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30條心理格言集錦

30條心理格言集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30條心理格言

30條心理格言集錦

1.那個人突然不聯繫你了,很正常;那個人突然又聯繫你了,也很正常,這什麼也不說明。這句話就如同,別人訪問你主頁並不代表別人想念你或者對你感興趣,也有可能別人正在給身邊人舉例解說什麼是傻B。

2.原諒是容易的。再次信任,就沒那麼容易了。所謂的百毒不侵,也不過是人麻木的表現而已。

3.白癡定律:永遠不要和白癡爭辯。因爲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4.兩性心理學:男人不能原諒女人身體出軌,女人不能原諒男人精神出軌。男人更注重對女人身體的獨佔欲,女人更看重對男人心靈的佔有。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愛有故事的女人。

5.墨非定律:當你越討厭一個人時,他就會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你的面前;而當你想念一個人時,翻遍地球都找不到他。

6.你對着一個異性講出一些很肉麻但是你自己卻不認爲肉麻的語句時,你可能已經愛上這個異性了。

7.但凡真愛上一個人,你會患上感情潔癖,忍受不了對方一點點感情不潔,不論身體還是精神上。

8.有時候人就像只刺蝟,當別人抱着他,血滴在他身上時,他說“我把你傷害了”,可他卻不知道那血是那個人的。

9.人總是這樣,對親近的人太苛求,對陌生人顯得過於寬容。

10.這句話適應於那些還放不下的孩子:其實有時候要想想,是真的愛的深,還是因爲不甘心。

11.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對語調特別敏感,所以“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摩絲

12.上帝之所以創造指紋,是因爲他想讓人們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傷痕。

13.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看不見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在接吻,哭泣,許願的時候閉上眼睛。

14.心理科普:越是擁有越是不滿足。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會想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這在心理學叫“配套效應”。

15.心理學上說:人們大多數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因爲在那個安全度之內。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胡鬧是一種依賴。

16.當一個男人同時對兩個女孩子有好感時,他更愛誰取決於誰更不愛他。—— 韓寒(這是傳說中的犯賤心理學麼)

17.根據心理學測試,迷戀上某人最長只有4個月的時間,如果你超過4個月還是迷戀着同一個人,那麼你真正愛上他 /她了。

18.骨子裏自卑的人,他們總希望看到別人出醜。

19.過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記,但一定要放下。

20.這是裸婚告訴我們的:很多時候,女人都只是想要一個答案。但對男人來說,答案無非是幾秒鐘內大腦編出的理由而已。

21.相信我,當一件壞事發生的時候,你能聽到的永遠不是真正的答案,而是別人編造的推託的理由。而事實的真相,往往是你所有預感、預測中最壞最惡毒的那個。——陸琪

22.很多事都介於“不說憋屈”和“說了矯情”之間。

23.兩個男人追一個女人,用情淺的那個先放棄;兩個女人追一個男人,用情深的那個先放棄。

24.沒有時間休息的人,總會有時間生病;沒有時間談戀愛的人,總會騰到時間來相親。

25.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就因爲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

26.大多數不開心的人,往往低估了自己所擁有的,又高估了別人所擁有的。

27. 一切都是爲了我們,而不只是爲了自己或者只是爲了對方。

無論何時,謹記這句話!讓我明白愛情不是奉獻自己毫無所求,而是相互扶持走到天長地久!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對方。

28.那些不假思索就做出決定的人,到關鍵時刻就會溜走。

很久以前就不敢隨口答應別人什麼事情了,嘗過苦頭的同學們都要謹記,更不要隨便相信別人毫不猶豫的空口承諾。

29.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實。

30.不要生氣,不要失望,不要欣喜若狂,一切都會過去。

  愛諷刺的人更聰明?

