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天黑以後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天黑以後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8W 次

作文一:天黑以後讀後感

天黑以後的讀後感範文

從小學開始就被要求寫所謂的讀後感之類的東西了,一直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學還是如此。

記得高中時看的第一本村上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當時只對裏面陰鬱沉重的人物心理情節描寫留有深刻的印象,感覺到了作者筆下人物的那種對年輕必經的彷徨、恐懼、摸索、迷惑、迷失,進而發展成心理上的對外界的抗拒。這種感受對我來説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之後每每讀完一本他的書都有這樣的感覺,好像每個故事發展的脈絡都把握不了,卻又在意料之中,簡單的敍述、複雜的人物心理,村上用他慣用手法向我們説了一個又一個故事,感慨之餘又有些遺憾難以把握。

現在要説的是村上春樹的的另一作品《天黑以後》,書很薄,很快就讀完了。據説這是最能引起中國人興趣一本書,裏面提到了所謂的“中國的”指向。故事發生在冬天的東京,時間跨度很短,從深夜23:56到次日6:52。沒有很完整的情節,看起來更像是在一個任意選取的日本城市裏,任意選取幾個地方和幾個人物,事無鉅細地記錄下他們從子夜到清晨的一段生活。採用的是村上慣用的敍述手法——兩條平行線結構,故事的一端敍述的是會一口流利漢語的日本女孩瑪麗和一個沉睡了兩個月之久的姐姐愛麗,另一端是在一個名叫“阿爾法城”的情愛旅館裏發生的事,在這個旅館裏有日本人,有中國人,有嫖客,有妓女······

天黑以後,他們的故事被來回穿插敍寫。

有書評將《天黑以後》定義為一本“直面惡、發掘惡”的小説。而一些媒體在介紹這本書時,更是以“村上春樹鞭撻日本”為題,將“日本人的惡”、“書中出現了中國人的形象”、“日本沒有對二戰進行清算”這些要素放在一起,置於顯眼的位置——這樣做的暗示意義不言而喻。不可否認,仔細深入閲讀的話,或多或少會發現作者的這番意圖,只是我覺得不能太果斷的判斷所謂的“惡”,因為文章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所處的困境。在咖啡廳的看書的女孩瑪麗的困境是她沉睡了兩個月的姐姐,姐姐愛麗那麼優秀柔美,卻一直在沉睡沉睡,想必她的困境是逃避,逃避不想面對的一切現實。壞人白川的困境來自自身的生活壓力,需要釋放,於是他把嫖作為釋放的出口,將暴力作為宣泄得不到滿足的一種。高橋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人物,也感覺他是人物中最真實實在的,一個人過活,沉默。他的困境我無法做出判斷。旅館員工的困境是生存。而旅館內中國妓女的困境就更顯而易見了。所有的一切都沿着村上的這條線發生,然後又收尾。

很多看過村上作品的人都會發現它們都有一種很真實的現實性,真實卻又有點難懂。需要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去解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境,換句話説,我們可能生來就是處於困境的,為了拜託困境,我們會用很多能用的方法。會無奈,會渴望擺脱。

可是我們不必過多的拼命想逃脱,逃脱困境。想就像小説裏説的:“下一次天黑,沒有那麼快到來。”

作文二:天黑以後讀後感

一夜之間會發生什麼?一個人的一夜,一羣人的一夜,一羣被微妙的關係聯繫在一起的人的一夜,作者把時間限定在子夜到拂曉的七個小時之間,剝離出來的時間段落映照世界眾生相,黑夜來臨時,防備自動解除,道出你的祕密。作者明瞭地將自己和讀者界定為一個客觀的“視點”,或者一台攝影機,跟隨着作者的敍述,我們如無實體的幽靈般漂移輾轉在這個城市的幾個場景之間,觀看事態的發展,我們介於實在的流血暴力或者比“視點”更虛幻和絕望的異度空間,介入不了的故事,這進一步構成了讀者的無助感。關於人物,淺井瑪麗、淺井愛麗、高橋、薰、白川、中國女子、蟋蟀、小麥、中國皮條客。

之間的關係就在一夜之間發生,也在一夜之間完結,最後落在淺井倆姐妹之間的相擁而眠,最後的關係迴歸到點,就如一場夢,醒着的夢,但是好多人寧願一直睡下去。黑夜給了每個人開口的理由,無須曾經相識,也許陌生更是他們敞開心扉的良好契機,現代人無法磨滅的傷口,在陌生人面前更容易撫平,將記憶燃燒,那麼一夜之間存儲的能量也許夠他們多釋懷一陣子,僅僅是一陣子,誰也不敢確定下一個這樣的黑夜何時到來。

作文三:天黑以後讀後感

個人感覺自己是感性氾濫的人,不適合用理性的眼光來對文學作品進行評判。所以我的文學評論從來都寫不好。

最近用下班後漫長到沒辦法打發的時間看完了村上先生的《天黑以後》,於是又有了想寫點什麼的衝動。

其實這本書是早就想看的了。

小説不長,兩個晚上就全部看完了。結束的時候還有點意猶未盡,懷疑自己買的書是不是因為盜版質量太差,沒有印完。巴巴的專門跑去新知書店核對了一下開頭結尾和中間的'幾個章節,又在網上看了連載。才確定無誤。讀村上的小説給人的感覺往往就是這樣,總會在看完的時候還會遺憾地想:要是再寫一點就好了。也許這就是他小説的魅力所在。似乎一直在贊,但其實也確實如此,看他的書,任何一本,沒有任何一次讓我失望過。這就是我鍾愛他的原因。

