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7W 次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課文。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準備】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我們曾隨着酈道元一起暢遊三峽,領略了它的雄奇險拔、清幽秀色。其實,莽莽神州,高山大嶽,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畫的風光無不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再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二、(首先看文章的題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陶隱居。南朝齊樑間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好讀書,喜道術。20歲前曾擔任諸王的侍讀,37歲(齊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辭官隱居於句容茅山,繼續鑽研學問,煉丹習道,並遍遊名山,尋訪仙藥。粱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遊,即帝位以後經常向他諮詢國家大事,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三、齊讀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背誦課文。

3、品味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四、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⑴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⑵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⑶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⑷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質疑答疑。

⑴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並向全班質疑問難。

⑶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內容如下:(重點測試)

四時俱備:俱,全都。

曉霧將歇:歇,消散夕日欲頹:頹,墜落。沉鱗競躍: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着跳躍(出水面)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yù,參與,文中指欣賞。譯為: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理清背誦思路(介紹你背誦的竅門)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佈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繫?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歎總括前文。

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五、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1、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優美的意境;點睛之詞;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根據學生講解歸納成板書:

意境美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雲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動景的描寫。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以上內容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或寫,或畫,或説,或唱,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説説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藴。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並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學生分析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結合背景拓展延伸(鏈接妙詩欣賞)附錄: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評〗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首句即照應題目。齊高帝之問,帶有勸其出山之意,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

在述戀利祿的人看來,“白雲”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雲”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雲”奇韻真趣。

所以詩人説:“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雲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箇中情趣,就象山中白雲悠悠,難以持寄一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閒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閒落得用鞭抽。”

這是南北朝詩人陶弘景寫的一首“退休詩”。

此人詩畫雙全,是當時著名畫家與作家,他在其畫中題詩一首,畫中有兩頭牛,一牛“戀綠疇”吃草,一牛有“金籠”而“落得用鞭抽”。其畫其詩強烈地形象地表現了作者辭官退休的願望,他嚮往的是“流水”、“綠疇”的“悠悠”晚年。結果堅決退休歸山,人稱“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隱居,邊休養邊寫作,至今傳有《陶隱居集》。

六、總結寫法,實踐體驗

描寫景物,抓住靈魂;

調動感官,動靜結合;

多個視角,抒發真情。

同學們根據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師可以出示圖片提示。

七、能力訓練

美麗的風景勾起了我們無限的暇思。讓我們拿起筆,書寫心中流淌而過的樂曲。

八、課外作業(學海拾貝)

1、上網蒐集陶弘景的有關資料,整理其詩作。

2、蒐集整理描寫山水的詞詩,對聯,歌詞等。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理念: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能動性。學生畢竟是學習的主人,要充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只有教師、學生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選自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個字,卻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寫的淋漓盡致,生動細緻。

學情分析:

新課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側重於激發學生的知識儲備和體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得到自己獨特的感受。

教學方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

4.體會文中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重點)

2.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難點)

3.體會文中藴含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析題目

1.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無限情思,他們為我們奉獻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篇章。今天,我們來學習南朝齊樑時思想家陶弘景寫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謝中書書》。

2.解析題目《答謝中書書》。

教師明確:答:回答,答覆。謝中書:即謝徵,字玄度,南朝梁陳郡陽夏人。書:指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二、介紹作者,瞭解背景

1.“書”即書信,一種應用性文體,古代書信多記事陳情,實用性和審美性完美結合。

2.陶弘景,南朝齊樑時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學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

3.寫作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相關信息,以便於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

三、誦讀課文,初步感知

1.朗讀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注意句子的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頹(tuí):形容詞作動詞,墜落。

與(yù):參與。這裏指欣賞、領悟。

2.疏通文意。

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

教師明確重點詞語解釋:

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交輝,交相輝映。四時:四季。俱:都。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爭着。躍:跳躍,這裏指跳出水面。

復:再。

與:參與,這裏指欣賞。

3.展示圖片。

向學生展示文中描寫句子的圖片,直觀感受。

4.背誦課文。

全班齊背課文,教師檢查背誦。

設計意圖:為了檢查學生課前朗讀、預習的情況,為接下來深入探究課文打好基礎。讓學生自主翻譯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子,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感知課文

思考下列問題:

1.全篇文章圍繞哪句話在寫?

