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秋興八首·其三》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秋興八首·其三》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5W 次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大曆元年(766)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

高中語文《秋興八首·其三》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秋興八首》教學設計

  一、誦讀提示

這首詩於綿麗之中隱含着詩人的悲憤,不可以豔詩視之,應讀得既有韻致,又不流於輕浮。

前一層宜用敍述調讀,但其間亦略有變化:“羣山”二句點明詠歌的對象,可用詩人指點望中之景的口氣讀,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敍述昭君一生,有憐其遠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長音,以示詠歎。

後一層宜用詠歎調讀。“畫圖”二句屬於用事(亦稱用典),借漢元帝后悔之情寫昭君之怨,辭豔而情悲,字字皆淚,宜用沉抑、低迴之調讀;“千載”二句是全詩高潮,點明昭君之“怨”,兩句須一氣讀出。“千載琵琶”四字用平調,“作胡語”三字用升調,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點,然後用降調徐徐讀最後王宇,有餘音絛繞之感。

  二、整體感知

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自雲安(今四川雲陽)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東),一住兩年。這是他創作中的一個繁榮時期,兩年內寫出了430多首詩,佔全集詩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長篇。從總體看,不少論者都認為在思想內容上比過去的作品略見遜色,其實,其中也有不少作品無論在思想性或藝術性上都堪稱傳世之作,《詠懷古蹟》(共五首)即是一例。

《詠懷古蹟》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蹟,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蹟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關於它的整體結構,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釋:“懷庚信、宋玉,以斯文為己任也;懷先主、武侯,歎君臣際會之難逢也;中間昭君一章,蓋入官見妒,與入朝見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可資參考。

詠昭君這一章內容大意在“誦讀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贅述。

  三、鑑賞要點

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於在敍事詩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車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樞,《新婚別》中的新婦,都十分動人,能給讀者留下雋永的印象。而律詩主要用於抒情,雖有敍事成分,不過是作為抒情的依託,並不承擔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務。這首詩卻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過塑造王昭君的動人形象實現的。

詩的開頭,以“羣山萬壑赴荊門”寫昭君的出生地,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並在那裏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徵!接着敍述昭君的一生,詩中出現了兩個典型的鏡頭:“一去紫台連朔漠”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頗有“關山度若飛”的氣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從正面表現了昭君的堅強性格;“獨留青冢向黃昏”寫昭君墳上長出青草,它彷彿告訴人們,昭君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她依然嚮往着自己生長的地方,這又進一步豐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説,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又是怎樣造成的呢?“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覆。“畫圖”,指漢元帝“按圖召幸”一事,但詩人用事巧妙,僅以“省議春風面”五字帶過,把史家因“為尊者諱”(見“有關資料”)而隱去的事實含蓄地揭露了出來,説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説大錯已經鑄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也是徒然的了——這一句除譏諷昏庸的統治者而外,還兼有跟上文“獨留”句相照應的作用,形象地表現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後兩句寫千年(實際是800年)以來,人們從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詞裏聽到了她的悲怨,也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們既讚揚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2.詩人的寄託

詩人在此時深深懷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宮見妒,他入朝見妒;昭君“一去紫台連朔漠”,他“飄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蹟·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歸來;他思念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其二》)。更何況這一年他已有55歲了,“美人遲暮”之感與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寫自己的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