圖片外,並沒有繼續建立知識網,以至於無力反抗生活的一潭死水;二是缺乏長遠目標,書中對窮人拒絕儲蓄有一段描述是,窮人認為未來遙不可及,儲蓄沒有價值,不如花掉。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好的住宅,學區、交通、生活便利性,是可以逐步達成的,不能因為高額房價、車價,就放棄對將來的規劃;三是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儲蓄。有多少人工作之後一直是月光,是負債狀態。錢是可以不花的,而我們早就陷在了消費主義的泥沼裏,無法自拔。

從拒絕做窮人開始,解救自己。

《本質》讀後感 篇12

以往,我們思考貧窮的時候,總是帶着偏見與歧視,認為他們不思進取和懶惰,但是我想事實並非如此。

我母親是一個勤勞而勇敢的女性,同樣的,在我們的村子裏絕大部分的女性也是如此,她們起早貪黑地勞動,愛護自己的孩子。但是我母親是村裏少數的負債讓我們上了大學的人,同樣的,在她的周圍也有三四個這樣的女性,她們幾乎是忍受着“嘲笑”將自己的孩子供上的大學,並看着孩子有所成就。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就是她們曾經到省會城市打工過,不僅如此,她們也曾試圖為了擺脱女工微薄的收入而試圖去做點小買賣。在80年代中的大城市的小攤位上,來買東西的人絡繹不絕,但是那些想要多買的人都需要開發票,她們突然意識到她們不會開發票,學普通話倒是難不倒年輕聰明的她們,但是不會寫字讓她們眼睜睜地看着即將賺到的錢從手中溜走。這段經歷埋在她們的潛意識裏,雖然她們沒有勇氣擺脱包辦婚姻的束縛,也不曾脱離過傳統思想的左右,但是她們都存着樸素的念頭,讀書是有用的。在90年代,工廠盛行,初中畢業後,許多同齡人都選擇了打工,因為那樣有更快的收入,不僅如此,同樣愛子心切的父母們也沒覺得讀書有什麼重要的,他們紛紛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並以自己管不住孩子了而選擇放任孩子結束學習生涯。

當然過去20年後,這些選擇帶來了極大的差異性。那些有讀完高中和大學的孩子,人生有了更多的自由選擇,即使依然和城市富二代有極大的鴻溝,但是確實可以選擇避免從一段火坑一樣的婚姻跳入到另一段火坑的婚姻,下一代也更加有了一些自由與機會。

主動接受學習和提供教育機會的苦,和被動接受生活的苦之間有着極大的時間差,大部分處於資源劣勢的人沒有這樣的遠見與機會讓他們擺脱短見與更大的代價,他們不曾清楚地瞭解到這樣的盼望與希望能夠實現,能夠使他們擺脱困境。

母親與她的朋友是幸運的,因為她們偶然瞥見了世界更好的真相,以至於她們堅定了內心的選擇,但是又多少人根本沒有機會瞥見一絲真相呢?正如我上次接待的一個來往與印度的商人朋友,她説,那些種姓制度下的賤民根本沒有想到人可以有尊嚴地活着,他們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曾有這樣的思想讓他們可以想。

撇開印度、非洲這種極度貧窮地方的情況,從這本書中,我也看到我們除了幸運的感恩,還需要一種提醒,我們依然活在短淺的目光之中,正比如,我明明曉得夜宵與熬夜對我的健康是一個極大的受損,為避免更大的健康問題就是要有運動與節制的生活,但是我依然無法擺脱當前享受的誘惑,放任自己的食慾,而選擇忽視未來代價更大的健康問題。

很多人以為《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是為了寫給那些社會公益組織的,豈不知,我們一樣在犯着我們以為我們不會犯的錯。

另外一點思考是,我想公益比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清醒的頭腦和對這個世界真實、理智的認識,那些以為窮人缺的只是錢的“大撒幣”人物,其實是對這個世界的真相與人性並不瞭解。我們也不斷看見許多金錢的投入不僅不利於世界解決貧困的問題,更是增加了腐敗和社會的對立情緒。