2.哪個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謝中書書》可以分為幾部分?各部分有怎樣的聯繫?

(小組討論交流)教師提問。

學生明確:

1.全篇文章圍繞“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

3.全篇可以分為3部分。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2)中間部分寫景,則具體敍寫山川之美。

(3)結尾以感歎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説。

聯繫:首尾呼應,敍議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教師提問: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四個方面,哪些句子可以體現?

學生明確: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視“高峯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視“兩岸石壁,無色交輝”。

色彩搭配之美:由“兩岸石壁,無色交輝”到“青林翠竹”到“四時俱備”可以體現出來。

晨昏變化之美:作者以時間的角度,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

動靜相襯之美:分別從形體、光色、聲響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明確:

“實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心態。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發現無盡樂趣,字裏行間洋溢着得意之感。

教師補充: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全班再次齊讀短文)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問題環節,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繪的美景,並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佈置作業

1.會背誦並默寫。

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該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的設想是,參照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課上教師拋出問題,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答案,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進行引導、補充。教學思路上,圍繞課文中首句一個“美”字展開,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師生互動等方式,朗讀課文,品味字句,賞山川之美,品得意之情。

整個教學,雖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但也存在着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上課時太口語化。學生在齊讀課文後個別字的讀音沒有及時糾正。文言文的學習,自讀是基礎,誦讀是重點,悟讀是關鍵。多讀,對於文言文有很大的幫助。我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比較少。對於字詞的品味應多引導學生通過“換詞”或者“刪詞”等方式來體會表達效果,這樣,學生理解的會更透徹一些。在品析作者情感這一環節上,時間留得少了,學生難以充分意會到作者“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通過這節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給予學生一個發言的機會,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他們會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要注意自身問題,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關鍵字詞學習描寫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過了解背景及同類詩歌初步認知山川對以陶弘景為代表的中國文人精神的影響。

教學準備:

熟讀課文,依據註釋口頭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孔子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與智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規範,因此山川就成為了他們精神家園,也頻頻在他們的筆下出現。正如本文開頭所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但是作者寫作此文,並非要描寫那些“共談”的內容,正如他自己所説的,“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學生翻譯這句話)。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隻有自己與謝靈運看到是“古來共談”者所沒有發現的“奇”。這裏的“奇”就是“與眾不同”之意。那麼作者看到哪些與眾不同的景物呢?

這個問題曾經也有人問過作者,他的好友蕭衍稱帝后曾邀他出山為相,問他“山中何所有”,能讓他拋棄一切功名利祿。他便以此問為首句,寫了一首名為《詔答山中何所有》的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白雲是縹緲不定,那麼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縹緲不定的?本文所展現就是現實中的山川之美的與眾不同之處。

二、初讀課文,賞奇文。

1、請大家朗讀課文,歸納出作者所描寫的景物。

(學生列舉表現景物的詞語)高峯、清流、兩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鳥、沉鱗。

2、前四種是山中之景,而後兩種寫的是山中動物。但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見的,同時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説明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本身並沒有與眾不同之處,“奇”的是他的描寫方法。

(學生補充作者描寫這些景物的語句)“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3、要了解這些描寫的獨特之處,我們就需要先明白它們的意思。下面就請大家結合書下的註釋,口頭翻譯這段文字。

(標準翻譯: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青翠樹林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太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三、品讀課文,悟奇趣。

1、這樣翻譯當然很標準,但是我們只能從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內容,這樣的描寫“奇”嗎?可見我們還需要繼續探究作者描寫的獨特之處。請大家注意,作者寫山高,不僅用了“高”這個形容詞來描寫山峯,還用了什麼詞還寫它?(“入雲”,動詞)我們發現,作者不僅在寫動物時用動詞,寫景物時同樣也用了動詞(“見底”“交輝”“俱備”“亂鳴”“競躍”)。作者用動詞來描寫景物的目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下面重點探究的內容。

提示:

①動詞是用來寫動作的,而有了動作就説明描寫的對象一直在處在變化中。作者用這個動詞想表現山一直在進行什麼動作?(生長)作者用“入雲”一詞形容,説明山的生長有盡頭嗎?它的生長有什麼特點?(不停地生長)

②如此寫山,山還僅僅是一個靜靜地等待人們去觀賞的景物嗎?(有了生命)

