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彙總五篇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彙總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5W 次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彙總五篇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平穩、靈活地鑽過或走過障礙物。

2.用肢體模仿魚的動作。

重點難點:

鑽過或走過障礙物

活動準備:

3條藍色的長布條,安全的户外活動場地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手指遊戲,集中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看圖片,討論遊戲玩法。

——我們今天玩“魚兒水中游”的遊戲,可以用什麼來扮演水?

——小魚在水中是怎麼遊的?

——當浪花過來的時候,小魚怎麼遊?(引導幼兒發現當藍色的水波升高時,幼兒可以鑽過去;當藍色水波落在地上時。幼兒可以伺機踩在上面走過去)。

2.請幾名幼兒用藍色的布製作水波,其他幼兒扮演小魚在藍色的布中穿梭。

——魚兒在水裏慢慢遊。(將藍色布雙手抖動做出波浪狀,其他幼兒則扮演魚兒在水裏遊。)

——水波變大了,魚在水裏玩捉迷藏。(用力抖動布,魚兒自由穿梭或跳過波浪。)

——大魚來了,小魚快跑。(老師或一名幼兒扮演大魚,其他人是小魚,玩大魚追小魚的遊戲。)

——魚兒累了,躺卧在水草旁休息。(扮演魚的幼兒在水草旁休息)

3.遊戲一段時間後,換另外一些幼兒製造水波,繼續進行遊戲。

三、結束部分

幼兒四散在草坪放鬆休息。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畫短直線和點來表現爸爸的鬍子。

2.體驗玩水粉顏色的快樂並能初步養成良好的繪畫習慣。

重點難點:

用手指畫短直線和點來表現爸爸的鬍子。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會《爸爸長鬍子啦》的兒歌

2.範畫、水粉顏料、抹布。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欣賞爸爸鬍子的圖片,談話導入:

今天我請了幾位長鬍子的爸爸來我們班做客,瞧,他的鬍子是什麼樣子的?(讓幼兒注意仔細觀察鬍子)

三、學畫鬍子。

1.教師邊講解邊示範,爸爸的鬍子是怎麼長出來的呢?

食指蘸一下,再到紙上點一點,點出爸爸的短鬍子。(注意畫短線的方法)

食指蘸一下,再到紙上點一點,拖一下,點出爸爸的長鬍子。(注意畫完後要記得用抹布把手擦乾淨)

2.個別幼兒操作。(我們請XX來給爸爸長鬍子)

四、集體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畫出長短、粗細不一樣的許多鬍子。

五、展示作品,評價爸爸的鬍子長的長長短短、一根一根。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3

藝術活動:《樹葉飄落》(欣賞)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的優美連貫,能隨音樂想象並用肢體語言初步表現樹葉飄落的情景。

2、喜歡欣賞音樂,初步養成良好傾聽習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帶幼兒觀察樹葉飄落的情景,增強幼兒的直觀感受。

2、物質準備:頭飾、教育掛圖《領域活動·樹葉飄落》。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掛圖,增強直觀感受。

·啟發幼兒回憶樹葉飄落的情景,用語言描述樹葉是怎樣飄落的。

2、教師演唱歌曲,幼兒欣賞。

·教師:小樹葉飄呀飄,飄到哪裏了?飄到空中像什麼?飄到地上做什麼?大家邊聽歌曲邊想想。

3、幼兒遊戲,感受秋天樹葉飄舞的動態。

(1)在地上放一個呼啦圈,引導幼兒圍着這個圈趴在地上。呼啦圈裏放一些樹葉,讓幼兒邊聽錄音邊模仿微風,輕輕地對這些樹葉吹氣,看樹葉如何在地上跳舞,觀察不同的氣息會給樹葉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2)引導幼兒邊欣賞音樂邊想象自己是一片小樹葉,隨音樂飄舞,用身體動作感受音樂的特點。

(3)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動作體驗:你覺得自己飄舞起來像什麼?落在地上又像什麼?

