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太空一日》讀後感(精選7篇)

《太空一日》讀後感(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6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空一日》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太空一日》讀後感(精選7篇)

《太空一日》讀後感 1

《太空一日》講述了楊利偉進入太空的所經,所歷,所見,所感,楊利偉不遺餘力地作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和詳盡的描述。從這篇課文中,我們可以讀到,他乘坐太空飛船時奇妙的身體感受,他在太空飛行了14圈,經歷了地球上14個晝夜看見怎樣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危險與痛苦,經歷了那些驚醒動魄的時刻,這些內容都寫得十分精妙,詳細。

這篇文章字裏行間都流露出楊利偉無畏艱險的勇與對科學的熱愛,更讓我敬佩的是他那種身為宇航員的嚴謹的`態度,他在飛行時聽到一陣神祕的敲擊聲,技術人員想弄清它到底來自哪裏,就不斷模仿聲音,讓楊利偉斷斷續續聽了一年,而楊利偉並沒有草率簽字,她的堅定態度,她的嚴謹的作風,不是當時的聲音,他就是不簽字!

楊利偉克服了身體上的不適,出色完成了任務,從中我看到了他一絲不苟,不怕犧牲的精神和拼搏的勇氣,正是這種勇氣,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堅毅果斷。

在楊利偉身上凸顯出的航天精神,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

《太空一日》讀後感 2

今天我們學習了《太空一日》這篇文章,它講述了我國第一個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的見聞。

這篇文章是楊利偉來到地面後所寫的,細節的寫出了,楊利偉在太空時的困難等。本文選自,楊利偉的《天地九重》,它在太空飛行十字全經歷了地球上14個晝夜,本文先寫了我緊張的'心理與火箭產生共振時,我經受的痛苦。然後寫道在飛船上的所見,第三部分削瘦了,我在太空中遇到的難受痛苦和神祕的敲擊聲音。最後寫出我回行時驚心動魄的過程。

本文楊利偉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比如火箭和飛船開始劇烈抖動,產生了共振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但是晚上產生了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覺,沒別的辦法,只有頑強靠意志力克服。

時不時的出現敲擊聲很緊張,邊聽邊看,冷靜觀察分析。

飛船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

楊利偉克服了身體上的不適,完成了他的任務,安全的返回到地面,從楊利偉的身上,我感到了不怕犧牲的精神,拼搏的勇氣。

《太空一日》讀後感 3

《太空一日》這篇文章讓我們感受到,楊利偉作為中國首飛宇航員,在宇宙飛船中的奇妙經歷。讓我們感受到了宇宙的神奇與博大,讓我們見證了中國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

讀完這篇文章,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多樣的,一個神祕的世界,而我是這神祕世界中的一員,我感到十分的幸福。

而在楊利偉身上,我看到了他敢於探索,不怕犧牲,求實嚴謹,無私奉獻的精神。

而從他承認在宇宙中沒有看到長城的這一點我們看到的是這新一代航天人實事求是的`精神。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驕傲,更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楊利偉,感謝你為我們中國飛天事業所做的一切,我們會永遠記得你!

永遠記得你對我們的一切辛勞與付出!

《太空一日》讀後感 4

宇宙可真大!楊利偉是我國航天第一人,他是一位特級宇航員,也是我國第一個去過外太空的人。

《太空一日》是他在遨遊太空後依照自己曾經的記憶所寫的一篇文章。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想:宇宙這麼大,挺也挺不完!宇宙裝得下太陽,容得下月亮;經得住歲月,受得了滄桑;內有萬物,表有燦爛但是讀着讀着,不禁讓人發生思考那奇怪的咚咚聲是什麼?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飛船內部有氧氣,外部卻是真空,內部的一些氧氣泄露了出去,又遇上零重力,零氣壓等一些特殊條件,形成了這種人在內部”聽到了的咚咚聲。

宇宙是個恐怖又美好的地方。

無數巨型球體,有的散發着光明,卻不能觸碰,有些吸引着你,卻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你消散,想到這裏,我突然覺得對於某種程度上的文明來説,,這確實有些可笑。