③如何描寫這一場景才能表現出山的生命?這就需要我們展開想象,用不同的方法(高山如同一個不斷長高的巨人鑽入層層雲靄中,撐開厚實的天空,撐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④為什麼水會清澈見底?此處的“見底”僅僅見到了一條沉靜的河流嗎?朱熹的《觀書有感》説:“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山中的活水從何而來?(學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融化,山水彙集的景象)正因為永遠都有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可以保持永遠年輕的生命,永遠清澈見底。

⑤同樣,請大家思考一下,“五色交輝”的石壁色彩從何而來?作者用“交輝”這個詞強調了這些色彩的什麼特點?(色彩斑斕,但無法分辨出某種顏色,因為它們交織在一起了)

⑥“青林翠竹”似乎沒有改變,可是我們想象一下,當四季變換時,周圍的景物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描述山中四季變化的場景)

⑦請大家想象一下,“亂鳴”與“競躍”展現了一幅什麼樣的場景?(活力四溢)夕陽燦爛的陽光照耀在躍起的魚兒身上,反射出絢麗的色彩,非常美麗。但作者強調的是魚原本潛游在人們看不見的水底,此刻的躍起讓我們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存在於我們眼前的景物、動物之中,還在哪裏存在?(山川中的每一個角落)

⑧作者筆下的動物出現在兩個特定的時間點中。“曉霧將歇”是什麼時候?(早晨的霧氣將要消散時)就是一天即將開始的時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霧籠罩,原本應當是一片寂靜。此時“猿鳥亂鳴”,山林在喧囂中開始了新的一天。“夕日欲頹”是什麼時候?(太陽快要落山時)就是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黑暗即將降臨,一切似乎要重回寂靜中。但此時“沉鱗競躍”,似乎要把積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釋放出來。我們可以想象,夜幕降臨後,山林是否會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作者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這兩句則涵蓋了一天的景物,兩句均強調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這説明山中的生命的特點是什麼?(永不止息)

2、總結: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機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點,而只有陶弘景才看到了這一點,這才是他筆下的“山川之美”的與眾不同之處。

再讀課文寫景部分,注意節奏的變化和重音的突出,讀出這種蓬勃的生命力。

3、學生從上述語句中任選一兩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幾句話描寫其所展現的場景。(學生完成後交流自己所寫的'內容)

四、延伸閲讀,識奇人。

1、詩人很驕傲,因為他發現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們也同樣值得自豪,因為我們用自己的話複述了作者所描寫的場景,展現出了作者藴含於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但為什麼作者認為只有自己和謝靈運才能真正感受到藴含其中的生命力呢?

補充背景1:

我們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如果我們讀一讀史書,會發現陶弘景並非一個天生的隱士,他在年青時也曾為官,而且工作勤奮。即使在他歸隱之後,雖然謝絕了梁武帝的邀請,但仍然積極參與了國家的大事決策,按《南史》的説法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這一切與他表現出的超脱世外的情懷似乎很矛盾。他並沒有與外界脱離,但卻只願意保持旁觀者的姿態,而不願參與進去。

他為什麼有如此矛盾的言行,關鍵就在文中他對人間的稱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語,但在此處指什麼?(慾望)

補充背景2:

陶弘景36歲時歸隱,就在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換了兩個時代,七個皇帝,而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於非命。而在他歸隱的10年之後,樑代齊,其間又換了5個皇帝,只有一人善終。而每一次政變,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爭奪最高的權力,而這爭奪必須伴隨着血腥的屠殺。陶弘景本為道家,但卻借用了佛教對人間的稱呼,稱之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對於身邊這個血腥的世界的態度。

因此,作者不願意參與政治,以此來表示對塵世的厭惡。

2、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擺脱“欲界”的束縛呢?