有人認為他的小説對社會細部的觸及可以直追卡夫卡,“他觸及的太多,而且多是潛伏在意識領域又深又祕的地方。讀他的東西就是在讀自己——隱隱潛伏的另一個自己。” 這一點觀感和我的非常相象。

村上的作品一直都很關注平凡人內心細微的創痛。《挪威的森林》裏的直子、玲子、木月,以及《且聽風吟》裏的鼠、直到《天黑以後》裏的瑪麗、愛麗、蟋蟀、甚至高橋,他們的內心都是不完整的。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的一些傷害致使自己再也無法恢復到一個完整強大的自己。(説穿了,世界上有哪一個人是真正強大而完整的呢?關鍵是自己怎樣看待自己的殘缺,是否有足夠的勇氣正視。)

瑪麗自始至終對高橋的近似冷漠的態度,毋寧説是她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從表面上看,她是即將被派往中國留學的高才生,成績從小就很出眾。但她沒法從姐姐華麗完美的光環中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在和姐姐的對比中她隱隱地自卑着。直到在情愛旅館和蟋蟀推心置腹的一次交談,她才得以很安心地説出姐姐沉睡的祕密,之前在高橋面前不肯開口細細講述的事情為什麼會突然對蟋蟀和盤托出呢?我想是因為在同樣是弱者的蟋蟀面前,有了一種放心卸下防備的安全感吧。這也是為什麼她在看到那個被客人毆打的中國妓女時會覺得“看第一眼我就想和她成為朋友,非常非常想……我覺得那個女孩現在徹底留在了我身上,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瑪麗內心深處的脆弱無助通過她對妓女沒來由的親切感得以外化。

在剛開始看這本小説之前,我十分不喜歡描寫愛麗沉睡的部分,那個作為“他者”的視角讓我感覺摸不着頭腦,還有那個神祕的無麪人、電視屏幕,等等等等,看得我如墜雲霧之中。

直到“我們知曉,可是我們無資格參與。”這句話跳如視線。才終於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是的,我們對於任何一個生命個體的打量和關照都註定只是一個冷冷的旁觀者 ,沒辦法介入。就像村上在他在另一本小説《海邊的卡夫卡》裏所説的那樣“不管怎麼説,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不管怎麼説,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

這本小説被認為是繼《海邊的卡夫卡》之後,另一部表現“惡”的作品。小説裏對毆打中國妓女的公司職員白川的描述讓人讀後不由心頭為之一凜。對白川的評價譯者林少華先生在譯序裏分析得已經非常地道,我就不説了。

我想説一下小説的結尾。

淺井愛麗和淺井瑪麗兩姐妹以多年來少有的親密抱在一起。如此温暖的畫面讓我幾乎要落下淚來。(這是我讀小説最動容的時候才會有的表現,也僅止於這個程度。)她們是一對有些隔閡的姐妹,彼此並不瞭解對方的生活,作為妹妹的瑪麗一直渴望能夠和姐姐成為很好的朋友,但記憶中最親密的接觸只有童年時兩人在電梯發生故障時,黑暗中姐姐緊緊抱住她的畫面。從此以後,兩人的世界就彷彿隔得越來越遠了。愛麗以沉睡的方式逃避現實裏的傷害,瑪麗很想知道姐姐的心事,卻又沒辦法從姐姐口中瞭解到她所關心的一切。看着姐姐沉睡,她沒法安心睡眠,只好一個人跑去“丹尼滋”看書打發漫長的黑夜。

然而最後,她終於從某種意義上得到了解救,也許是那一晚發生的一切:目睹了妓女的不幸、聽了蟋蟀和高橋的經歷。讓她從心理上獲得了一種成長。她終於敢正視自己的缺憾,終於明白自己的憂鬱和壓抑其實只是普通人身上共有的一部分。

我曾經一度認為村上先生的小説是寫給弱者看的,因為裏面有太多的細節和夢魘可以供脆弱的靈魂通過惺惺相惜同病相憐的方式取暖。從而不至於感覺到太孤單。而其實不是,他在《海邊的卡夫卡》裏已經借叫“烏鴉的少年”之口告訴了我們怎麼進行自救:

“這往下你必須成為最頑強的15歲少年,不管怎麼樣。因為除此之外這世界上沒有你賴以存活的路,為此你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頑強是怎麼回事。”

村上在結尾時説愛麗“覺醒的速度儘管慢得令人焦急,但步伐沒有逆轉。”

正如有一位網友所説的“其實不只是愛麗,幾乎書裏的每個人都在覺醒。瑪麗也好,高橋也好,蟋蟀也好……大家都在覺醒的路上。離天亮只有一步之遙。”

摘一段小説中我很喜歡的文字,很安靜很温暖又略帶憂傷的畫面,但願晨光也無法打擾到她們:

“瑪麗在牀上緊貼姐姐的身體睡着,發出輕微的睡息。依我們所見,那似乎是舒心愜意的睡眠。也許身上熱了,臉頰較剛才多了幾分紅暈。額發擋在眼睛上。大概做夢了,或記憶猶存的關係,嘴角漾出微微的笑意。瑪麗鑽過漫長而黑暗的時間隧道,同在那裏遇見的夜間男女交換了不少話語,現在終於回到自己的場所。威脅她的東西,至少此刻周圍並不存在。她十九歲,由屋頂和牆壁守護着,由草坪院落由警報器由剛剛打過蠟的旅行車由在附近走動的聰明的大狗們守護着。窗口射進的晨光温柔地包攏着温暖着她。愛麗的黑髮在枕頭上舒展開來,瑪麗的左手放在上面,手指以自然形狀輕柔地分開,略略彎曲。

就愛麗來説,姿勢和臉上表情仍沒出現看得見的變化。對於妹妹趕來鑽進被窩、睡在身邊也好像全然沒有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