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中國名人故事21則

中國名人故事21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61W 次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屬於口頭文學,側重於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名人故事21則,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中國名人故事21則

中國名人故事 篇1

魯迅曾經説過:“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這句話告訴我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今天,我在《中國名人故事》裏認識一位勤奮的畫家——徐悲鴻,瞭解了關於他勤奮的故事。徐悲鴻是一個美術天才,在法國留學時,一個外國學生嘲笑中國人又蠢又笨,就是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外國人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所以徐悲鴻更加勤奮地學畫畫,他一有空就到巴黎博物館臨摹世界名畫,常常只帶一塊麪包、一壺水,一畫就是一整天。大畫家達仰都被他的堅毅品質感動了,邀請他到家裏畫畫,並親自指導他。徐悲鴻用勤奮的態度,堅持的品質,高超的畫技,轟動了巴黎美術界,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我的心裏十分敬佩徐悲鴻,因為我也在學畫畫,已經學了三年了,徐悲鴻就是我的偶像。雖然我和他相比簡直弱小得不值一提,但是這三年來我可是每一天都在進步。記得剛學畫畫時,因為很新奇,所以我的興趣很高。可是,慢慢的,我覺得畫畫越來越難,每次一畫就是一上午,特別是塗顏色的時候既要小心翼翼地塗,以免顏色塗到輪廓外面,又要一氣呵成,不能分心。整個一上午都是在塗顏色,我的手塗得又髒又酸,我開始感到厭煩了。老師説:“要學好一樣本領是非常難的,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新奇而簡單,但是越往後就越要堅持和努力,只有努力到最後的人才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媽媽也教育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後來,每次練畫的三個小時,我都認真對待,從不喊累。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的着色水平越來越棒。

現在,徐悲鴻的故事更讓我明白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我已經由兒童畫晉級到了水墨畫,雖然暫時還畫得不是很好看,但是我也會像徐悲鴻一樣,勤奮學習,慢慢進步。因為我知道:勤奮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勤奮的人也一定能成為強者!

中國名人故事 篇2

倪萍的《姥姥語錄》出版發行,她説這本書寫得相當順暢,前後也就二十幾天。籤售當天,倪萍不施粉黛,是真正的素面朝天。

這個當年的中國主持第一旦,當年如此温婉動人如此美麗大方的女性,終於通過一本樸實的《姥姥語錄》宣佈了自己的轉身:她扔下身後千濃萬豔、千是萬非、千光萬彩……走進了真摯夯實看似平淡實則韻味無窮的凡人生活。

倪萍説,她到菜場買菜,賣菜的大媽看到她,忽然就牽手哭了,説:“你怎麼這麼顯老,是不是過得不好?”倪萍就笑,拍着大媽的手,問:“大媽,我過得不好,能買得起二十幾元一斤的黃花兒魚嗎?”

從街頭時尚女到攤頭買菜嫂,都認為藝人應該永遠光鮮、永遠不老的。否則就是江河日下昨日不再,就是落魄潦倒明日黃花。人世間,有多少人陷入這魔法般的心咒?於是,就有潘迎紫製造的不老神話(那種迎合大眾的不老,看似熱鬧,實質卻多麼淒涼),就有某些媒體上暴露的整容後變形的明星的臉……

而倪萍將這些統統放下,她沒有再在容顏上做絲毫的努力。這些放下引起過太多波瀾、熱鬧了許多網絡。人們常常在網上公佈她的生活照,一面暴露她大媽式不修邊幅,一面拿她和楊瀾比:楊瀾有好老公、楊瀾永遠在台前、楊瀾越來越精緻富貴……抨擊、惋惜、同情,各種各樣的聲音潮水般往倪萍身上湧——其實,這些潮水只是觀者的一相情願,從《美麗大腳》到《最浪漫的事》,倪萍的演技得到過公認,如果想在演藝圈發展,她完全可以走得更風光更驚人,只是倪萍選擇了另一條道……楊瀾和倪萍的兩條路,風格迥異,各自選擇不同而已,為什麼非要評判孰優孰劣呢?

如果説十年前的《日子》是倪萍自我寫照的一次探索一種嘗試,那麼十多年後的《姥姥語錄》就顯示出倪萍走向自己內心的決心,她回到心靈深處了,她放下身姿努力更貼近大眾、更接近自己,這樣她就跟姥姥們融合了,她的心姥姥懂、姥姥的心她也懂!