謝靈運有詩曰:“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只要變化的腳步不停止,山水就永遠保持着活力。同樣,我們的生命如果能如同山川的景物一般,永遠不停地運動着,心靈也同樣可以保持純淨。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個“變”字寫出了春天生命初生的景象,也寫出詩人心中的驚喜之情。他原本在牀上卧病一冬,此時窗外的景象也讓他的生命重新獲得了活力,渴望改變。謝靈運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與與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作者同樣如此。他賦予了山川哪些新的使命?(淨化心靈,擺脱名利束縛)

3、我們再來讀讀作者那首《詔答山中何所有》的詩,我們會發現,那嶺上飄浮在天空中的白雲正是象徵着作者自己高潔的內心,象徵着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態度。而就在此刻,他的生命也成為這山川之美的一個部分。

五、作業:

描寫文中所展現的山川之美。

板書設計:

奇(獨特、與眾不同)

山川之美生機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

(融于山川)淨化心靈、擺脱名利束縛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常識,背誦課文。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感情。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賞析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

賞評佳句,感知情感。

【教學步驟】

讀--寫--説

【教學準備】

教學PPT。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讀。

1、讀課題。解釋課題。

2、讀資料。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概況。

3、讀課文。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2)指導學生讀準節奏。

(3)指導學生讀出感情。

①自由閲讀,結合註釋和老師補充的解釋翻譯課文。

②齊讀,指導學生理出層次。

③齊讀。指導學生讀出寫景內容的壯美和秀美;指導學生讀出作者的讚歎和陶醉。

(4)誦讀。

二、寫。

1、指導學生如何寫佳句賞評。

2、示範佳句賞評。

3、要求學生寫佳句賞評。

三、説。

請學生展示自己寫作的佳句賞評的成果,給予學生指導。

三、佈置作業。

將本文改寫成現代散文。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領會課文大意,並背誦課文。

2、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閲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一)導語: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飽蘸深情地筆謳歌了祖國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沉鱗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四時將歇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與

3、學生交流蒐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後,模仿進行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後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觀察不同的角度

其三:晨昏變化美其四:動靜相襯美

2、課文的結尾能讓我們聯想到其它詩人類似的結尾,你能聯想到那一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後,學生班裏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穫,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佈置作業:

1.複習鞏固所學知識。

2.蒐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悦,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後反思: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流暢而有感情地朗讀駢文。

2.能抓住關鍵文言字詞:“入”、“交”、“亂”、“競”等,讀出畫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接觸文言字詞,挖掘文言字詞背後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學重點】

抓文言字詞,品析山川之美

【教學難點】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

1.激趣:“有這麼一個人,他自幼聰明,二十歲被推薦做皇子的陪讀。在他歸隱的時候,引來朝野送別的盛況:“供帳甚盛,車馬填咽,鹹雲宋、齊以來,未有斯事。”——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預設: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

2.這樣的人與我們永嘉還有一段緣分,在我們永嘉陶公洞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巖,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誥》——乾隆《温州府志》、光緒《永嘉縣誌》”。

二、整體感知

1.齊讀題目,並講解題目。

預設:落實停頓和最後一個“書”的意思。

2.一人朗讀,並讓學生評價,説一説,他讀得如何?

預設:糾正停頓、讀音,並讓其他學生補充朗讀,可以及時落實讀錯的文言字詞。

3.這篇文章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發現了嗎?

預設:讓學生髮現駢體文的特點,4個字為主,句式兩兩相對。讓學生齊讀,要求讀出韻律,放開膽子讀。

三、品讀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個字,卻成為古今共談山水的經典作品。陶弘景所談論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處?要求:結合文本,具體談談自己的理解,並用這樣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預設:

(1)清峻的山水:高峯入雲,清流見底。(讓學生想象的畫面。)

追問:“入”直接改為“插”,行不行?(“入”是“峯”與“雲”的結合,雲霧繚繞着山峯,渾然一體,既寫出了山的高,也寫出了“雲”的柔和之美,剛柔並濟。而“插”雖有了力量,但顯得很突兀,一種硬生生介入,破壞了那份美感。)

(2)豐富的色彩: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追問:都有哪些色彩?僅僅只有這些嗎?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

預設:出示資料,交,甲骨文

像一個人,兩腿左右錯立,引申為彼此連接,彼此交融。並讓學生説説“交”字背後,你所看到的畫面。

小結:五色交輝,古人以為是正色,能融匯出萬千色彩的世界。“交輝”,色彩斑斕,就像畫畫一樣,用五色調和出了自然界萬物之色彩。這種色彩的美,又豈能光看字面能夠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為什麼“亂”、“競”,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張揚的生命?

a.説説你對“亂”的理解。

預設:借用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讓學生先説説,此處“亂”寫出了什麼?(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從千里來,亂笑含春語。——李賀”。此處“亂”又寫出了什麼?(亂中有一份對生命的欣喜)。