諷刺曾經被奧斯卡·王爾德稱爲‘聰明的最高形式‘。 另一方面,諷刺也被普遍地稱爲’才智的最低形式。 有些人羞於諷刺,認爲這是刻薄而不友好的。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朋友間的諷刺並不會想人們以爲的那樣造成羞辱。 實際上,諷刺甚至可以加強真誠的人際關係,只要互動的雙方都誠實地對待對方。 那麼我們如何解釋諷刺與聰明之間的關係呢? 諷刺與創造性又有沒有關係呢?

需要記住的一點是諷刺並不總是以簡單,粗魯的形式出現的。 比如,有人問你全家度假是否令人興奮,你可以略帶諷刺地說‘是啊,當然。‘ 諷刺還可以達到很多其他有益的效果 – 比如在氣氛緊張時放鬆情緒,或說出別人不好啓齒的實情。 路易 CK喜劇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能說明諷刺如何將人們聚集到一起。 他以我們大家都熟悉並置身其中的的日常生活爲素材開展討論。 諷刺爲我們大家提供了一種健康的發泄壓力的方法,引起人們的幽默感,而這樣要比我們總是被迫假裝真誠要健康得多,是不是?

即便如此,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者說,諷刺可以讓我們離內心的創造性和理解力更近一步。

  努力思考

諷刺需要更多的思考。 你迴應別人說的某句話時, 做出一個非諷刺性的迴應通常是容易的。 大腦不需要高難度思考就可以得到簡單直接的迴應方法。 但是一個諷刺性的迴應就需要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出更多層次的思考。這一點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仍然是大腦練習的機會。 你考慮別人預期的反應以及你自己的實際感受,迅速將兩者結合,產生一種既幽默又隱祕的反應。 這就是爲什麼別人經常不能馬上明白我們的諷刺意味。 他們必須更深層地思考一下主題,才能明白你的真實意圖。

  認清機遇

諷刺能延伸思考。 在研究者與創造性聯繫起來的一系列特徵中,諷刺是相關性中最令人着迷的。 哈佛和哥倫比亞的研究者發現那些給出並收到諷刺性評論的人在創造性測試中的表現要比常人好3倍。 即使只是簡單地接觸諷刺也能帶來令人驚訝的好處 – 75%接觸諷刺性內容的人都能爲一個棘手的創造性問題想出答案,而那些接觸真實直接內容的人只有25%能做到這一點。 因此看起來諷刺能爲我們打開‘非傳統‘的理念,通往更大的可能性。 而這是我們通常都不能意識到的精神狀態。

  抽象思維

諷刺能夠促進概念模型。 如果你想知道諷刺到底有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研究結果是肯定的。將諷刺與聰明真正聯繫起來的是諷刺打開了通向抽象思維的大門,而這一點一直就是通往更高智能之路。 無論如何,只有抽象思維纔是將人類與動物區分開來的最大特徵。

哈佛研究者指出,諷刺甚至可以爲工作場所帶來益處,而工作中的抽象思維是非常有價值的。 但是,他們也提出了一個警告: 要確認你的同事理解你的諷刺。 研究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諷刺幽默的,對有的人來說這甚至能導致神經緊張。 所以對你的哥們兒發揮諷刺吧,他們能夠欣賞這個,還是把誠懇實在留給老闆吧!

  胖子已成爲一種新物種

胖子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演變成了一羣新物種,他們以無可匹敵的蔓延之勢攻佔了地球的大部分領域,將瘦子的空間壓榨的沒有多少,所以胖子和人類進行着一場場血戰和廝殺。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你把一個個胖子抓來,放在一羣瘦子裏,他們最羨慕的卻是瘦子,一邊羨慕着一邊肆無忌憚的掠奪着瘦子們的生存條件。

從大量實驗得出,胖子是地球上最爲矛盾的生物。也是最爲痛恨自己的生物,再也沒有比胖子痛恨自己的了。你的周圍一定會時不時的響起如此的慘叫:媽呀,我怎麼又胖了,我什麼時候能瘦下來。所以他們很痛恨自己,但是一轉眼她們又對自己很好,比如你耳邊時常會響起:好餓啊,累了一天了,得好好犒勞下自己。

