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每一個故土都在消逝》中國名著讀後感

《每一個故土都在消逝》中國名著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9W 次

和媽媽一道去市場買菜,“這老豆腐多少錢一斤?”人聲鼎沸裏,我突兀的普通話卻分外清晰。大嬸疑惑的目光羞得我滿面通紅,直至媽媽過來圓場,熟稔的發音融進笑語盈盈的眼眸。

《每一個故土都在消逝》中國名著讀後感

我的心莫名地一陣刺痛。

“沒有故鄉,沒有身世,人何以確認自己是誰,屬於誰?沒有地點,沒有路標,人如何稱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像是從遙遠地方飄來的一段絕響,王開嶺書中的文字躍入腦海: “消逝”二字,最讓人心驚。那些曾經擁有的記憶,在無數似曾相識的場面裏,張開瘋狂的大口,吞噬折磨着我本就脆弱的神經。

正如此刻,恍惚回到舊時的光景。

兒時淘氣,總愛與小夥伴去林子裏捉迷藏,每至黃昏,便會傳來母親呼喚的聲音,純樸的鄉音平和、温柔……親暱的乳名彷彿摻雜了濕潤的泥土香。這時總會有淺淺暖流回蕩,應一聲,順從地牽起母親的手,有日薄西山,倦鳥歸林的淡淡温馨。一路上,我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地學着方言,儘管不夠嫻熟,但彼此的應和匯成了一曲婉轉的歌謠。

而如今……我苦笑,怕是正合了書名,就叫作“每一種方言都在消逝”。就像作者筆下,蒙着細雨的黃昏,傳來母親催促吃飯的聲響,調皮的孩子急急應一聲,穿過百轉千回的巷口,驚起酣睡的野貓,這時空氣裏傳來悠悠的飯菜香,大喊一聲,撲進媽媽懷裏……夜深了,黑魆魆的寧謐,只有幾盞螢火,仍在不知疲倦地流淌寂寂的光。

這些消逝的事物,是多麼美麗。“美麗”?我微怔,許是作者描繪得太過動人,自己竟少了分物是人非的惆悵,多了些為美麗文字而動容的好心情。

現在想來,我們懷念感懷消逝的風景,都是美得足以成詩的,就像千百年前《詩經》裏的年代,那些“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日子,我們都不曾經歷,卻仍為這樣一份美好,由衷喜悦。

所有事物都正在消逝或已經消逝,惟有文字不會。好的文字,正如這卷《每個故鄉都在消逝》只會被無數人傳閲,然後以其特有的清新與冷峻打動一代代人。

作者用筆記錄消逝。那麼,品味着這些消逝,或者,我們仍可以做些什麼吧?

正如此刻,我鼓起勇氣,漲紅了臉,支支吾吾説起蹩腳的方言,買菜的大嬸雖不解,仍是很認真地聽着,媽媽在一旁欣慰地笑。

我們在努力,拒絕消逝。

“那一剎,我知道自己是誰,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作者如是説。

那一剎,我努力尋找,那消逝的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