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觀滄海》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觀滄海》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8W 次

 《觀滄海》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觀滄海》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瞭解景、人、情之間的關係,準確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義。

2、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奮發向上建功立業的情懷。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意象的賞析來鑑賞古詩的意境美 。

 教學重點

1、藉助豐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積累,考察“意”與“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過對作者、寫作風格、寫作背景的瞭解來把握詩歌的所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把握意象與主體之間的關係來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

2、講讀教學

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輔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通過學生背誦所學過的古詩,引出對詩歌賞析的三個層面: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時通過駱賓王的《詠鵝》來講解意象與意境的概念(出示《詠鵝》圖片)。

個體 整體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詩的意象構成的境界和氛圍

二、在朗讀和想象的基礎上把握詩的意境

1、播放錄音(聽朗讀談感受)

2、學生集體朗讀,找出詩中意象以及象徵意義。

高聳的山 ,遼闊的滄海,動盪的水波,聳立的山島,叢生的樹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風,日月。

作者對這些意象寄託了什麼樣的情思呢?這些意象的組合能形成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3.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樂觀,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更加強烈,

4.風格

在繼承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緣情”的文學主張。他們以質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現實,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後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出示板書)

自信樂觀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勝仗

登高望海

雄渾闊大,氣勢不凡

意境

風格

慷慨悲涼

質樸剛健

充滿生機 氣吞萬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與大海的氣吞萬里的磅礴氣勢相契合,他的奮發樂觀正與草木的生機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三、檢驗對意境、意象和主觀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 這首詩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煙渚、客、曠野、低樹、江、月。

2、 這首詩的意境是什麼?

答:孤寂、悲涼等。

四.總結

通過觀滄海的學習,我們知道要鑑賞古詩詞的意境美,我們應該從意象,作者風格,寫作背景,或者詩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意境。

 教學反思1

上完《觀滄海》這一課後,我覺得自己收穫頗多,在反覆的修改調整中,我就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總結出如下規律:

1、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概念,同時學會鑑賞古詩詞的方法,一開始我是從抽象到形象來講授這一知識點的,結果學生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只知道記筆記,後來在大家的建議下我改動原有方式,授課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時間

在上完課後,我感覺這次課最不盡任意的地方就是有點頭重腳輕,前鬆後緊,前半部分花的時間太多,結果到最後該解決的問題沒完成,只能放到課後完成。

3、備課要充分

充分的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觀滄海》這首古詩,從傳統的觀點看,認為都是抒發作者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備課時,在翻閲背景材料時,感覺這種説法有點偏頗,不過我想可能學生不會提到,也沒仔細考究,結果在上課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卻想到了,此時我憑藉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給了這位學生適當的合理的引導。

4、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説的激發學生積極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在實際中怎麼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當別論了。此次開完課後我對這一問題起先也沒考慮,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氣乎乎的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説那次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時我莫名其妙,後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準備好了問題我沒問他,由此事情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上課的時候我的眼光應該跟同學進行不時的交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5、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此次開課中我也設置了一些小練習,但是在上完課後,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稍稍高於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寬過多,結果卻使的目標有點淡化,在教學中出現了第二個難度高峯。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課上好。

 教學反思2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由於趕教學進度,誦讀教學的作用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默讀等閲讀方式。為激起學生的閲讀的熱情,在《觀滄海》這篇詩歌的教學中,我用誦讀貫穿了整節課堂。

在課前的導入過程中,我重點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赫赫戰功和顯赫的軍事、文學地位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誦讀教學環節。

首先教師範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先入為主。然後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第三步是賞析詩歌。讓學生通過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學生誦讀的效果作出適當的指導,使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內涵。

除了整段的誦讀外,我特意挑選了某些句子來讓學生體味誦讀,比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在誦讀過程中,有幾位學生能夠飽含感情地誦讀。對於學生讀得不夠味的地方,我及時加以指點,使學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這個環節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為:(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

(2)可能因為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

(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緻,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藴含的感情。

最後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於前面環節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節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總的來説,通過對這次彙報課的反思,我認為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託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於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