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範文八篇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範文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9W 次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範文八篇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及目標定位:

石頭是一種十分容易獲取的教育資源,我們也曾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利用過它。它那形狀、大小各異的特徵對孩子們來説充滿了好奇。在和孩子們一起玩石頭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對小石子情有獨鍾,而且喜歡擺放。於是,我聯想到生活中的“鵝卵石”路,並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利用小石子這一主材料借用輔助材料的鋪墊,讓孩子們從發現、創造、體驗中感受到樂趣。同時,這也符合《綱要》中藝術活動:“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各種玩具、工藝裝飾品,體驗創造的樂趣”的要求。

在活動目標的定位上第一是着重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定位通過看看、説説、玩玩,初步嘗試用石子鑲嵌出形狀不一的路,因小班幼兒的能力有限我只在於初步嘗試,沒有過多的要求。第二點確定為情感目標:積極、主動地發現、感知石子的好玩、有趣,體驗創作的樂趣。

二、教學流程

活動開始我就利用幼兒生活中熟悉的石頭小路做為導入,預設了幾個問題:1、你看見了什麼?2、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直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又給了幼兒一個路的直觀感念,在實施的過程中,幼兒大多數都能説出這是一條由石子鋪成的路,幼兒的回答為幼兒的操作打下基礎。

第二部分主要利用教師的示範講解,讓幼兒感知鋪路的方法和過程。這裏就是讓孩子在教師的示範操作下了解鋪路的基本過程及方法,我採用了自説自做的形式,而且採用了自己創編的一首簡單易懂的兒歌來讓幼兒進一步瞭解鋪路方法,效果還是可以的。課後同事們説我創編的兒歌不形象突出。(沒辦法誰叫我們不是文學家呢?呵呵)

第三部分通過觀看多媒體,讓幼兒進一步感知路的不同形狀,在有了一定的操作經驗後再來感受成型的作品,孩子們菜會又目的的發現並感知。同時幼兒還會因為圖片的美麗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第四部分是活動的操作部分。在觀察幼兒的操作的時候讓我很吃驚,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和創作能力、想象能力是無限的,他們的作品超出了我原以為的程度,孩子們大膽的藝術表達讓我再一次折服於孩子的能力(上課之前,我不是太有把握,因為對於此班的幼兒的能力不夠了解,而且還聽説我上的這一半相對於那一半能力相對弱些)但事實表明沒有笨小孩,只有懶小孩最後以遊戲《石子路散步》的遊戲進行師幼共同評價,進一步提升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自我分析

1、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我首先對活動的過程進行了深一步的挖掘,對每個過程都進行深入的研究,並預設了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而我又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及迴應。雖然沒有試教以及對孩子也不夠了解,但縱觀整個教學流程還是比較順暢的。孩子們的回答也是比較積極,想象力也比較豐富,能夠及時的對於孩子的回答進行鼓勵及提升,正面的鼓勵也激發了孩子們的發言性。

2、雖然師幼互動比較好,但生生互動方面不夠熱烈。自己準備的PPT畫面鮮豔度不過,PPT的示範作品內容有點簡單,準備的小動物形象不突出。教師自己示範的作品太過於小了點。

不過沒關係,我想:正是一次次的活動、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磨練、一次次出現的問題,才能一次次的進步、一次次的成長。有了問題,就會有解決的方法,有了解決的方法才會有成長的腳步,只要堅定不移的往前走,就會有到達成功彼岸的機會。套用“我愛記歌詞”中的一句話——希望就在前方!呵呵。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2

摺紙是我班班級特色活動。活動開展之初幼兒通過玩紙,發現了紙的特性。所以,在老師的幫助下,已自擬出活動常規及要求。活動中,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己能準確掌握了邊、角、中線等概念,同時學會了簡單的對角折、對邊折、四角向中心折等基本技能,此次活動是在對邊折的基礎上演變出雙三角。

活動目標:

1、掌握雙三角的折法。

2、發展幼兒手眼協調能力,能較均勻地將左右兩個角向同一方向摺疊。

活動內容:摺紙活動《青蛙》

活動準備:活動前帶幼兒觀察青蛙外形,大範例一個,正方形紙若干,佈置成池溏的展板一塊,青蛙跳音樂片段。

活動過程:

1、啟發引導幼兒總結青蛙外形特點。

師:青蛙的頭和身體象一個什麼形狀?