小結:可見“亂”字寫出了猿鳥聲充滿在山谷間,此起彼伏,是一種生命,一種繽紛的生機之美。

b.説説你對“競”的理解。

預設:介入資料:“競”的繁體字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競,逐也。——《説文解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競”所表現的畫面感。

齊讀,讀出那份激盪在山中的生機,讀的歡快些。

四、深度解讀文本

1.這些美景,經過我們的努力,都能發現、欣賞。陶弘景卻在文中説:“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所發覺的美是不是僅僅是我們所體會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豐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機”?再自由朗讀課文,看看通過這些文字,你還有什麼發現。

預設:(1)自由的生命:讓學生再讀“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僅僅寫猿鳥、魚兒的勃勃生機嗎?“鳴”與“叫”一樣嗎?“躍”與“跳”一樣嗎?小結:“鳴”帶來一種愉悦感,是一種歡快的聲音,“躍”充滿着生命的快樂,一種自由的生命,毫無拘束。

(2)脱俗的心靈:“實是欲界之仙都。”先請學生翻譯。

a.作者為什麼將“人間”,稱之為“欲界”?

資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糧食)

(欠,張大嘴巴,急於進食),《説文解字》:欲,貪慾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歷經宋、齊、樑三朝。政權交替頻繁,時局動盪不安,戰爭連綿不斷,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鬥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問: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樣的情懷?(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觀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這兩字上。)

b.標點符號。追問:“實是欲界之仙都。”“實是”,可以看出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為什麼用“。”你覺得哪個好,為什麼?

小結:句號,陳述,表達是一種恬淡的心境,常處這樣美景的陶弘景,應是懷着一種淡然之心境,與美景相處,脱俗的心靈,使他寵辱不驚。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觀俗世之景,則能尋到人間之天堂,俗世之淨土。

2.當朝皇上下詔幾次讓他告別隱居的生活,想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了。皇上很不解,問他“山中都有什麼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在看似簡單的文字背後,我們品出了陶弘景如許的淡然,逍遙自在。

3.最後,一起誦讀。

五、作業佈置

1.背誦並默寫這篇短文。

2.讀一讀,寫一寫: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代文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適當增加精彩的描寫、生動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簡潔的議論)

六、板書設計

清峻的山水自由的生命

豐富的色彩悟

勃勃的生機脱俗的心靈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佈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通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學難點】

本文佈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1、今天老師要來考考大家,多義詞掌握的情況。

請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個“書”字,試試看你能用這個書字,組哪些詞語。

書本、書寫、書信、書桌、書包、書皮、判決書、楷書等。

2、請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繼續通過查工具書來解釋這些詞中“書”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書的註解:

書(shū)①寫字;記錄;書寫。②字體。③裝訂成冊的著作。④書信。⑤文件。

給剛才大家所組的詞語對號入座。例如:

書本——③裝訂成冊的著作書寫——①寫字;記錄;書寫

書信——④書信楷書——②字體

判決書——⑤文件

二、引入課文,感知內容10分鐘學生齊讀感受

(一)、下面要來考一考大家,讓大家“學以致用”。

1、請大家看大屏幕:“答謝中書書”中的兩個書該如何理解?

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認識,猜想一下兩個書分別該怎樣去理解。(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

2、讓大家這樣憑空猜想兩個書的意思,似乎有些為難大家了。這樣吧,老師把“答謝中書書”的出處告訴大家,可能幫助大家正確理解“書”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謝中書書》一文)

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瞭解一下以“答謝中書書”為題的文章,會是一篇怎樣的文章,你能從中得到啟示嗎?

明確:本文屬於書信體裁的文章。

3、請同學們再來説説,讀了文章以後,你想怎樣理解這兩個“書”字?

書①: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

書②: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二)、關於文章的一些知識介紹:10分鐘教師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m)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2、謝中書,名謝微(或作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lú),故稱“謝中書”。

(三)、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來感受一下讀古人的書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課文內容15分鐘講授和討論

(一)、根據課文導引部分的語言,引導學生在細讀語文的基礎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評價《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請大家再讀課文,回答:

1、説它“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麼這幅山水畫中有那些景色呢?

2、説它“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那麼這又是怎樣一首詩呢?

請將文中描寫山水美景的語句找出來,並使其呈現為詩歌的形式: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沈鱗競躍。

請大家來朗誦這首詩歌,領略一下詩歌所描繪的美景。

(二)比較《答謝中書書》和現在書信的聯繫點和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瞭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請大家説説《答謝中書書》和一般現在的書信有什麼不同?