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從這貧窮的本質中發現我們人性的影子。

《本質》讀後感 篇13

《教育的本質》這本書寫得很樸實,卻引人思考。

一、學生活動,不一定看上去很精彩

我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參與碧桂園實驗學校的校運會,很不習慣。我印象中校運會的開幕式,應該是每個班穿着統一的班服,踏着整齊的步伐經過主席台,聲嘶力竭地喊出表達必勝信心的口號(為了排練開幕式,好些孩子曬黑了幾度)。但這裏,沒有隆重的開幕式,設計的比賽項目幾乎全員參與。在這裏,校運會的主旨好像並不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而是更重視學生的體驗和協作,你能感受到學生參與活動的快樂。

好的活動是普惠的,要儘可能地讓所有孩子參與進來。好的活動要把握是否精彩的“度”,不必為了精彩而對孩子提高要求,把“弱者”排除在外。“樸素辦節,不折騰學生,讓學生獲得精神成長”。以這個為指導,有哪個孩子不喜歡這樣的活動呢?

二、“賞識—期望—引導”模式更有成效

曾經有一位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在班裏的存在感很低,總是沉默着。直到有一次,在評講一個難題時,我問:“大家還有其他解法嗎?”他破天荒地舉了手,當他把自己的解法講完後,其他同學自發地鼓掌。我説了一句:“你真的太棒了,這種方法老師都沒想到呢!連這麼難的題你都做出來了,還有什麼能難倒你呀?”

改變就是這樣開始的。他越來越自信了,也更願意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我不斷地跟他説,老師希望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如果能這樣做一定會更好。然後,他也真的做得更好了。

三、分數拔尖不一定就好

我是帶着疑問看這一節的。關於個性化學習,關於自主作業,我想每一位老師都跟我一樣有過疑慮。但我現在越來越認同,會自學的孩子能走得更遠。

陳柏均是七一班的一個“怪小孩”,這段時間迷上了解決“用尺規三等分角”,一想出方案就找我驗證,但往往到最後又被推翻。雖然“用尺規三等分角”已經被數學家證明過是不可實現的,但他一直樂此不疲,就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熟練操作幾何畫板,知道了矩形和橢圓的相關性質,遇到問題會自己尋找解決方案。他不是成績最拔尖的,卻一直對學習充滿熱情。

每個孩子都不同,根據能力和水平定製學習方案,給學生適當留白去發展其他的興趣,這才是好的教育吧。

四、班幹部輪換制與AB崗合作自主管理

我兒子小學時也參加過班幹部競選。從政的那段時間,他每天左手拿着雞毛,右手拿着放大鏡,一邊發號施令,一邊到處挑刺,還動不動就去找老師打小報告,特別討人嫌。所以,我特別認同班幹部輪換制,讓孩子既有管理者的崗位體驗,又有被管理的體驗,既利於情商教育,也有利於能力培養。其實它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是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互相體諒。在輪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些你認為不會勝任的孩子做得比你想象的要好。什麼是好的班級?每一個成員都盡力讓自己的班級變得更好,這樣的班級就是好的班級。

AB崗合作自主管理的方式是班幹部輪換制的升級版,把AB崗作為一個一個的小單位,兩人同呼吸共命運,這種革命友誼讓人覺得特別温暖,也體現出對孩子的人文關懷。

《教育的本質》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書,在我被青春期的兒子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書裏的一些教育理念和交流技巧,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本質》讀後感 篇14

最近有一本書讓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不敢説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觀點,但是這是有史以來我看過最直接把問題説的這麼直接的書。這本書就是《貧窮的本質》。

説起貧窮我們並不陌生,提起貧窮就不得不説一下窮人,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長概括經濟發展的祕密。他們運用了很多針對當地的考察記錄及實驗,探尋貧窮國家的窮人是怎樣應付貧窮的:他們知道什麼?從表面上看他們想要什麼或不想要什麼?他們對自己及別人的期望是怎樣的?他們怎樣做出選擇?

