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立場》有感大綱

讀《立場》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7W 次

一位哲人説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婚姻沒有你贏或我贏,只有雙贏或雙輸。其實不只是婚姻,教育亦然。每一位為人師者揣着教育理想上路,又何嘗不在探尋教育的“雙贏”境界呢?我們也渴望“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無痕,我們也期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我們更追求師生的共同成長與發展。

讀《立場》有感

然而現實中,我們經常耳聞目睹的是許多教師的埋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聽話,學習不努力,不理解老師,好心沒好報……捫心自問: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了嗎?我不禁想起前不久讀到的一則故事。

上世紀30年代的一天,英國倫敦一家珠寶店的業務員珍妮在接待顧客時,不慎將一粒價值連城的珍珠滾落到地上。當時,人多手雜,珠子滾到一位男青年腳邊時就再也尋不見了。珍妮必須找回這顆珠子,否則的話她不但要面臨“炒魷魚”,而且終身都難以賠償。憑眼神,珍妮斷定那位裝作若無其事的男青年多半是一位失業者。這就意味着,那粒珍珠足以改變他的下一段人生,這無疑增加了她索回珍珠的難度。珍妮來到他跟前,眼含淚花,輕聲地説道:“先生,在這樣艱難的時期,找一份工作真是不容易的吧?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怔住了。細心的珍妮看在眼裏,她又將這句話重複了兩遍。終於,男子將背在後面的手抽出來緊緊地握住了她,等他轉身快速奔出大門的時候,珍妮已經看清了手心裏的那粒珍珠。

珍妮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請把那粒珠子還我”。但如果她那樣一説,等於向公眾宣佈了男青年的不義行為,很容易導致反目,並很可能發生意料不到的極端事情,甚至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此時,珍妮選擇的是站在別人的立場博取同情,從而順利地達到了目的,在拯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朝夕相伴、魂牽夢縈的教育。試問:在“教育就是服務”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了嗎?我們在乎學生的“在乎”了嗎?在學生們童年最渴望得到快樂的時候,我們卻告誡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於是,孩子們的世界裏,沒有了天真爛漫,沒有了歡歌笑語,沒有了玩耍嬉戲,沒有了自由遐想。伴隨他們的是煩瑣的分析,機械的訓練,頻繁的考試,以及“公正權威”的排名,“語重心長”的教導……殊不知,這一切早已成了學生眼前一道抹不去的陰影,成了學生心中“一千個傷心的理由”。私下裏,多少學生慨歎:“學習,想説愛你不容易!”“分數,讓我歡喜讓我憂!”“老師,你到底愛不愛我?”……嗚呼哉!!學生的名字叫“今天”,如此種種以犧牲學生今天的幸福為代價,企求換取明天的幸福的教育,不亦乎“海市蜃樓”?且不論如此教育下的學生明天是否會幸福,扣人心絃的是他們今天還能走多遠?他們還有沒有“真正的明天”?

可悲的是,我們許多教師沉醉於此,還津津樂道,聲稱這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果真是這樣嗎?恐怕不盡然。在孩子成績落後的時候,我們想得更多的是平均分、優秀率;在孩子違反紀律的時候,我們想得更多的是文明班級的評比、考核獎金的發放;在孩子有所冒犯的時候,我們想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尊嚴、地位……如果,我們真的站在學生的立場,那麼這樣的教育一定能賞心悦目、沁人心脾,從而給人以幸福、温馨的美好享受;同時,這樣的教育也一定是有靈魂的教育,並水到渠成地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手臂帶來力量,給迷茫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孩子帶來自信。

站在學生的立場,彰顯的是一種悉心的呵護。

教育首先應該是一種保護,是對學生人格、尊嚴、自信、勇氣、興趣等等的無微不至的呵護,是對學生的創新發現、獨特思維以及想做“好孩子”的`願望的積極穩妥的扶植。保護的對立面是“挫傷”、“扼殺”、“泯滅”,我們切不可追求教育的急功近利,讓教育變味,讓“教育”這支利箭封殺學生的可塑性發展。

站在學生的立場,要求我們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中學會呵護學生。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學生的心靈。“士可殺不可辱”,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尊重學生,尤其是尊重他們的人格。即使是浮光掠影的嘲笑,也可能推翻學生心靈中全部美麗的希冀。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的故事”之所以成為教育的經典,就在於其對男孩自尊心的充分珍視,對男孩上進心的真誠扶持。

站在學生的立場,需要的是俯身傾聽,坦誠相待。我們要堅決擯棄教育的功利主義,淡化教育的功利色彩。事實上,我們的許多教師往往只惦記着學生是自己的“作品”,總是竭盡全力地“塑造”它,卻往往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它。我們不要只關注“分數”(學科考試的成績、文明班級的評比),而應更多地尋訪、瞭解分數後面的故事。用孩子的視角看“孩子”,你會欣喜地發現:每一個錯誤的背後,都潛藏着一顆善良的童心在閃耀。

站在學生的立場,我們應該更多地想到學生,想到學生的利益。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你知道學生最近的快樂與煩惱嗎?你知道他們的愛好嗎?你知道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嗎?……有一種愛叫“傷害”,如果,我們的愛讓孩子們感到窒息、恐懼、擔憂,那麼,這種愛的價值何在?教育的保護功能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