關於姥姥,倪萍有一個深情的故事。為了讓81歲的姥姥覺得自己還有用,倪萍就謊稱有人想收購瓜子仁,給姥姥找了個剝瓜子仁的工作。然後她買瓜子給奶奶剝。再收購奶奶的瓜子仁四處送人……這樣的舉動,是任何慈愛有孝的孫女都會做的,倪萍就是千千萬萬敬愛老人的孫女中的一個。

知道倪萍這些的時候,我有流淚的衝動。比倪萍帶着兒子一聲不響地捐助地震災區,還讓我想流淚。倪萍經過怎樣的自省、怎樣的曲折、怎樣的思索……才找到這條如此乾淨如此偏僻如此尋常又如此綿長如此動人的路呢?她的選擇恰是一次華美蜕變啊!蜕變後的倪萍顯得更親切更平和更大方更令人親近。

我想説:倪萍,轉得漂亮!

中國名人故事 篇3

李湘為什麼追求十全九美?

李湘最欣慰的是,一向快樂的她在歷經風雨之後並沒有一蹶不振,仍然篤信未來是灑滿陽光的,無論婚姻和事業。

她稱自己會越挫越勇,因為她的人生不求十全十美,只求十全九美。結婚,曾是李湘的快樂進行時,她一度很感歎自己是個幸運兒,但是,快樂的李湘不僅沒有把快樂進行到底,還相繼遭到了事業和婚姻的挫敗。《李湘星運動》因為收視率不高一年後被叫停。對此,李湘沒有把原因完全推給客觀,坦承是自己出了問題,又當製片人又做主持人,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作主,一心多用反而沒有把節目做好。與此同時,李湘的婚姻也出現了問題,不足一年的婚姻宣佈結束。“當一個女人的愛情和工作都遇到了問題,那種狀態是可以用‘瘋掉’來形容的。”

李湘説她有近兩個星期呆在家裏沒有出門,不知道向誰傾訴,不僅不能跟父母説,還得給他們減壓。父母也沒有安慰她,“我想他們可能是在懲罰我或者是讓我明白要為自己所做的承擔後果,結婚、開公司都是我自己做的決定,沒有人逼我。沒人安慰的時候我就在洗手間和自己對話,自己給自己排解壓力。感謝父母賜予我的個性,我天性還是個樂觀的人……”

正因如此,李湘沒有成為“怨婦”,甚至不後悔曾經的決定。“對於我來説,除了我今天吃多了會後悔,其他的事情都不會,做了就是做了,做錯了就得接受懲罰,當我發現雙方不太適合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就決定結束。”此後,有關李湘生活和事業上的諸多傳聞也撲面襲來。“以前媒體問我怎麼總有那麼多負面新聞,我會覺得很無辜,也在問為什麼。現在再問我這個問題,我會説:好啊,來啊,我不懼怕任何東西,我會越挫越勇的。”但李湘坦言在感情上不會越挫越勇,“女人能挫幾次啊,挫一次就受傷一次,如果有一個美好的憧憬就可能會將過去慢慢淡忘,所以,我現在特別期待有一個新的開始”。

也有許多關於李湘新的愛情的傳言,李湘説,“如果有新的開始,我一定是陽光明媚的,我其實挺渴望婚姻的,要不然我不會那麼快結婚。我特別嚮往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景。我的個性就是這樣,總是想象未來是灑滿陽光的。”在李湘看來誰都希望可以十全十美,但又有誰真的能做到?“我想只要十全九美就已經是完美了,十分用功九分收穫,剩下一分留給自己細細回味。”

於是就有了李湘作為出品人的電影《十全九美》。李湘回憶説,“當時和一些做電影的朋友一起聊天,他們有很多想法,也寫了劇本,但缺少資金。他們覺得我挺有這方面的能力,我被他們感動了,想試試看吧,看能不能找到錢。後來我們公司的股東對這個劇本也挺有興趣,就納入了公司的一個計劃,決定投拍這部電影。”

中國名人故事 篇4

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於害。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脱離饞口中。

中國名人故事 篇5

白居易不僅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詩人,而且還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員。