4、彈奏旋律,幼兒隨音樂自由朗誦或自由動作。

活動延伸:

1、音樂區:將歌曲的錄音放在音樂區,提供樹葉頭飾或黃色紗巾,供幼兒自由玩遊戲。

2、美工區:投放各種形狀的落葉,幼兒進行樹葉粘貼活動。

3、請家長週末帶幼兒拾落葉,一起玩樹葉飄舞與飄落的遊戲。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4

目標:

1、喜歡參加美術活動,體驗作畫過程中的樂趣。

2、能使用棉籤大膽作畫。

3、瞭解冬天的落葉樹的主要特徵。

重點:

積極觀察,初步瞭解冬天落葉樹的特徵。使用棉籤畫樹幹和樹枝。

難點:

使用棉籤畫樹幹和樹枝。注意繪畫方式,保持繪畫整潔。

準備:

黃色、藍色卡紙若干,棉籤,顏料,課件《冬天的樹》,範畫兩張,過程:

1、幼兒觀察冬天的樹,瞭解冬天落葉樹的特徵。

(1)師:寒冷的冬天來到了,有許多的大樹媽媽都發生了變化,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吧!(觀看視頻《冬天的樹》)幼兒觀察,教師提問:冬天裏的樹是什麼樣的?樹枝有什麼變化?小樹葉都離開了媽媽,變得光禿禿的。這種樹我們叫它落葉樹。

(2)觀察樹幹和樹枝。問:大樹媽媽的身體在哪裏?樹幹是怎樣的?

師:看!大樹媽媽在向我們揮手呢!它的樹枝是什麼樣的呢?

2、學習用棉籤蘸顏料畫冬天的樹。

(1)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冬天的樹是什麼樣的?要怎麼畫呢?

(2)根據幼兒回答,引導幼兒小結:樹上有樹幹、樹枝。畫時先畫樹幹,再畫樹枝。教師邊説邊示範並請個別幼兒嘗試。

3、幼兒繪畫(1)請幼兒用棉籤大膽作畫,教師巡視指導。

(2)鼓勵幼兒畫出自己見過的或喜歡的樹,可畫一棵,也可以畫幾棵。

(3)作畫時保持清潔衞生。

4、繪畫活動結束(1)將作品貼起來組成"冬天的小樹林"並欣賞同伴作品,説説你喜歡哪張作品。

(2)向客人老師介紹你的'作品。

(3)整理小結。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初步學唱歌曲,體驗撓癢癢的快樂情緒。

2.樂意用手部動作表現歌曲內容,嘗試情景表演。

(二)活動準備:

配班老師彈琴,毛毛蟲胸飾一個,歌曲課件,歌曲錄音。

(三)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體驗撓癢癢的快樂

(1)(大樹畫面)師:這是誰呀?大樹爺爺年紀大了,整天一個人站在那裏很孤單:“哎!我一點都不開心,誰來陪我玩呀?!”“大樹爺爺,我來陪你玩……!”咦!是誰來了呢?(一條毛毛蟲)它們在一起會玩什麼遊戲呢?讓我們來看一看。

(2)欣賞故事課件欣賞後提問:毛毛蟲爬呀爬到大樹爺爺身上幹什麼呀?(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大樹爺爺癢不癢?你怎麼知道的?學一學大樹爺爺大聲地笑起來?

(3)我也想玩撓癢癢的遊戲,你們會撓癢癢嗎?撓哪些地方會癢癢?(師幼之間,幼幼之間互相撓癢癢)(評析:以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由毛毛蟲撓癢癢,給大樹爺爺帶來快樂,喚起幼兒情感共鳴,引申到我們也來撓癢癢。通過師生之間,同伴之間互相撓癢癢,在一種輕鬆愉悦地氛圍中調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

2、學唱歌曲,樂意用手部動作表現歌曲內容

(1)師:撓癢癢真開心,這裏還有一首撓癢癢的歌曲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欣賞課件歌曲一次)

