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我心歸去》優質教學案例

《我心歸去》優質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4W 次

  [教學説明]

《我心歸去》優質教學案例

《我心歸去》是蘇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的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中第二板塊“漂泊的旅人”的第二篇文章,是當代作家韓少功訪問法國歸來後一組散文中的一篇,總題是《訪法散記》。文章不長,但哲理性很強,把人與故鄉的關係闡發得非常透徹,另外,它又把把哲理藏在形象中,或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來表達,或者通過對一些特定場景的描寫來表達。因此,在欣賞賞語言的基礎上,感悟哲理、理解故鄉的新內涵,是把握本文的關鍵之處。

《月是故鄉明》這一專題的學習材料與前兩個專題的材料相比要,有明顯的變化。從“漂泊的旅人”這一板塊開始,這一部分的學習材料在鋪排上除了有文本,還增設了“對話欄”。“對話欄”是讓學生寫下他們閲讀文章時細微感受,寫下他們的評點。

評點是文本研習的方法之一。評點式研習常常可以詮釋文本的疑難,勾勒行文的脈絡;對文本的主旨進行開掘,探幽發微;勾勒文眼,畫龍點睛,凸現精華。從閲讀的本質上看,評點是對話,是交流是再創造。評點作為對話,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似想中的文本的其他讀者的交流。評點過程中文本肯定是對話的第一個對象,與文本的對話是構成其他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所以我準備在本文的教學中指導學生評點,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鼓勵學生讀出自我,併為他們營造表達他們的閲讀體驗的和諧的氛圍,使他們敢於表達自己。

  [教學準備]

1、課前指導學生評點文本

考慮到這是第一次嘗試運用這種方法,學生不一定會宏觀地全面分析和評價語言,所以在課前佈置時,我只要大家從一字一句入手,寫下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寫下自己的疑問。

另外,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我為他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見附錄)。

2、瞭解學情,閲讀評點

閲讀學生的評點,我很驚訝。驚訝於學生對文本的再創造,有的學生用自己的生活感悟準確而真切地闡釋作家的體驗;驚訝於學生的敏鋭,他們不僅能把握一些關鍵的細節,而且能提出有思考深度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疑問集中這幾個方面:一、文中多處有對比,似乎將故鄉寫得遠不如他鄉,為何這樣寫?這似乎也不同於其他作家筆下的故鄉——一般作家筆下的故鄉都挺美的;二、怎麼理解“血沃之地將真正長出金穗和趕車謠”?三、怎麼理解“故鄉意味着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3、課堂學習的構想

整堂課的學習,我想以學生在評點中的一些困惑為抓手,讓學生交流他們的評點,在交流過程中又能繼續豐富他們的評點,繼而深化他們的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人心中,永遠解不開的是‘鄉土情結’,在文學、藝術家那裏,説不盡的是故鄉,李在文人墨客筆下,故鄉是一首優美的詩,故鄉是天籟之音,故鄉總是最美的。”(摘自學生的評點)説得真好!在作家筆下,故鄉的美是異鄉無法比擬的,我們來讀讀沈從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見幻燈):

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麼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沈從文《邊城》

牆上的牽牛,牆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麼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於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後,韭菜葉上還往往帶着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着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着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老舍《憶北平》

沈從文的湘西純潔寧靜,老舍的北平純樸可愛,在絕大多數作家筆下,故鄉總是風景如畫,詩意盎然,人與自然和和諧相處,美得無與倫比。那麼韓少功筆下的故鄉是不是也詩情畫意?