明確:描述的重點不同。一般書信重在通過文字,或説明寫信者的意圖,或闡明寫信者自己的觀點來勸説收信者,寫信有明確的用意。本文則大篇描繪美麗綺麗的景色,似一篇寫景散文。

2、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什麼?

明確:本文在最後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點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3、請大家帶着我們對文章的理解來品味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的文章?認真讀,仔細思考,相信大家會在我們共同學習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收穫。

明確: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説説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課外延伸

請大家用現代文來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運用想象。

五、佈置作業:

A(學優生):完成練習冊

B(中等生):背誦課文,理解內容

C(後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句式整齊之美四字駢句

↗山水相映讚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晨昏變化自豪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在朗讀、想象、體會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

2.讀讀背背,積累文言詞彙和篇章

3.培養優美自然地表達的意識,提高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通過讀、説來落實。

教學難點

本文佈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一、導入

(一)漢字中有許多象形文字,教師在黑板上書寫兩個古代象形字,請學生看一看是什麼字。

瞧!這兩個字多美,就像它們所代表的含義:山――山峯、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個字義就是――河流,比如成語川流不息;“川“還有另一個字義――平原,比如成語一馬平川,這個字義我們今天暫且不説。

(二)古往今來,有不少詩歌都吟詠了山川之美,我們學過的也有不少。同學們能否在記憶中搜尋一下,背出一句兩句呢?

(三)這樣的詩歌真是不勝枚舉。看來,山水之美,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談論的話題(內容)啊!這就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板書: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請同學把書翻到136頁《答謝中書書》,我們一起把註釋1朗讀一遍。於是,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回給謝中書的一封信”,第二個“書”是書信的意思。

今天,我們就與古人一起,神遊山水之間,共談山川之美。

二、學習、欣賞

(一)初讀

1.聽讀課文。教師範讀,學生注音。

板書:頹tuí與yù,並點一點這是“與”意“參與”時的讀音。

2.學生齊聲朗讀課文,讀準確,讀順暢。兩遍。

(二)理解“高峯入雲――沉鱗競躍”大意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水之美,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談論的話題。究竟如何之美?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高峯入雲――沉鱗競躍”。全體朗讀這一部分。

2.藉助註釋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問先做記號,待會兒提問。

3.質疑、釋疑。

板書:交――交雜歇――消散競――爭

(三)欣賞“高峯入雲――沉鱗競躍”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朗讀這一部分,發揮你的想象力,腦海中出現畫面。朗讀兩遍。

2.有這樣一種説法:詩也好,文也好,作者寫完,還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讀者的創造性閲讀,讀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時空碰撞出了火花,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麼,就讓我們與陶弘景一起完成這篇吟誦美麗山川的文章吧。

請同學們再次自讀這一部分,朗讀默讀都可。邊讀邊想象,眼前浮現文中所描繪的美景。然後,選擇你覺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兩句,用“詩一般的語言”,簡潔、流暢、優美地描繪一下你眼前浮現的畫面、或耳畔聽到的聲音或心中湧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聲、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學生交流發言。

板書景物:高峯石壁曉霧夕日

清流林竹猿鳥沉鱗

注意抓住學生“詩句”中的閃光點點評(比喻、用詞、想象、聯想等)。可請學生重複最美的“詩句”。用詞恰當的問題要注意點撥。

重點:猿鳥亂鳴――“亂”並非形容混亂一片,毫無秩序。而是一種充滿生機的熱鬧。猿啼鳥鳴,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靜謐。沉鱗競躍――“競”,爭着,競躍,同樣極具動感,充滿生機。

4.總結:看來,古人筆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時光流轉不停,可是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卻是人類永恆的情感啊!全體朗讀“高峯入雲――沉鱗競躍”,讀出美感。

(四)簡單學習最後兩句。

朗讀,藉助註釋,師生一起串講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讚歎:這實在是人間仙境!陶醉在這山水之間,他不由得想起當年的山水詩人謝靈運,自從謝康樂以來,不再有能融入到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無疑就是第二個謝靈運了!快樂自得,陶醉滿足的心情溢滿了字裏行間。