在他任杭州刺史期間,由於他為官清廉,再加上他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此深受杭州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三年後,白居易辭去官職,告別杭州人民,回到家鄉。

一天,白居易吃過早飯走進書房,很自然地拿起書桌上兩塊從杭州天竺山的石頭觀賞起來。看着看着,猛地他心頭一震,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感到很對不起杭州、對不起天竺山。於是,他提筆寫下了一首滿含自責的詩句。恰在此時,他的朋友劉禹錫登門拜訪。他倆一見面便親熱地交談起來,本來還在深深自責中的白居易全然忘卻了剛才的事情。

劉禹錫臨走時,一眼看見書桌上的那首墨跡還沒有乾透的詩,吟誦後很詫異地問白居易:“區區兩塊小石頭,你何必放在心上呢?還寫詩責怪自己,不值得,不值得!”説完搖搖頭。白居易卻不這麼認為,他意味深長地對老友説:“是啊,區區小石頭説明不了什麼。可它是杭州人民的石頭,也僅僅屬於天竺山,我怎麼能據為己有呢?再説,倘若每一個來天竺山遊玩的遊客都把天竺山的石頭帶回家,那哪裏還有天竺山秀美的景色呢?雖説當時我只想把它們帶回來作紀念,現在看來就像是我貪污了杭州人民的千兩黃金,怎麼不讓我感到自責呢?”一席話説得劉禹錫連連點頭。

為人要自清,為官當自廉。帶回兩塊石頭對於常人來説應該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在白居易眼裏卻關乎天竺山的秀美景色,關乎一個人為官之道。白居易這種“慎微”的律己精神,不僅使劉禹錫折服,也讓我們肅然起敬。

中國名人故事 篇6

1929年,賀龍率紅軍第二次駐紮在石門子良街上,計劃在這一帶開展游擊戰爭。紅軍來到子良坪,子良區區政府和區團防的公職人員潛逃一空。賀龍打聽到,區團防局長向魯卿是黃埔軍校的學生,能文能武,雖任偽職,但為人正直,從不同流合污,便想吸收他參加紅軍,特地派人去接他。誰知,向魯卿卻不見面。後來一打聽,他不肯出門的原因,一是家中父母年邁多病,他要盡孝;二是他若參加了紅軍,土豪劣紳就會向他的家人下毒手。賀龍得知這些情況後,心中盤算了一條計策。

幾天後的一個拂曉,紅軍一個排突然包圍了向魯卿的家,戰士們齊聲喊:“活捉反動團防向魯卿。”向魯卿正睡在隔壁家,聽到喊聲,即趁着大霧逃到一里多路外的一個瓦窯裏躲起來。紅軍沒捉到向魯卿,就把他父母妻兒親戚等四十餘人抓起來,臨走時還放了幾槍,押解到紅軍司令部“看押”起來。

一天後,他接到父親來信,信中説:“此地刑法難受,賀軍長講,非你來換我不可,否則,全家四十多人性命難保。望吾兒速來賀軍司令部。”向魯卿看信後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看信字跡,是父親親筆,但內容似乎不符合父親一向剛強的性格,一時難以判定。一連三天,向魯卿又接到父親兩封信,且字字血淚,他心如刀絞,最後把心一橫,決定到司令部去換父親。

向魯卿決定替換父親的事早被紅軍偵知,賀龍派人等候在他必經之地。待他一出現,幾個紅軍便一躍而起,將他“五花大綁”,故意讓路人皆知。向魯卿也不分辨,抱着必死的心,怒目圓睜,大罵賀龍。走了二三裏,當他來到離區公所只有一二里路的雞公橋時,突然聽到“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他正在疑惑,橋上又湧出一支紅軍,分成兩隊站在路旁,鼓起掌來。

向魯卿正摸不着頭腦,他的黃埔同學張海濤笑嘻嘻地走來:“快給向隊長鬆綁。”自己又牽來一匹高頭大馬,指着橋旁站着的紅軍:“這是全軍排以上幹部來歡迎你的。魯卿兄受驚了,請快上馬。”在紅軍的簇擁下,他們來到司令部門前,賀龍站在門口迎接,他拉着向魯卿的手,一直往營房走去。兩人正聊着,向魯卿的父親來到跟前,激動地説:“紅軍真乃仁義之師,處處替百姓着想。賀軍長待我們一家敬如上賓。”他挺挺腰桿:“你看,如今我的病都好多了。魯卿,你就跟賀軍長吧,去殺土豪劣紳,殺污吏,不要惦記我這把老骨頭。”向魯卿見父母和被“押解”來的其他親人毫髮無損,感動萬分。

