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國學常識之雜文的由來發展

國學常識之雜文的由來發展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62W 次

導語:對於“雜文”這個概念,我們是從魯迅的作品瞭解到的,但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就有了這種體裁。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國學常識之雜文的由來發展

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提出“雜文”這個概念,並把它當作一種獨立的文體的人,是南朝(樑)文藝理論家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中專門寫了題名“雜文”的一章。他一方面總結前人的雜文創作情況,並總括其名為“雜文”,另一方面又歷述秦漢以來雜文有三類,以泉玉的《答楚王問》、枚乘的《七發》、揚雄的《連珠》等為最早的代表作。但事實上早在先秦散文興起之時,雜文也已隨之出現。秦諸子百家的文章,實際上就是雜文。

後來,雜文又有新的發展。唐代韓愈的.《雜説》、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晚唐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的雜文,明代劉基的《賣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雜文不僅源流最早,而且它的地位最初也很高。誠如班固所説:“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比其所長也。”可見,雜文對於當時社會的作用之大。

“五四”運動以後,許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都寫過優秀的雜文。其中最傑出的當首推魯迅,他是開創一代雜文新風的大家。他説:“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羣的時候”,雜文是“匕首和投槍,要鋒利而切實”,是“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也“是在對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這就將現代雜文的作用作了準確的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