朗讀全文,讀出山川之美,讀出陶醉、快樂的情感,興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朗讀。

三、當堂背誦

(一)學生熟讀成誦

(二)師生共背(老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

(三)個別背誦展示、全體背誦

四、佈置作業

(一)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用現代詩一般的語言改寫“高峯入雲――沉鱗競躍”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於原文)。

(三)有興趣的同學查閲陶弘景、謝靈運的資料。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9

一、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綜上分析,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我自己非常喜歡,因此內心期盼着與學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備課的同時,我亦蒐集了大量的優美風景視頻及圖片,精挑細選,稍作加工將其融入到我的課件中去,目的在於授課時能夠藉此引發學生美的享受,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美”上,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出現,這樣會更直觀。另外,再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對於文章的美,主要採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二、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閲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並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着恰當的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課文,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優美意境,使之與學生產生共鳴繼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反覆誦讀,以感悟為主,有感而發,小組合作探究,多角度賞析美景美文。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5、【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優美的意境。

四、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祖國山嶽河川風光圖片輔以《高山流水》樂曲營造氣氛。

在聽名家範讀的基礎上試讀,然後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礎上熟讀並背誦

賞析時抓住特色,多角度尋找美: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

最後提問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們遊覽了祖國大好河山,真是“祖國山河多錦繡,風光處處引人遊”。

今天我們就到一處人間仙境,去感受那裏的美。

板書《答謝中書書》

二、整體感知

1、請學生來讀題目,明確斷句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寫給謝中書的一封談山水的信。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本文是作者給謝中書覆信中的一部分內容,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是寫景的名篇。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

2、關於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學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3、配樂欣賞名家範讀並劃分停頓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4、學生齊讀、點讀、模仿試讀

5、重要詞句解釋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實是欲界之仙都

6、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6、課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

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三、課文結構四、再次聽讀課文(配圖配樂,音畫同步)

四、再次聽讀課文(配圖配樂,音畫同步)

在欣賞了感知美文美景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五、研讀賞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你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請任選一個角度,用“這裏有___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_”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1)山水相映之美

這裏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這裏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3)晨昏變化之美

這裏有晨昏變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4)動靜相襯之美

這裏有動靜相襯之美,你看,高峯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意境美(如圖似畫)

美:結構美(總-分-總)

語言美(駢散結合)

六、體會感情

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課堂反饋及小結

1、提問學生之所得

2、小結

同學們,孔子曾經説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着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八、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習題;

3、模仿本文語言特色描寫你身邊的一處景緻

板書設計

意境美(如圖似畫)

美:結構美(總-分-總)愉悦自得熱愛大自然歸隱之樂

語言美(駢散結合)

【反思】

我覺着發現美其實並不難,難就難在將美的體驗感受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也因此而受到美的感染。這篇課文在設計時我注意到了反覆誦讀,然而課堂處理上做的不是很理想,另外對學生的啟發不足,師生都沒能徹底放開,使課堂氛圍顯得緊張而壓抑。儘管教學目標大多都已經達到,但總覺着不得勁。細想一下,主要問題在於對學情把握不夠,沒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識,而是以重知識清學生的模式進行的,課堂應對乏力,師生之間默契不足。今後我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將自己當成學生,以學生的認知角度預設問題並設法引導。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

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導語: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南北朝時期,在一個日暮黃昏的時候,曲山腳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輕捻鬍鬚,面對羣山靜靜思索,這已經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絕皇帝的召喚了。此刻他想到了當年做帝王之師時的點點滴滴,想到了這些年來國家每有大事皇宮的來信,想到了官場的步步驚心。於是他轉身,揮毫畫了這樣一幅畫,畫上是兩頭牛,一頭埋頭於青草間,愜意自得,一頭被戴上了金籠頭,讓人牽着鼻子走。這幅畫隱晦的表達了他歸隱之意,他就是時人謂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被稱為“流動的山水詩”的小品文《答謝中書書》

一、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合作學習,通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藴含於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藴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註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於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後反覆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着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1、本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時山川那麼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妙用詞語”“動靜結合”“角度變換”幾個角度來分析景物描寫方法,體會景物特點,感受作者藴含在景物中的特點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動靜結合(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麼景物特點的詞是?美仙都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麼同學們能不能發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幹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説,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愛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有沒有和他一樣的人?

四、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容。説明理由。

1.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2.思考謝中書的來信內容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

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生為琴絃無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