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促織教案設計

促織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63W 次

教學目的

促織教案設計

1.瞭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黑暗現實的創作意圖。

2.瞭解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跌宕多姿等特點,瞭解作者通過怎樣的構思和表現手法來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3.掌握課本所規定的必須掌握的多義實詞,儘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詞語。

教學設想

1.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藉助課文提示、註釋,查閲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2.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並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3.《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一、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題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後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着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後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為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説,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託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説:“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註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③閲讀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麼為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餘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於課本未加註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①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註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裏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②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③展玩不可曉:翻來覆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麼意思)。展,展轉,翻來覆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④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註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⑤思試之鬥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後一“之”代“蟋蟀角鬥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⑥又試之雞:(接着)又(拿它)跟雞試鬥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3.分段:

(1)討論: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麼?(促織)②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參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敍的。最後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可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

(情節提綱編寫的指導:

具體進程:先用幻片放映學生編寫的兩份提綱,讓同學們略作評判,教師簡要點撥:然後教師出示自己所編寫的提綱,供學生修改自己的提綱時參照。要強調教師的提綱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只供借覽,不可照搬。)

教師的點撥,注意如下幾點:

1.要注意“發展”與“高潮”兩個階段的區別。高潮,表現為矛盾比發展階段更趨尖鋭,往往形成一種新起的,驚心動魄的或更奇異的波瀾。成名“蟲死子亡”,就是這種矛盾更趨尖鋭,別起波瀾的重要標誌。

2.情節的每一階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細節,主要細節間帶有由一事向另一事發展或轉化的性質。細節可單獨成段,也可分屬上下兩段,還可一段包括幾個細節,不要機械地按自然段劃分細節。

3.每一階段的線索提示,要兼顧“事”與“情”兩個方面。單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構思思路。

4.用語要注意簡煉,語句的長短要大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