幼:三角形。

師:青蛙有幾條腿。

幼:青蛙有四條腿。

師:青蛙的四條腿都是在身體兩側的',兩條在前,兩條在後。

師:它們分別是前腿和後腿,小朋友看看青蛙的前腿和後腿的方向有什麼不同?

幼:前腿向前伸,後腿向後伸展。

2、出示大範例,引導幼兒觀察範例中前後腿的折法。

師:老師觀察青蛙後,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折出了一個紙青蛙,你們看看老師的紙青蛙和你們觀察的一樣嗎?它們的前、後腿是怎麼折的?

幼:用上面一層向前折前腿,後腿是用第二層向下折出來的。

3、教師分步示範摺疊方法,重點講解雙三角的折法。

A:引導幼兒先進行兩次對邊折。

B:將大正方形紙變為小正方形,然後用左手將上面一層的正方形撐開,右手扶住上面半開口邊摺痕向底層的中線壓折。

C:背面同樣。

D:將上層兩個小角向兩個斜邊的上方拉折,形成前腿。

E、掀開上層將下層的兩個小角向三角形底邊拉折,形成後腿。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幼兒掌握重點,體驗成功感。

4、遊戲《青蛙賽跑》

A、 將青蛙頭向前,用嘴在尾部吹氣,使青蛙向前移動。

B、 引導幼兒找身邊的同伴進行比賽。

5、引導幼兒將“青蛙”放在“池塘裏”

小青蛙玩累了,它該到池塘裏喝水,休息了。咱們把它們放到池塘裏,讓它們休息。小朋友也要向青蛙一樣,該喝水,休息了。

6、喝水環節中,教師口頭幫助幼兒複習青蛙的折法,盥洗後再引導幼兒進行講評。

7、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延伸:小朋友回家教父母折青蛙進行遊戲,一方面複習,增進家庭親情。

活動自評:

一方面本次活動中,活動氛圍輕鬆、和諧,幼兒參與性高,能大膽嘗試。

教師講解細緻、到位,幼兒能較好的操作。在開始部分,教師能啟發幼兒用語言對青蛙外形進行總結,發展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及觀察能力。結束部分幼兒不僅能體驗到成功感,而且在遊戲中增進了同伴間的友情,用青蛙喝水的方式引導幼兒喝水,符合小班年齡特點。活動講評中能讓幼兒嘗試評價,發展了幼兒的分辨能力。總之,本次活動幼兒掌握了雙三角的折法,還在多方面提高了能力。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知幾對同類色:大紅與粉紅、桔黃與淡黃、深綠與淡綠、深藍與淡藍。

2、初步嘗試用漸變色印染。

3、啟發孩子對色彩的興致。

4、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5、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後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教學預備

1、認知大紅與粉紅、桔黃與淡黃、深綠與淡綠、深藍與淡藍,能準確叫出它們的名字

2、色彩孩子小卡片8個;磁帶、錄音機。

3、孩子每人一個“色彩孩子”胸前飾配;每一組大紅與粉紅、桔黃與淡黃、深綠與淡綠、深藍與淡藍的顏料各1份;每人一支毛筆、一張紙巾。

教學過程

一、配同類色。

1、幼兒教師:今日很多色彩孩子到我們小(1)班,看,有哪一些色彩孩子,孩子集體念。

2、幼兒教師手裏拿一個“紅孩子”:“來了個紅孩子,它講:我的好夥伴同我長得非常像,看看,這兒誰與我長得最像,請你們來幫助我找找。”孩子找着粉紅。“好夥伴,手牽手,抱抱。”幼兒教師演示2個孩子的動作。

3、用相同的方式找着另三對同類色。

二、觀測和察看印染手絹的方式。

1、幼兒教師展示範例:看,色彩孩子跳到了手絹上,他們把手絹裝扮的多漂亮呀!它們是怎麼樣裝扮得哩?

