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6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

讀了關鴻羽教授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後感想很多,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研究室主任,兼任普教研究所副所長。而他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是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的著作。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的封底頁中寫道這樣一段話: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説,我學到的全部知識就這些。”

從他的這本書中可以看出,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自然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因為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鋭的,而且孩子往往具有“向師性”,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書中也提到了教師須達到的幾點要求,在此寫下以提醒自己:

1、以德育德。

2、以才培才。

3、以趣激趣。

4、以情動情。

5、以意煉意。

6、以性養性。

7、以行導行。

我讀過此書,覺得自己的工作任重而道遠,覺得每個孩子來到學校時都是一塊什麼都沒有的土地,教師在上面播種什麼都很重要,它關係到田地上將來會是果實累累或是雜草叢生,為了使孩子離開學校時都會是一幅美麗的田園畫,我們教師就應慎重地種下每一顆種子,所以在平時我們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良好的修養,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模範作用,使他們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2

書中寫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使孩子們有修養,行為規範得體,成為有教養的文明人,它為孩子們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説,它甚至可以主宰我們的人生

正如書中所言,我認為孩子的行為習慣直接關係到家庭的幸福與否。孩子習慣好,家庭往往是美滿的。例如:孩子學習習慣好,學習成績好,全家人都高興;孩子有文明習慣,街坊、鄰居都誇獎,家長心裏就美滋滋的;孩子勞動習慣好,手底下有活,經常幫助家長幹活,家長就感到孩子懂事,更喜歡孩子;孩子有孝敬老人的習慣,家庭關係就和諧,家長的臉上就會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培養孩子任何一種良好行為習慣,都需要作長期的、細緻的工作。沒有科學的方法,單憑熱心和幹勁兒是不行的。現在有些教師和家長在行為習慣上雖然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因為不科學,所以不見成效。平時靠管、卡、壓的辦法,孩子們被管得表面服從,可是老師或家長一不在場,就原形畢露。有的家長於是採取簡單生硬的方法,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目前,一些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遷就多,要求少,説教多,訓練少,結果是很多孩子是天橋的把式,能説不能幹。有的學生在班、隊會活動上慷慨激昂地大讚勞動光榮,可是在家裏連襪子都不洗,因此,我認為家長和教師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不斷強化。

(1)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例如,教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家長可利用各種不同的場合,如去商場購物、乘車買票、不小心弄髒別人的衣服、外出作客等對孩子進行教育。又如訓練學生的勞動習慣,家長可以把大掃除和美化家庭居室結合起來,把家務勞動和學習簡單的修理、烹調技術結合起來。再如訓練孩子專心學習,可以讓他拿着書本到電視機前去看,看看他有沒有意志力,不受干擾,專心學習,孩子感到信任,很有興趣。這樣就把枯燥的訓練變得饒有興趣的活動,孩子就會興致勃勃地主動參加訓練了。

(2)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訓練中給孩子提要求要明確,特別是指導要非常具體,從每個細小動作入手,從坐、立、行走開始,對握筆姿勢,看書姿勢等都要給與指導,有些孩子缺乏起碼的生活經驗,如果不給以生活指導,很難形成良好習慣。要手把手地教給孩子如何刷牙、洗臉、如何疊被子、擦桌子、掃地……

俗話説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作為教師,我們就要義不容辭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他們今後幸福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每時每刻從好習慣做起!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3

去年因為生孩子,所以接了初一年級13和14班,現在接手快一年了,覺得好習慣的培養,從小抓起最容易。於是我就在學校圖書室尋找關於習慣培養方面的書籍。有幸的找到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這本書是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科學,嚴謹,新穎,實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這本書第一章就介紹了養成教育是培養好習慣的教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從而達到其最終的目的——形成良好的習慣。我覺得很適合我,於是我就細細品讀了第一、二章的內容,什麼是習慣?使我對習慣有了更深的瞭解。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習慣改變人的一生。習慣能決定人的命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人們常説“習慣成自然”,其實是説習慣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覺地、經常地、反覆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臉等。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

  習慣的特徵:

1.簡單。天下大事必成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東西。習慣並不深奧,常常很簡單。比如按時作息、遵守規則等等,其實都是做起來一點都不難的事情,難是難在堅持。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並且把最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好了,就是不簡單。

2.自然。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為,這是習慣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果做一件事情還需要專門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習慣並未真正養成。比如每天晨練30分鐘,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種行為,而非習慣;孩子要是想都沒想,自動地去鍛鍊,一天不鍛鍊就感到彆扭,覺得渾身不舒服,這就叫養成習慣了。

3.後天性。習慣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在後天的環境中習得的,是一種條件反射。有的習慣是很自然、不費什麼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則需要長期、反覆的訓練。而養成同一種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也會因個體的不同而產生明顯的差異。

4.可變。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一般形成後就很難改變,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即使是已經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習慣,只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和影響,也能發生改變。當然,這需要極強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來克服慣性的作用力。

5.情境性。習慣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現的相同反應。養成某種習慣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場合,習慣就會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學校愛勞動,在家裏就懶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約。

  習慣的分類:

1.按習慣的價值分,良好(積極的)習慣和不良(消極的)習慣。凡是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起積極作用,適應人的正常需要,且對人具有正向價值的一類習慣就是良好的習慣或積極的習慣。

2.按習慣的層面分,社會性習慣和個(個體)性習慣。社會性習慣多是強調與他人發生聯繫的習慣,通常體現為適應公共生活領域的習慣。如遵守交通規則、愛護環境、文明禮貌等。個體習慣則是社會個體所獨有的習慣。如有人習慣早睡早起,有人習慣晚睡晚起;有人習慣早上鍛鍊,有人習慣晚上鍛鍊等。

3.按習慣的水平分,動作性習慣和智慧性習慣。動作性習慣主要是一些自動化了的身體反應和行為動作,比較簡單,形成的時間較短,容易訓練。如飯前便後洗手、早晚刷牙洗臉等。智慧性習慣比較複雜,層次更高,需要較長時期的訓練才能形成,這類習慣主要涉及的是思維方式、情感反應和心理反應傾向方面的內容。比如做事有計劃、凡事三思而後行、實事求是、質疑等。

4.按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分,一般性習慣和特殊性習慣。一般性習慣與人的一般能力要求相一致,如善於觀察事物、勤于思考等。特殊性習慣與特殊技能和能力要求相適應,如建築師、藝術家等職業所需要的利用表象構圖的習慣等。

5.按不同的活動領域分,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交往習慣。這是按照人們日常活動的主要領域來分的,還可以進行細分。比如學習習慣中可分出預習習慣、複習習慣、作業習慣,等等。

6.按出現的時間分,傳統性習慣與時代性(現實性)習慣。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習慣可以看成傳統性習慣,隨着社會的變遷,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新習慣就是時代性習慣。

讀後使我深深思考,教育工作與產品製造截然不同,產品壞了可以報廢,而對人的教育和培養如果失敗了,損失的將是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教育無小事。任何一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把“教書”和“育人”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精做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