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棗核》教學反思彙總4?篇

《棗核》教學反思彙總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28W 次

  《棗核》教學反思1

《棗核》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棗核貫穿全文,以愛祖國愛家鄉為主題,層層設置懸念,如抽絲剝繭般層層解疑。學習本文的關鍵在於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為此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以下環節。

《棗核》教學反思彙總4?篇

一.開始以欒菊傑在北京奧運會上的圖畫“祖國好”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情感與學習興趣,起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教學過程中以馬思聰的小提琴曲《思鄉》為北景音樂,使課堂教學過程中充滿思鄉的情調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抓住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典型語言和典型景物進行分析,充分體會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四.以余光中的《鄉愁》作為全文的結束,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昇華。

教育需要愛,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每個學生心中的愛都是存在的,關鍵是我們通過怎樣的方式把學生心中的愛激發起來,並昇華為一種永恆的情感。因此教師要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把它們整合成為一種有機的教育素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棗核》教學反思2

教學本課的成功之處是由《我的中國心》導入,強調這首詩表達的是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感情。蕭乾先生在《棗核》裏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

通過找尋圍繞棗核所寫事情“索棗核、得棗核、話棗核、議棗核”很容易發現“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

這篇文章,表現的是海外友人的思鄉之情,為什麼卻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從內容上看,棗核形象生動地寄託了思鄉之情。

從結構上看,棗核又是本文敍事線索。

從寫法上看,以小(棗核)寫大(思鄉之情)。

學生的創新:“在回答美籍華僑生活得好嗎?從文中找出根據”時,大部分人有理有據的回答了生活得好,也有一個同學認為她生活得不好,理由為思鄉戀國心切,越老越烈,心情不好。

  《棗核》教學反思3

本文學習除了研讀文本之外,主題的拓展更是精髓。針對這一點,我課前發動學生蒐集了大量愛國詩篇和真實事例,但是現成的事例畢竟還是讓學生作為看客來解讀的。當前單一“語言智能訓練式”的“生字、詞語作業”日漸轉型,取而代之的是融入更多情感、視聽體驗的多元化作業,這對於學生45分鐘之外多元智能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以此為出發點,我做了如下的作業安排:結合作品針對現實寫出對思鄉愛國情感的認識體會、以“假如我在國外”為題寫篇短文、查找愛國主題的音樂或繪畫作品、在今後的生活中留心觀察現存的老北京風土人情,從中更加準確領悟《棗核》中流露的思想以及一系列同樣主題的異國遊子的作品所揭示的內涵。

我在《棗核》授課中努力為學生創設多元化情境教學氛圍,為他們提供理解知識的若干切入點以及通向它的途徑,牽引了每個學生身上的優勢神經,使其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思維方式,無疑對他們進行綜合學習提供了發展的'前提。

  《棗核》教學反思4

教學設計:《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為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具體化的生活細節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為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為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學習的。

完成情況:本節課我以讀《月之故鄉》這首詩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本,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為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了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那一段生命情感歷程。後來還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完成了從文本精神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課堂效果很好。不足之處是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力較差。

改進措施:

1、加大閲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加強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3、大力提高小組合作,全面推進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