2、幼兒教師演示印染手絹的方式。

幼兒教師:如此漂亮的手絹是怎樣裝扮出來的啊?我們來看看。

將正方形的餐巾紙對摺3次成三角形——將對摺好的餐巾紙的各個部位各自蘸一下色彩——悄悄地打開。

三、孩子集體回想印染的步驟,探討需留心的地方。

1、蘸顏料的時間不可以過長。

2、印染後打開時要悄悄地、慢慢地。

四、孩子染手絹,幼兒教師指導

1、勉勵孩子勇敢印染。

2、給能力弱的孩子適合的協助。

3、勉勵孩子在打開時不懼艱難,堅持做完1件事。

五、作品出示。

1、將孩子作品平放於桌上,孩子向小夥伴推薦自個兒的作品,並説一説喜愛哪1幅作品,為何?

2、為喜愛的作品獎一個獎牌。

反思:

教師演示的環節裏,我在課前做了進一步的嘗試。用來染色的紙質量要好而且要厚一些,這樣不容易爛。其次就是對於選用的顏料有一定的要求,應用水溶性較好的水彩顏料或國畫顏料,這樣染出來的手絹色彩更均勻亮麗。

教師示範時,我分了三個小環節。對邊折成正方形,染邊;對角折成三角形,染角;以及邊角混染。告訴幼兒可以變換不同的折法,不同的染法,可以染出不同效果的手絹。同時我把這一操作過程編成了口訣,更易於幼兒理解和操作。

在幼兒操作過程中,許多幼兒能掌握這個染紙的方法,而且每個孩子能創造出更新穎更漂亮的圖案,這讓我很驚奇同時也很高興。

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只給了簡單的指導,幼兒就可以發揮最大的空間,印染出新奇漂亮的手絹。而且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了衞生的問題,都能幹淨的完成。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4

一、有益的學習經驗:

1、鞏固雙正方折法。

2、練習使用剪刀剪直線。

3、會看摺疊圖進行摺紙。

二、準備:

正方形紙、小剪刀、摺疊圖樣。

三、活動與指導:

1、老師用正方形紙做一個有趣的小猴爬山,示範給幼兒看,並讓幼兒看小猴爬到山頂的有趣遊戲,引起幼兒製作的願望。

2、出示摺疊圖,看看誰能照圖樣折成雙正方。

3、再次示範用剪刀剪下“小猴子”折出山頭。

4、組織幼兒玩小猴爬山比賽。(將小猴順“山”下兩個角插進去,搓動兩個角,小猴會從山頂出來)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認識膠泥,學習團圓,嘗試用小棒串起圓球製作糖葫蘆串。

2、 喜歡膠泥,感受泥工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經驗準備:認識糖葫蘆串

2、 材料準備:實物糖葫蘆、紅色的膠泥、膠泥板(幼兒人手一份)

3、 製作糖葫蘆步驟教學大掛圖。

 指導重點:

1、 重點:引導幼兒用團圓的方法制作糖葫蘆。

2、 難點:能將糖葫蘆團得又圓又滑。

 活動過程:

 一、 出示糖葫蘆,引起幼兒興趣。

1、 老師帶來了一樣好吃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2、 知道糖葫蘆是用什麼做的?是是什麼形狀的?是什麼顏色的?

小結:糖葫蘆是由一個一個圓形的山揸串起來的。

 二、 談話談論,師生共同討論糖葫蘆的製作方法。

1、 觀察製作糖葫蘆步驟教學大掛圖,瞭解製作糖葫蘆方法。

2、 老師示範講解制作糖葫蘆方法,

小結:今天我們就用膠泥製作好吃的糖葫蘆,比一比,看看誰團得最圓。

三、 幼兒學習製作糖葫蘆

1、 認識膠泥。

2、 學習團圓:把膠泥放在手心,另一隻手壓在泥塊上邊轉邊團。

3、 學習用小竹棒串起圓球。

四、 分享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

鼓勵幼兒在同伴面前介紹自己的糖葫蘆,説一説誰的糖葫蘆最圓。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嘗試畫出不同方向轉動的樹葉寶寶,表現風吹樹葉的情景。