在第一章中列舉了全球不到5歲就夭折的兒童有900萬。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貧困地區,並且這些貧困地區人口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5歲。僅在印度一國,就有超過5000萬的學齡兒童連簡單的課文也看不懂。

馬拉維的食品短缺影響着超過300萬兒童;在贊比亞,自2000年以來的嚴重乾旱已導致糧食產量下降42%。因此,300萬贊比亞人將面臨飢餓,400萬安哥拉人(佔安哥拉人口總數的1/3)已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超過1100萬埃塞俄比亞人急需食品援助。

傑弗裏·薩克斯是聯合國顧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時也是一位貧窮問題專家。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貧窮國家之所以貧窮,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往往都氣候炎熱、土地貧瘠、瘧疾肆虐、四周被陸地所包圍。因此,如果沒有大量的原始投資助其解決這些地方性問題,這些國家很難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然而,這些國家卻因為貧窮,無法支付投資回報——這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謂的“貧窮陷阱”。除非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落到實處,否則無論是自由市場,還是民主制,都幫不上什麼大忙。

而全球每年在扶貧這件事情上也花了大量的錢。但是仍然沒有什麼太好的效果,過去我知道,貧窮的本質是早收到了資源或資本的剝削,我一直都認為沒有剝削就沒有貧窮,但是作者的看法給我一個全新的觀點。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寧願不吃飯,也要去買奢侈品。

在印度,99美分只能買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質大米。你能靠這點吃的活下去嗎?不過,2005年,全球有8。65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3%)都是這樣生活的。有人認為窮人懶,不願意思考。可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大多數窮人都很勤勞,而且他們有非常多的想法。

作者説:“我們應該認識到,誰也沒有那麼明智、耐心或博學到能夠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確的決定。同樣,對於那些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來説,他們周圍充滿了無形的助推力,而貧窮國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標應該是,讓窮人儘可能容易地獲得預防性保健,並規範病人所能享受的醫療服務的質量。”

讀完《貧窮的本質》我知道了貧窮的本質其實不是物質上的貧窮,精神上的貧窮其實更可怕。不止是非洲乃至全世界,這種貧窮的本質是一樣的。雖然作者的想法難免偏激,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應該正視貧窮,正視自己。這本書我有很多收穫。

《本質》讀後感 篇15

最近讀了《學習的本質》,總體感覺很頭大,裏面專業名詞比較多,讀起來比較繞,趣味性差了一點。但是堅持讀下去還有有不小的收穫的。

根據書籍前面的閲讀指導,我覺得目前我最需要的是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因此我選擇從書的第三部分——學校和文化機構的轉變開始閲讀,中間偶爾回到第二部分查看一二,瞭解為什麼會以另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和媒介化。

本書的第三部分裏面包含了很多可以直接指導教學實踐的方法,是我受益匪淺。在這一部分中重點闡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先有概念”。

所有兒童和成年人都通過自己的先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信息。不過,先有概念是多種多樣的。與學習者個人、其周邊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有關的一切都有相應的先有概念。也就是説,先有概念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已經存在於腦海中的經驗和認知。由此可見,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先前基礎的確很重要,但是學不好也不能僅僅歸因於基礎弱底子薄上。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其他的先有因素,比如對英語學科的先有認知因素,內心裏認定了它很難學不會;或者先有的學習方式已經不適合現階段的英語學。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瞭解學生的先有概念,不能一味地歸咎於以前基礎不好,重點應該放在找到學生的癥結所在,並對症下藥,幫助學生學好英語。

先有概念是學生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要想打破先有概念進而接受新概念是一件困難且耗費時間心力的事情。要理解新事物,必須在相關領域內擁有一個成型的參照框架,還必須對這一框架進行操作,讓意義浮現出來。在此,也就體現出教學中設置情境的重要性了。學生需要在一個情境中建立先有概念和新概念之間的聯繫,而非憑空想象,這也是一再強調情境設計要貼近日常生活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老師還可以利用激動、驚訝的情緒和適合孩子年齡的情節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或是讓他們產生問題。我認為這一點這是我所欠缺的。課堂上老師的情緒起伏,表情變化,音調的變化都對學生有較大的影響。而反觀我自己的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勁頭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我自己的情緒太平,沒有起伏,學生可能不是故意不配合而是真的沒有興趣去配合。因此,在以後的課堂中不要太刻板,適時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活躍下氣氛,效果會更好。

總之,《學習的本質》這本書使我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學習,從而,從自身出發,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