第二天,賀龍專門設宴招待向魯卿一家,隨後才讓其親人回家。向魯卿當即被賀龍任命為隨從副官,以後歷任紅四軍軍校校長、團長,1932年在突圍作戰中壯烈犧牲。

中國名人故事 篇7

王剛為什麼對老朋友暴跳如雷

記者何東寫到了採訪王剛的前後——

鳳凰網點名要我做一個王剛視頻採訪,電話打過去預約;沒二話,他爽快答應接受採訪。時間緊迫,我貓在家認真做採訪準備,節目組的年輕人,速度奇快就把採訪預告掛在了網上。吸引人眼球的炒點當然是踩着之前王剛再婚的八卦而來。當天夜裏,我坐在電腦前最後一遍整理採訪提綱,手機猛響;拿起一聽,電話另一邊,王剛早已經大光其火!“沒想到你現在也變得這麼墮落,也要靠炒作無聊八卦,來做採訪的賣點!説實話,我有被你涮了的感覺,要像這種玩法,咱們之間還是算了吧!”我一頭霧水趕緊問:“到底怎麼了?”王剛更火了:“你自己的採訪預告,我不信你一點都不知道?還專門設計幾個桃色疑問,你覺得這很有意思嗎?”我迅速到網上一看,採訪預告果如王剛所言,若隱若現欲説還休,一條本來虛虛乎乎的八卦,倒好像越描就越實了。我趕緊讓節目組立刻撤下采訪預告,再三向王剛説“抱歉”,他這才勉強答應接受採訪。

我對王剛的現場採訪剛剛開始,就已有電視娛樂頻道記者興致勃勃趕來憋着這採訪,意圖當然是要等王剛當面澄清那條説他再婚的八卦了。很可惜,我跟王剛雙方早有約定,採訪裏就是閉口不直接觸及這事兒。既然本來就子虛烏有,再專作澄清豈不真成了此地有銀三百兩?

王剛可以説是一個奇人,就奇在他主持什麼電視節目,那節目一準跟着火;他如果去演戲,就馬上火了角色。什麼事情一弄到王剛手上、嘴裏,他這從小的搗蛋鬼,根本就不是那種強迫自己努力到卧薪嚐膽的人,他從來都是生動活潑加收放自如。比如“朋友”、比如“東芝動物樂園”,再比如現在的“天下收藏”;凡他主持什麼節目就真有人喜歡看;有研究影視的專家説:這就叫老天爺願意賞他這份開口飯。

王剛收藏名聲在外,喝酒也是酣暢淋漓,此外,王剛煙也抽得相當厲害,但有一次,王剛卻因為女兒悄悄抽一支煙,差點沒讓自己終身戒煙。王剛説:“那一次也是無意,我發現女兒在抽煙,心裏的火立馬就起來了,遂將房間裏所有的煙,全拿出來,當着女兒統統撕個粉碎!並且告訴她:煙,不能抽!從我做起,現在就開始戒!如果是兒子,我會不會像當年父親對我那樣就很難説了。可恰恰是女兒,再像上輩那樣的教育方式,當然不可以了!”

由此又可見王剛面嚴心慈的一面。後來還是女兒專門從國外寫來一封信,説:爸爸,是女兒不對,弄得您也斷了煙。您還接着抽吧。我那天抽煙被您發現,實屬誤會。女兒並非有癮,僅僅因為偶爾心煩,抽着玩兒的。看見父親您為女兒如此決心,女兒從此再不會碰香煙一下。

中國名人故事 篇8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説河內温縣(今河南温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中國名人故事 篇9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温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中國名人故事 篇10

鄭板橋的曠世奇才被世人稱道,這得益於他一生勤奮讀書。然而他認為,讀書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開心明理,內有養而外有濟也”,能“用以養德行,壽考百歲期”。這是非常重要的養生方式。