生齊聲道“不是”。

 二、關於韓少功的故鄉

師:那麼請大家找出相關的詞句。

生1:第6段中“我的故鄉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沒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沒有悲劇般幽深奇詭的城堡,沒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森林。故鄉甚至是貧瘠而髒亂的。”還有第8段中有浮糞四溢的墟場,有擁擠不堪的車廂,有陰沉連日的雨季。

師:找得很對,你能不能用幾個詞語來概括。

生1:貧瘠髒亂、浮糞四溢、擁擠雜亂、陰雨連連。

(邊聽邊板書——故鄉 貧瘠髒亂 浮糞四溢 擁擠雜亂 陰雨連連)

師:你的概括能力不錯。韓少功筆下故鄉確實不美,他為什麼這樣寫呢?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評點,再次深入地思考。

(沉思後)課堂實錄節選:

生1:這就和作者在聖·納塞爾市為時一個月的“家”形成了對比。那個“家”豪華奢侈、雅靜優美。(另起一行板書——“家” 豪華奢侈 雅靜優美 )

師:故鄉和“家”確實形成了對比,對比的目的是什麼呢?

生2:突出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家”雖好,但在作者眼裏這個家有一種“難耐的冷清”,是一座“法語的監獄”,讓人覺得虛空,能讓人發瘋,而故鄉雖不美,但就是讓作者想念,讓作者激動,俗話説“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大家笑)(分行板書——熱愛、親切、激動;冷清,虛空,令人發瘋)

師:有理。有沒有其他的看法?

生3:我想一般的作家都會美化自己的故鄉,在第6段中有這樣一句話,“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陽中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想像,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故鄉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銀色的光澤,一隻小羊……”一個“但”字説出了故鄉雖然很不美,但在想像中一樣是可以美的,像這裏描寫的,故鄉小徑、月夜草坡、一隻小羊,也是一幅寧靜的畫面。所以我覺得沈從文、老舍也是美化了湘西北平,事實上沒有那樣美。韓少功只是比較實事求是而已。(學生笑)

師:評點的時候能抓住關鍵字詞,很好。請再想一下,為什麼在想像中就會美化故鄉呢?

生3:當然是愛,對故鄉的愛,“情人眼裏出西施”嘛。(學生笑)

師:那麼實事求是的韓少功對故鄉有沒有愛呢?

生3:(猶豫了一下,很肯定)有的。

師:那麼是一種什麼樣的愛呢?文中怎麼表達這種愛的?

生4:不僅僅是單純的愛戀,而是帶有失望的愛。第8段反得地在説失望。

師:説得很好。我們一起來朗讀第8段。

學生朗讀。

師:在很多同學的評點中有這樣的疑問,覺得不能理解第8段最後兩句話,“但那種失望不同於……金麥穗和趕車謠”。我也覺得這是一個難點,哪位同學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生5:對對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種情緒,是暫時的;但對故鄉的失望,源自內心的摯愛,因為摯愛,所以對現狀失望,這種來自內心的失望真能滴血;又因為失望,所以期待,期待故鄉能變得更美好,有了這樣的期待,於是就會不斷努力,不斷創造,“金麥穗”“趕車謠”象徵着創造出的財富。(大家給予熱烈的掌聲)

師:評點得非常深刻。這樣一種失望的愛也流露在其他作家的筆下(幻燈)

“在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會對故鄉蕭索的荒村失望,我會對尖酸刻薄的楊二嫂失望,我會對麻木愚昧的閏土失望……” ——魯迅《故鄉》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有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

魯迅對故鄉的失望、艾青的眼淚源於他們對故鄉深沉的熱愛。

 三、何處是故鄉

師:大家評點最多的一句是“故鄉意味着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評點得角度很多,現在請各小組的同學相互交流自己的評點,然後從不同角度推薦一些評點。

(小組交流討論)

推薦評點如下(節選):

1、付出,在故鄉付出的是我們的血、淚,還有汗水——這些都我們的生命的構成。正因如此,故鄉才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付出,才更讓人懂得珍惜。在出生地,我們是被給予生命,而在故鄉,我們是以付出的是我們的'血、淚、汗水,在曾經無怨無悔的付出中,我們將故鄉銘刻在我們生命的記憶中。