活動準備:

1、範畫一張。

2、《小朋友的書-美術》P11 "葉寶寶翻跟頭"。

一、音樂遊戲"大風和樹葉"。

音樂遊戲結束時,教師引導大家觀察每個小朋友不同的造型。(教案:)(抬頭、低頭、眼睛朝什麼方向看、站着還是躺着、兩隻手的造型等等。可以請個別幼兒造型看)

二、教師示範作畫。

1、教師出示範畫(尚未添畫的樹葉),根據幼兒的造型,教師邊講解邊示範作畫,在落葉上添畫上眼睛、嘴巴、手和腳,變成落葉寶寶。

2、教師一邊念兒歌一邊指導幼兒欣賞畫面,感受樹葉寶寶的情趣。

三、幼兒添畫。

四、邊跟着教師念兒歌,邊欣賞同伴的作品。

拓展延伸: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樹葉拓印添畫活動,鼓勵有繪畫出不同的樹葉形態。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水粉筆蘸顏料進行塗畫,會用提供的材料裝飾聖誕雪娃娃。

2.對新的繪畫工具感興趣,願意和同伴一起活動。活動準備:水粉筆 白顏料,調色盤 裝飾物(眼睛,卡紙做的鼻子,小圍巾 帽子)

3.感受色彩對比。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活動過程

1、出示作品雪娃娃。

(1)回顧幼兒經驗,激發興趣

教師:你們見過下雪嗎?下雪時什麼樣子的?

雪娃娃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雪娃娃的頭和身體都是圓圓的,身體比頭要大,都是白顏色,黑黑的眼睛,紅紅的鼻子,還戴了帽子圍巾。

2、認識新工具,初步瞭解繪畫的方法。

(1)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它的名字叫水粉筆,今天我們就用它來畫雪娃娃。

(2)教師示範水粉筆的使用方法,幼兒觀察。

(用手拿住筆桿,讓筆毛蘸上顏料)

(3)畫好雪娃娃後,我們可以畫上雪花,將水粉筆筆頭在紙上一點,就點出了雪花。

(4)畫好後,我們可以給小雪人粘上眼睛,鼻子和漂亮的圍巾,閃閃的帽子。這樣我們的雪娃娃就做好啦。

3、幼兒繪畫,教師指導。

(1)老師已經用將雪人的臉和身體畫好,小朋友在塗顏色時,不要將顏料塗到圓圈外面。

(2)將用過的水粉筆擱在顏料盤的邊緣。

(3)裝飾是,將雪人的帽子圍巾粘貼在正確的位置上。

4、展示幼兒作品,互相欣賞。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會用牙刷沾顏料刷畫。

2、能添畫花莖和葉子。

3、體驗用牙刷作畫的樂趣。

4、激發幼兒感受不同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5、根據色彩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

【活動準備】

1、彩色卡紙、各色顏料。

2、牙刷每組5份、抹布,圓片每組若干。

【活動重點】

會用牙刷沾顏料刷畫花。

【活動難點】

能添畫花莖和葉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交流分享:你們看見過牙刷嗎?

2、牙刷可以幹什麼用?(幼兒自由交流)

二、欣賞範例。

1、今天我們要用牙刷來畫畫。

2、出示五彩花範例:它是什麼樣子的?這幅畫就是用牙刷畫的。

三、觀察作畫材料,瞭解畫五彩花的步驟和方法。

1、先把圓片粘貼在紙上當花的花芯。

2、用牙刷沾顏料刷在花芯周圍當花瓣。

4、選擇另一顏色,用同一方法畫花朵。

5、等整個畫面畫滿後,用棉籤或排筆畫花的葉子和花莖。

四、幼兒操作。

1、幼兒動手操作,老師巡迴指導。

2、老師提醒幼兒注意衞生,互相謙讓。

五、講評幼兒作品,讓幼兒感受成功。

1、幼兒展示作品。

2、講評有創意的作品,花朵排列的位置等。

教學反思:

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手工活動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