有道是落筆養氣、讀書生神。讀書時,身心沉浸於書卷中,摒棄雜念,抱元守一,雖未刻意以治病健身為目的,而潛移默化中已然啟迪心智,慰籍心靈,進而能夠達到調和陰陽,修身養性、健腦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鄭板橋讀書,率性自主,不拘成規,舟車中、馬背上、被子底下都是他讀書的場所,曾經“日與上人作西山遊,夜則挑燈煮茗,聯吟竹屋,幾忘身處塵世,不似人海中也。”鄭板橋讀書還有着自己的主張,他認為讀書須有取捨,否則便“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他還告誡弟弟要善於讀書,要“知書中有書,書外有書,則心空明而理圓湛”,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能機械模仿,人云亦云。

翻開書本,他可以將人世的困苦煩惱暫時拋於腦後,在盪滌心靈中不斷開闊胸襟。在他眼裏,世間百態和人情冷暖,也是可讀之書,同樣能夠使他胸懷淡泊、坦蕩達觀、疏泄解鬱、百病難侵。正如現在央視公益廣告中所説:“要過日子,也要放飛靈魂。閲讀,與後者有關。”的確,讀書不僅可以讓我們豐富知識,增長見聞,更有助於我們形成獨立的人格,開闊視野和胸襟。

中國名人故事 篇11

提起魯迅,人們的第一感覺往往就是嚴肅和沉重。在我看來,這是受了政治宣傳的影響,是一種誤會。

誠然,魯迅的小説雜文都有一種使命感,是吶喊。但魯迅並未總是用凝重的,一本正經的筆法去表達,而是不乏以輕馭重,以喜劇的筆法來寫悲劇,通過悲喜交叉的描述,讓讀者自己去領悟其嚴肅的內涵。

譬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單是名字起得就惹人發笑,其舉止則更是令人捧腹,這讓讀者在捧讀這本書的時候,無不覺得好玩兒輕鬆,以至當我們從頭至尾讀完這本小説的時候,才領悟到其沉重的一面。

再譬如,魯迅筆下的阿Q,其“精神勝利法”,諸如自我解嘲,自我陶醉等,無不都是用喜劇的筆法寫就的,但從這些戲劇性的描述當中,讀者領悟到的卻是阿Q的自甘輕賤,自甘受辱的憋屈和奴性!

顯然,魯迅並非總是一本正經的,其作品也並非總是讓人覺得那麼嚴肅和沉重,實際上,魯迅有舉重若輕的本領,他的作品既有重的一面也有輕的一面,兼而有之,兼收幷蓄,且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生活中的魯迅呢,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的:

有一天,魯迅穿着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髮院去理髮。理髮師見他穿着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髒,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髮。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裏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髮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髮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髮了。理髮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髮,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髮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魯迅笑着説:“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髮,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髮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中國名人故事 篇12

1948年秋的一天,上級打電話給洛川縣委書記張俊賢,通知説彭德懷回延安時要經過洛川,請接待一下。張俊賢考慮彭德懷整日行軍打仗十分辛苦,應該借這個機會慰勞一下,便請廚師準備了兩桌飯菜,每桌炒了八個菜。

大約中午時分,彭德懷風塵僕僕地趕來了,當他走進飯堂看到兩桌豐盛的飯菜後,本來談笑風生的他一下子把臉沉了下來,扭頭就走。他坐在院中樹下,拿出隨身帶着的乾糧吃了起來。

張俊賢很是不安,便上前輕聲勸説:“您一路辛苦,我們做好了準備,還是吃點吧!”

彭德懷嚴肅地説:“戰爭年代,羣眾吃糠咽菜,我們怎麼能大吃大喝?”張俊賢忙解釋:“我們特為您準備的,平日,我們同羣眾生活是一樣的……”還沒等他把話説完,彭德懷就批評他:“給我準備的更不行。我是前線總指揮,更應該帶頭過艱苦生活。”他緩和了一下語氣,又説:“羣眾生活還很苦,你為我準備這樣豐盛的菜,我能吃下去嗎?我們共產黨人應當‘後天下之樂而樂’。你們這樣搞,嚴格説是鋪張浪費。你們要做出保證,以後決不再發生這樣的事。”

這件事,張俊賢記了一輩子。

中國名人故事 篇13

在曾國藩小的時候,有一次老師給他佈置了家庭作業——就是現在人們説的背書,如果你聰明才智較高,那麼背這些四書五經應該不在話下,而曾卻用了足足一晚上,這可苦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原來那天湊巧有一小偷來光顧他家,在曾家一夜遊的同時順便帶點紀念品回去。這位小偷很早就潛入他家,埋伏在牀底下心想:“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等這書呆子一睡,我就撈上一筆”

一個小時過去了,小偷耳邊不停的傳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背書聲。

忍耐!