3、讀到這句話,我不由想起我的奶奶。自從我們搬家後,奶奶總是嚷嚷着要爸爸送她回老家,因為那裏有她種了近50年的稻田,田裏的稻子還沒成熟,奶奶一直惦記着。我還明白,奶奶更想念的是那幢陳舊破敗的老房子——奶奶的老家。它是奶奶和爺爺一擔泥一塊磚壘起來的,那裏有着奶奶和爺爺同甘共苦的日子,有着爸爸成長的足跡,還有着我的孩提時代……奶奶總是無法擱舍這些,因為在老家有着奶奶過去的歲月。

4、凡是對故鄉有深刻情結的人,一定擁有一顆無私的心,擁有一個奉獻的靈魂。在他們眼中,苦難與困境只是故鄉對他們的小小測試,他們甘願付出,因為這樣,他們才真正感到幸福。是的,是無量幸福。

5、你的出生地僅僅是出生地的話,那它不一定是你的故鄉,不能成為你心靈的歸宿。相反凡是你真心付出的地方都可能成為你的故鄉,唐劉皂《渡桑乾》中寫道:“客舍幷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為了博取功名,詩人客舍幷州數十年,這十年的生命歷程,又讓幷州成為了詩人的第二故鄉。古往今來,多少人有過第二、第三故鄉啊。

師總結:同學們的這些評點的角度不同,有的詮釋關鍵詞語,如“付出”,有的在生活感悟中產共鳴,有的聯繫前後文來詮釋關鍵句,有的鏈接詩文引人深思。這些充滿哲理的話告訴我們:故鄉是一個人生命的根,不等於出生地。這種愛,銘刻在每一個遊子的心裏,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裏,無論走得多遠,依然忍不住回頭眺望。只有當我們為之付出勞動,它才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當故鄉落後時,我們要用自己的努力使它擺脱落後的面貌。

 四、討論作者將哲理藴涵在形象中的寫法

師:在大家的評點中,很多評點都關注到了文本的語言,認為既很形象,又富有哲理。形象和富有哲理就是本文語言的特點。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發言,朗讀你最喜歡的段落或句子,為什麼?將你的評點和大家分享。

課堂實錄節選:

生1:我很喜歡1至4段,因為將寂寞和虛空寫得淋漓盡致。(朗讀)

師:你讀很很有感情,讀出了作者的孤寂之情。你能和大家交流你的評點嗎?

生1:“我在聖·納塞爾市為時一個月的‘家’”,家上加引號,説明這不是真正的家,只是一個臨時寓所。

師:你很敏鋭,能關注到標點符號的意義。還有嗎?

生1:作者在第2段中寫他自己“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這和上文“很少見人”,除了“嘰哩哇啦説些法語的公園遊客”相照應。語言是一種文化,是故鄉精神的一種傳承,人在異鄉,你也許可以得到別人熱情的招待,但只要一聽異國之音,你就知道你自己被排斥了。

師:你能很敏感地關注語言的細節,評點得很到位。還有其他同學評點這幾段的嗎?

生2:“這個城市不屬於你,……這裏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人在異鄉便是客,總會有一種“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都沒有”的感覺,總是少一種歸屬感。第2段中描寫的虛空特別形象。另外我對第3段的細節描寫特別有感觸,雖然有些誇張,但很有真實感,“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這裏對吊燈作六次研究是一個細節描寫,六十次就帶有了誇張意味,六次已經是讓人倍感無聊了,更何況六十次真的可以讓人發瘋了。

生2:但是我有個疑問,文本第2段為什麼用第二人稱來寫,而不再像第1段一樣用“我”?

師:哪位同學可以提供友情幫助?

生3:如果用“我”,那給人一種很個性化的感覺,換“你”,範圍就擴大了,説明這種虛空、無聊、孤寂是普遍的。第6段中寫旅途夕陽中的思鄉有一種美化故鄉的意識時也用“你”,也是説明這種想法是很普遍的。

師:很精彩,我們用掌聲以示祝賀。(大家鼓掌)還有其他嗎?

