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11K 次

《故都的秋》它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再加上學生閲讀鑑賞能力還不是很高,因此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困難。小編整理了《故都的秋》教學反思,歡迎欣賞與借鑑。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一:

首先我從題目切入用問題引導學生對本文的理解,本文題目是《故都的秋》,那麼“故都”是指哪裏呢?學生們七嘴八舌的是“北平”即現在的“北京”。我又進一步提問,那為什麼不叫“北平的秋”?學生們也是眾説紛紜,我又進一步提問,這裏邊的“故”是什麼意思?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本文題目便已經含有作者的情感傾向。

接着我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認為北國的秋的特點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很快學生就找到了,並概括為“清、靜、悲涼”。我又問學生,作者是北平人嗎?很快有同學説“不是,是浙江富陽人,而且文中也説他是從浙江趕過來的“。那麼作者為什麼不寫故鄉的秋,反而要寫故都的秋,作者認為故鄉的秋怎樣?學生很快找到,並概括為“慢、潤、淡”。

現在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本是想寫北國的秋,為什麼還要提到“南國的秋”?有學生知道説是用了襯托手法。我説對,那麼什麼是襯托呢?襯托包括正襯和反襯,現在大家想象自己是一個導演,在你的作品中要突出一個女主人公長得漂亮,分別用正襯和反襯兩種方法,你會怎麼做呢?這時學生都來了興致,各有想法,但是我發現,大家對反襯較瞭解,但是正襯就有點模稜兩可,找了幾個學生説的也不是很恰切,然後我引導學生想象,大家是不是看過某些舞蹈表演,先出來一些漂亮女子,然後再出來一個與眾不同的並且給予特寫,我們就會幹覺她很漂亮,先出來的那些女子已經很漂亮了,但後出來的那個比他們還漂亮,這就叫正襯,那麼反襯怎麼做呢,就像大家説的,在你想突出的美女旁邊放上一個“如花”,一下就凸顯出這個美女的漂亮了,這就叫反襯,而且大家以後在看一些影視劇的.時候注意一下,尤其是青春偶像劇,為了凸顯男女主角的帥氣和漂亮,總要找幾個丑角在裏面陪襯着,就是這個道理。當我講完這個事例之後,發現學生眼中有了瞭然的神色。

然後我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認為北國之秋是“清、靜、悲涼”的,那麼北國之秋從那些的地方體現了這一特點呢,作者又選取了那些景象,請大家從文中概括出來。

引導學生概括出作者記敍的五種景象(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叫、秋雨話涼、佳日秋果)和一處議論。共同構成了分寫的部分。

最後兩段作者又在對南北秋的感受的對比中直接抒發了對北國之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故都的秋》我只用了一節課時,卻講了這麼多東西,無疑是不妥當的,但是時間實在是有點緊,所以只能壓縮現代文的時間,從而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詩歌和顧問閲讀上,有的老師甚至跳過第一單元散文而直接學習第二單元的詩歌,結果是人家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反而較高,沒辦法,學生在現代文閲讀上很難拉開距離,差距主要是詩歌和文言文,但我又捨不得將這麼好的文章放棄,只好退而求其次,引導學生入門,讓學生自己體會。但又不能耽誤太多的時間。以後一定會不斷探索,爭取既讓學生能夠在應試中取得高分,又可汲取到中國文化中的精華,培養自身的文化素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二:

儘管因為學生預習比較充分,整個課堂流程還算比較流暢,氣氛也還好,但是其實一節課下來,學生並沒有絲毫實實在在的收穫。

我是第五個上《故都的秋》,為了與眾不同,為了顯擺自己,我先想的設計,並儘量想保留這個設計,然後才想着用相關的問題來填這個設計,然後改的教學目標,是為了思路而思路,本末倒置。而我認為,備一節課應該是這樣的(其實一直都知道,就是死性不改,就是喜歡求新求異,就是討厭跟別人一樣,一備課的時候就把這些忘得一乾二淨):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先把教材讀透,鑽研透,再根據學生的學情設定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預設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教學流程,難易一定要適中。而絕對不能因為自己靈光一閃,想到了一些自鳴得意的設計,為了遷就這個設計來設定教學目標。另外,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備學情,不能自以為有了很好的領悟,就想硬塞給閲讀領悟能力還不足的學生。如果知識不能自然生成,那更多就是老師的展示、填鴨,而這樣的課堂是沒有生命力的,學生也難有收穫。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三:

《故都的秋》一課已經上完了。這篇課文,從準備,到講授,到現在的總結我成長了很多。

總體來説,比較滿意。

我以秋的小篆字體導入,講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寫下的秋的感悟在ppt上展示,引起所有學生對秋的思考,展示時可以起到強化的作用。總體採用教師引導,學生主體探究的形式。先確定了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文章整體基調,然後展示問題,由學生分組解決。最後由學生分組派代表發言。探究了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後,我們總結了寫景狀物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最重要的。正好時值太原市冬天的第一場雪,我們的課文講完後,還剩下五分鐘時,雪越下越大了。我在這課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了天氣因素,因此我們做了一個寫雪的訓練。先由教師展示兩個寫景片段,學生做仿寫。

但是在教授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一、關於ppt。

在展示時出現混亂,因為我是採用的板書與ppt結合,所以就出現了顧此失彼的情況,有的在講述之前放的,有的在講述之後放的。尤其是清靜悲涼的部分。

課後,李老師給我提出了建議,幻燈片上儘量不要出現反應課文景象的圖片,會影響學生的想象能力。確實,語文要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愛小説勝過同名電視劇,小説能給人的想象與電視劇直白的表露出來是不同的。

二、關於預習

學生預習效果未檢測,應先早自習時候讀一下文章。

三、關於導入

導入的銜接不好,內容太多,超出了三分鐘,而且都很淺顯,甲骨文和小篆沒有解釋,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詞很突兀。

四、關於內容

1、蟬意象沒有講到位。蟬不僅代表憂愁,而且是高潔的象徵。

2、文眼沒有講清楚定義。

3、討論環節出現問題,首先設置不合理,師應先做引導分析第三段,學生回答後的點評也不是很及時。學生討論的效果不能很好的檢測。

4、散文要注重品味語言,聯繫生活實際。

《故都的秋》是我上的第一堂公開課,給我的啟示很多。教師的課堂藝術是要隨着教師對課文文本的解讀深度而慢慢提升的。希望我能夠改正現在出現的問題,提高我的教學水平。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四:

這是一篇抒情味很濃的散文,有很多值得品讀的地方。

首先是,結構上首尾照應,迴環往復的特點,而且都是通過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都秋的嚮往、眷戀與熱愛。

其次,文眼句統領全篇,為全文奠定濃郁抒情基調的同時,每一幅圖上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清、靜、悲涼。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通過題目揭示文體特點,抓住文章的情景結合的特點導入,通過對作者眷戀故都秋的句子的品讀,為這節課奠定了抒情的基調,能較好的引導學生把握結構特點和賞析景。

但也有很多遺憾:

首先,在把握首尾呼應的特點時,本來設計的是讓學生找到前後照應的句子,把握這篇文章就是從秋色、秋味、秋聲來體現情景與悲涼。這一點在上課的過程中被跳過去了。

其次,對於“靜”這一點,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覺得清、靜學生可以體會到,悲涼有些難,但是文中的靜,不僅僅是環境聲音的靜,還有作者內心賞景的靜,從文中的細數和靜對可以體會的到,但是在學生體會到這幅圖給人的享受和舒適、悠閒與愜意時,應該讓學生進一步説説從哪些詞體會到了悠閒與愜意,學生自然能找到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着欣賞牽牛花,尤其是邊喝茶邊欣賞晨景,這是一個遺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