(2)提問:歌曲好聽嗎?(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提出相應要求:跟着音樂拍拍手,點點頭,再次欣賞歌曲)(評析: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給幼兒帶來了視聽的雙重體驗,配上拍拍手,點點頭等身體動作,幼兒對歌曲的內容和旋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師手指表演及範唱歌曲師: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名字叫“撓癢癢”,唱得是誰給誰撓癢癢?(毛毛蟲給大樹爺爺撓癢癢)瞧!毛毛蟲唱着歌爬出來啦!(用手部動作表現毛毛蟲和大樹爺爺,即一根手指彎彎曲曲表現毛毛蟲爬出來,另一隻手張開五指表現大樹形象)教師範唱第一、二樂句後提問:毛毛蟲爬呀爬到大樹爺爺的哪裏停下來了?(樹腳下)語言提示:毛毛蟲要從樹腳下往上爬,去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嘍!(範唱第三、四樂句)大樹爺爺笑得樹枝都抖起來,樹葉都抖落下來了,撓癢癢撓得真舒服呀!師:我們的小手也來變條毛毛蟲,一邊唱歌一邊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好嗎?(評析:手指遊戲是小班幼兒非常喜歡的一項遊戲形式,教師範唱和示範性的手指遊戲,將幼兒帶入一個遊戲的情境中,激發起幼兒進一步活動的興趣和願望。)

(4) 引導幼兒帶着愉快的情緒邊唱邊動作師:一條毛毛蟲唱着歌爬出來了。“大樹爺爺,我來啦!”,(邊唱邊表演手指遊戲)師:一條毛毛蟲又來了一條是幾條?兩條毛毛蟲撓癢癢一定更開心。(三條,四條……,分別用不同數量的手指表現毛毛蟲爬行和撓癢癢動作)(評析:手指遊戲的運用,增進了幼兒學唱歌曲的趣味性和主動參與性。幼兒在一條、兩條等多條毛毛蟲出來撓癢癢的手指遊戲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反覆表演和學唱歌曲,體驗到了歌唱活動的輕鬆和快樂。)

3、嘗試表演,體驗情境遊戲的快樂

(1)教師扮演毛毛蟲,請一幼兒扮演大樹,其他幼兒唱歌。邊唱邊表演:第一、第二樂句毛毛蟲爬出來停在樹腳下;第三、第四樂句毛毛蟲撓大樹癢癢,幼兒發出哈哈大笑或做出怕癢的樣子。

(2)師:誰願意來做大樹?做大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站在地上一動也不能動。(請部分幼兒做大樹,部分幼兒扮演毛毛蟲,聽歌曲錄音表演遊戲)

(3)全體幼兒一起參加遊戲。(評析:從教師與個別幼兒的遊戲,到部分幼兒的參與,再到集體的共同遊戲,為小班幼兒搭建了一個積極模仿、學習的平台。其次,幼兒自主選擇角色進行遊戲,更主動更愉快。)

三、教學反思活動生動有趣,層次清晰。

教師在遵循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對活動進行設計和組織,創設輕鬆愉悦地心理環境和遊戲情境,提高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首先,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鬆的心理環境,幼兒情緒愉悦,積極參與。其次,遊戲情境的創設,包括手指遊戲和情境表演遊戲。尤其是手指遊戲的創新運用,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在玩中學,手指動一動,唱一唱,體驗到歌唱活動的輕鬆和愉悦。 藝術活動的價值在於幼兒情感的體驗和創造性的表達。而幼兒的學習有個慢慢內化的過程,因此在第一次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必操之過急,應該給孩子留一些內化的時間,情緒到了幼兒自然就唱地更好了。

四、活動評價

1、內容的適宜性

新《綱要》指出音樂相當於興奮的語言,它對年幼兒童具有愉悦的功能。通過音樂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提高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歌曲“撓癢癢” 旋律優美、內容簡單而富有情趣,貼近幼兒的生活體驗,非常適合在小班幼兒中組織開展。

2、過程的趣味性

幼兒的生活即遊戲,幼兒的學習即遊戲。而小班幼兒又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情緒性強、自制力差、認知以具體形象為主等年齡特點。因此,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善於創設有趣的遊戲情境,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如:師生之間互相撓癢癢體現一個“趣”字,手指遊戲學唱歌曲體現一個“趣”字,情景表演遊戲同樣體現一個“趣”字。

3、學習的主動性

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才是有效地學習。活動過程中無論是寬鬆的心理環境還是有趣的遊戲情境的創設,都較好地調動起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和願望。與此同時,在活動的最後一個遊戲環節中,幼兒通過向老師學,向同伴學,再到自主選擇角色進行表演遊戲,則體現了一種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方式。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促進幼兒有效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