生4:我很喜歡第5段。(朗讀)喜歡這一段是因為覺得這一段特別温馨,用想象的方法傳達出了對家人的思念。還特別喜歡最後一句,這句運用擬人,將過去的日子寫得很美——熠熠生光,於是總讓我們對過去的日子充滿留念,總在懷念遠去的事物。

師:你讀得也很温情,還能注意到修辭。還有其他嗎?

生5:我喜歡最後一段(朗讀)。我覺得“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寫得特別有哲理。故鄉是人心靈的歸宿,沒有故鄉的人,他的心永遠找不到安歇的地方。所以人可以漂泊在外,心卻不能流浪。

師:確實如此,對故鄉的愛,銘刻在每一個遊子的心裏,流淌在每一個人的血液裏,無論走多遠,依然忍不住回頭眺望。而每一次“回望故鄉”,就如韓少功所言,“是每一個人自我辨認的需要,也是遠行的證明”。

  五、結語

師:我們第一次嘗試用評點的方法來閲讀,我們所表達的觀點也許有些零碎而不夠系統,也許過於關注局部而忽略整體。但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嘗試,在評點的過程中,我們實踐着對話閲讀,試着與文本對話,與作家對話,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和自己對話,在文本中讀出自己,所以出現了很多精彩而獨特的觀點。請大家記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附錄:

我對音樂沒有多少知識,也談不上特別的愛好。但寫作《鞋癖》的時候,我正在聽一盤舒伯特的男聲獨唱歌帶。

歌是用法文唱出來的,我一句也不懂。當時我正處法國西海岸一個小城市裏,準備待上一個月。也就是説,我將在市政府給我安排的一幢海邊住所裏,守着六個房間、四張牀以及三個廁所,獨自一人把大西洋灰暗的浪濤盯上三十來天。這個城市沒有中國人,以我相當有限的英文,也不大容易找到太多的英語對話者。我的一位在巴黎的朋友來了一趟,怕我寂寞,就借給我一台小錄音機,還有幾盤歌帶,其中有舒伯特。

舒伯特總是在夕陽中走來,陪伴我進入黑夜。那憂鬱的男聲,一浪一浪拍打我心胸的男聲,閃耀着夕陽式的金色光輝,居然使我眼眶一次次潮濕。我的眼前出現了杳無人煙的大草原,出現了草原裏彎曲的旅途和一道獨行者不知什麼時候留下的足跡。我的眼前出現了月光,出現了風車徐徐旋轉的暗翼和月光在水中的奔流。我知道這也許與法文的歌詞毫不沾邊。但我又頑固地相信,陌生的男聲一定在唱着我熟悉的回想,一定在唱着這個世界所有人都熟悉而且難以忘懷的一切。

音樂也許是最為抽象的藝術,總是把任何具體而繁雜的現實條件濾淨,純釀出血液、呼吸以及情感的律動,純釀出人人都不會陌生的美。因此,在音樂面前,解説是情感之酒已經毫不需要了的一些現實槽料,歌詞完全是多餘的累贅和禁限——正在這個意義上,任何聲樂也許都應該被視為無字的歌,更適宜由語言不通的異國者來傾聽。

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想起了我的親人,包括正在被憂鬱男聲歌唱着的我的父母——我已經遠遠離開他們,還將會更遠更遠地離開他們。我從他們那裏獲得了生命,從他們温暖的懷抱裏獲得了童年和歡笑,但他們將在我遺忘的沙地裏逐漸模糊直至消逝。如果不是舒伯特,我甚至會錯過一次與他們在夕陽裏的相認。

兒子記不住父母的話,這個世界就再也不會有人記住他們了。於是,我趕快寫下了第一行字,力圖把他們的體温挽留在身邊。

韓少功《 聽舒伯特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