兩個小時過去了,小偷耳邊仍不停的聽到這同樣的背書詞。

再忍耐!

三個小時過去了,同樣的背書詞從同一個人口中讀出——曾國藩還是沒完成老師給的任務。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終於,那個人抑揚頓挫的將古詩詞一字不漏的背出,可惜這個人不是曾國藩,而是一直潛伏在他家,手腳快發麻的小偷。忍耐到了極限,無需再忍。這個小偷見這書呆子悟性如此之低,而自已卻陪着他傻等了一晚,實在不值,撤手不幹了。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那小偷的記憶力很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天分很高,但是遺憾的是他的天分沒有加上勤奮,所以他只能是個小偷。而曾國藩雖然沒有小偷那樣的天分,卻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而成為一位連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其中的道理就在於:“天分並不等於成功,只有勤奮才能讓“天才”變成“人才”。”

中國名人故事 篇14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他喜歡下棋,而且棋藝高超,很少有對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在擺棋陳,招牌上寫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覺得老人太高狂妄,立刻上前挑戰,結果老人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老人把那塊“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拆了,不要再丟人現眼。

沒想到,當左宗棠從新疆平亂回來時,居然又發現了那塊牌子。他很不高興,就又去和老人下棋,但是這次他竟然三戰三敗,被殺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慘遭敗北,他很驚訝:老人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棋藝進步得如此之快呢?他向老人請教。

老人笑着説:“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將出徵,所以我讓你贏,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凱旋,我就不必再客氣了!”

左宗棠叫後心悦誠服。

中國名人故事 篇15

有一次,周總理去一個理髮店理髮。理髮師理完頭髮,正在給周總理刮鬍須時,總理突然咳嗽了一下,鋒利的鬍鬚刀立刻在總理的臉上劃開了一道小口子。理髮師見到把周總理的臉刮破了,十分緊張,又感到很愧疚,雙手都不知道放在哪裏好了。令人沒想到的是,周總理邊讓人處理鬍鬚刀劃出的傷口邊和藹地對理髮師説:“沒事沒事,這不怪你,是我的問題,我咳嗽沒有提前跟你講,你在給我刮鬍須,也不知道我要動啊。”

這件周總理理髮的小事讓我們看到了周總理寬容他人的品德。越是小事越能反映一個人的品德,這也不奇怪為什麼周總理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了。

中國名人故事 篇16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裏,玲玲是她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裏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着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樣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十分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卧在牀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着夥伴們高高興興地揹着書包上學校,最後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説:“媽媽,我要上學!”但是正因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説,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裏,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牀上,用胳膊支撐着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刻。一道算術題,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她本來就不喜愛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但是不行,硬着頭皮也得學會它,第13次最後算對了,發奮是加倍的,但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潛質,便隨着知識一齊增長起來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着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親張坦夫、母親畢江嬌,坐着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十分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忙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髮、釘釦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羣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羣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温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發奮研讀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鍼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着怎樣樣進針,能夠在白菜疙瘩上、在蘿蔔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説,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説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鍼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紮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最後掌握了必須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羣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正因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着小油燈,對着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因此,此刻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刻裏,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裏,我是一個廢人。”於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7月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説自己不願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後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捨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着爬起來。可藥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於是,她拼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最後甦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説:“我錯了,從今以後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後,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張海迪説:“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之後,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説、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着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忙翻譯文字説明,看着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一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裏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發奮,她不僅僅能夠閲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説《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修改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錶、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着母親的神聖義務。儘管家裏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發奮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愛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之後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這天,張海迪總在説,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喜愛豪言壯語,正因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齊,構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張海迪熱愛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

中國名人故事 篇17

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歲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晉國,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國內掌握了政權。重耳即位後,對跟隨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別封官賜賞,功勞大的封采邑,功勞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個人,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間一直跟隨着重耳。當年重耳流亡路經衞國時,餓得實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功勞這樣大的人,重耳怎麼會給忘記了呢?