很多時候,或許一直到現在,人類就像一個“躲”在森林中的孩子,只懂得奮力吶喊卻不知道世界在各地都有“城市”和“人羣”的存在。

科技力量是積少成多的.,我們感覺着一天的變化,並不明顯,但縱觀是千百年來的科技發展,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科技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

現在中國的航天技術不斷地提高,變得越來越向全球領先的技術方向發展。

確實的,我們的科技要努力發展,定要發現“天外天”,“人外人”。

《太空一日》讀後感 5

《太空一日》有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楊利偉在太空中聽到一段撞擊聲,回來後反覆實驗,以求原聲,卻還是沒有得到正確的結果,整整持續了一年多。為了一段並不重要的聲響實驗了一年多,這是為了解開謎團,是飛船提升質量。我又為宇航員嚴謹、認真、負責的航天態度,所深深震撼了。

我不禁想起了不久前我的一次登山活動。因為是未開發的'荒山,再加上我與家人走的比較慢,漸漸地便跟不上隊伍而迷路了。好巧不巧,我們又都沒有帶手機。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襲上心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只能往上走了,但是我的體力不支,爬到半路就已經氣喘吁吁。可是,求生的渴望讓我只得咬牙把眼淚逼回去,堅持着向上走。終於,在快要到達山頂時,我們終於找到了隊伍。我長呼了一口氣,一摸額頭,才發現早已“以汗洗面”。而雙腿影音馬不停蹄的奔跑,而麻木。

當我們處於險境時,不要驚慌,要向楊利偉學習,從容坦蕩地面對並堅持,總會有希望的。

《太空一日》讀後感 6

幸運的人,會不會一生只有一次面對死亡,那就是他真正死亡之前。但是,那些有與死亡擦肩而過經歷的人,是不是更幸運?

看了楊利偉同志的《太空一日》,就像看了一部科幻電影。一次未知的隨時可能面臨死亡的旅行,一個要克服共振、壓力、温度、失重等各種挑戰身體極限的陌生環境,還隨時面臨着應對各種模擬之外的突發情況。

當然,還有另一面,是當初別人從未有過的體驗和經歷。看到地球的全貌,窺視整個宇宙,以上帝視角般俯瞰各個大洲和國家。做的每一次嘗試,都是在集國家之力,對人類生存的地球和宇宙做探索,其價值和意義遠超了個人。

可以把航天員看做成一種極特別的'職業,當然從面臨職業風險和意外的角度,隨時可能與死神相見的職業也有不少。這種要把生命攸關的事情常態化和職業化的工作,對我有什麼啟發?

嚴謹和準確是最基礎的,要確保按照既定的流程,萬無一失,因為這是能控制的部分,不容有差錯。然後是可以預想到的問題和突發情況,做好充足的應對準備,模擬過程中的每一次問題的記錄和解決過程都很重要。最後是預想之外的問題,這個時候便是考驗執行事情的人,身體上的快速反應,思維上的智慧和策略,還有心態上的冷靜和樂觀,當然還需要一點好運。

還記得小時候會想,宇宙的盡頭是什麼?如果有盡頭那盡頭外是什麼?如果沒有盡頭那現在認知裏空間的概念就不成立了?相信有一天這個問題會有答案,至少是越來越接近答案。

《太空一日》讀後感 7

成功之路並非一飛沖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結果。

——題記

《太空一日》講的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楊利偉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大國。

這一切,既是無數科學家和工作人員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航天員努力訓練、不畏艱險贏得的成功。

楊利偉在太空中作為一名航天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有無堅不摧的毅力,正是因為他懷抱着愛國的`情懷,憑藉着這股境界、毅力,在太空中面臨險境時,仔細觀察,保持冷靜,危急狀態下果斷的靠意志力忍耐住了所有危險。

無數的航天人創造了中國航天奇蹟,也創造了中國航天精神,中國航天人把祖國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的獻出自己的一切,航天工作者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不斷奮鬥和奉獻,成就了中國航天史。

“世界上任何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要經過艱苦的創造性的勞動才能獲得,這種勞動的本質決定了其從業者來不得半點虛功。”在面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時,中國航天人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艱苦奮鬥、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支撐着他們不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