原來,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塊回到晉國都城絳都後,只朝見過一次重耳,以後便託病在家,編織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賞功臣時,別人都整天纏着重耳爭賞賜,介子推卻躲得遠遠的。他母親知道這個消息後,曾勸他去見做了國君的重耳,介子推厭惡爭功奪祿,他對母親説:"晉文公得晉,是上天的意思。現在有的人爭權奪利,真不知羞恥。我不敢貪天之功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見他幹什麼呢?我甘願終身編織草鞋,奉養老母。"母親見兒子態度這樣堅決,品德這樣高尚,便不再説什麼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親上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境內),發誓終身隱居此地,再不出山。

後來,重耳經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處尋找。得悉介子推在綿山隱居後,又親自帶人上綿山尋找。許多人找了好幾天也沒發現一點兒蹤影。於是,有人建議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介子推引出來,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和他母親始終沒有出來。火滅後才發現他們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十分傷感,下令在綿山為介子推建立祠廟,並傳旨:把綿山之田收來的錢糧,統統作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中國名人故事 篇18

提起岳飛這位南宋民族英雄,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傳説,岳飛剛生下來的時候,恰巧有一隻大鵬鳥從屋上飛過。父親嶽和、母親姚氏,就給他起了個單名叫飛,字鵬舉。“鵬舉”,就是大鵬舉翅高飛,表示希望兒子將來能“鵬程萬里,遠舉高飛”的意思。

然而,岳飛生下來不到一個月,黃河決口,使家鄉湯陰成為一片大海。幸虧岳母急中生智,懷抱岳飛坐進一口大缸裏,隨波逐流,才算保住了性命。從此,岳家的日子就很艱難了。

岳飛長到七八歲,就天天上山拾柴。勞動之餘,便在地上鋪上一層細沙,用樹枝在沙上練寫字。

有一天,岳母挖野菜回來,發現沙地上寫滿了“舉朋”二字,心想,我讓他寫“鵬舉”,他偏偏寫成“舉朋”,這不是心不在焉嗎?於是,她怒衝衝地把岳飛喊到身旁,厲聲質問起來。

岳飛不慌不忙地回答:“母親要孩兒長大報國,可孩兒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兒立志要廣交朋友,舉朋報國。”

岳母恍然大悟,連聲説:“我錯怪孩兒了,你做得對!”

後來,岳飛果然依靠牛皋、張顯、王貴、湯懷等朋友的幫助,在抗金斗爭中屢建奇功。

中國名人故事 篇19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説:「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N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説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N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中國名人故事 篇20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他早年家貧,後應科舉為進士,任知縣,因為幫助農民訴訟以及辦理賑濟,得罪了豪紳而被罷官。

鄭板橋未中科舉時,他的書畫無人問津。當了縣今後,昔日冷落他的親友紛至沓來,求書索畫。他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舊板橋”的圖章,專門用來回敬那些曾經冷落了他的勢利小人。

鄭板橋還曾大書一篇“筆榜小卷”掛在廳堂。標明索書畫的價錢: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清風過耳邊。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這“筆榜”滿紙言錢,不知道的人,准以為鄭板橋在跪拜“孔方兄”。

不過,那些口不言錢、心想厚酬的以賣技餬口的假名士們見了,都感到如芒在背。落拓不羈的鄭板橋,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吳山尊對他的“筆榜”深為嘉納,居然請人勒石作碑,加以廣泛傳播。

中國名人故事 篇21

左宗棠布衣時,林則徐已聞其名。1849年,林則徐途經湖南,遍尋左宗棠不得,後終於在湖上得見。左宗棠也早慕林則徐大名,急於相見,慌忙之間落入水中。左宗棠爬上林船後,要行拜謁之禮,林忙阻攔道:“落湯雞了,還做什麼禮節,快去更衣。”

兩人相談達旦。林則徐歎道:“他日竟吾志者,其惟君乎!”臨別,林即於舟中手書一聯贈左,聯雲:“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左極感之,晚年猶懸此聯於齋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