所以他們一直在各種矛盾中生存了下來,在各種艱苦的條件中生存了下來,形成了今天的新物種,一種想瘦但瘦不下來的新物種,他們的體型很頑固,一般是無法改造的,因爲長期的生活習性讓他們身上的肉已經形成了對外界非同尋常的抗拒力,甚至常常脫離它們主人的意識自由的成長,自己的抗拒外在一切,它們團結起來緊緊圍繞在脂肪周圍形成了堅固的圍牆和盾牌,變得刀槍不入。這是他們守城的衛兵,將一切來敵都殺的片甲不留,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人能輕易的攻破他們的城門。

他們的這個物種的族羣裏也一直在研究人類,他們想知道正常的人類身材爲什麼這麼好?得到此消息的人類通過一部分胖子種的中間人竟然找到了一種商道,賺錢的機會。人類將自己的言傳身教的保持身形的方法編撰成祕籍,然後將胖子作爲代言人,在他他們身上做實驗,把成功的胖子作爲典型進行宣傳,給其他的胖子看,讓買自己的東西,得來的錢財他會跟作爲中間人的胖子一分,所以到底最聰明的還是人類啊!

通過進一步實驗研究,我們得出了一個特別奇怪的結果,胖子這個物種竟然跟人類不太一樣,他們可以不要尊嚴,可以不要一切。可以放棄之前人類的所有特徵,但惟獨一種不能放下。他們甚至連生命都可以不要,這是目前人類無法明白的一點。不信看看我們的實驗:

把一個胖子放進有衆多人類的實驗室,人類可以肆無忌憚的罵他們,侮辱他們,指責他們,甚至要殺他們,他們都大多數會無動於衷,但如果人類把放在他們面前的食物拿走,他們就立刻會暴跳如雷,立刻歇斯底里,立刻難以自己,甚至情緒無法自控。有些甚至還有自殺傾向。所以其實人類已經找到了剋制胖子的方法,防止他們吞噬整個人類,佔領人類的衆多底盤,於是乎就用各種食物遏制住他們。讓他們聽命於人類。所以,你要馴化一個胖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看到衆多各種各樣的食物,然後再一點點給他吃,他會很聽話,甚至溫順的有時候像寵物。但是一定要注意以下幾條:1,一定要按時給他們食物

2,一定要在他們想吃時及時給他們

3,一定不要卻一頓少一頓。

如果違反了以上任何一條,可能造成的結果很嚴重,輕者會讓你一天不得安寧,重則讓你體無完膚。

一般來說,胖子這個物種大多數是溫和的,而且很寬容,平易近人,非常友好。只要你不動他們的食物就好。

而胖子中以女胖子最爲性情不定。他們大多比較懶,很慵懶,很會享受,養着她們最大的樂趣就是能讓你覺得一切變慢了。時間不那麼重要了,她們慢悠悠的走路,慢悠悠的做人很東西,因爲他們一塊就大汗淋漓,她們唯一能快起來的就是嘴。當一大盤美食放在她們眼前,你可以看到一張嘴只動幾下,美食變成了空盤子。這應該也是魔術師靈感的來源吧!

養一個女胖子的好處還有,你可以肆意的戲弄她們身上軟綿綿的肥肉,她們那肉嘟嘟的臉,捏起來其實很有手感。她們的性情在吃飽喝足時很像加菲貓,軟綿綿的很保暖,而且她們平時很少思考,而且你想要她們很聰明,就拿出來食物。她們只有在食物面前發揮出幾乎超乎人類的聰明,所以實驗證明,食物能激發她們大腦的發育和進化,讓他們異常的聰明,對開發她們腦力非常重要。

女胖子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可以用來暖牀,很暖和,在冰冷的夜晚是很保暖的。

如果你身邊生存着這樣的胖子,你千萬記住,你可以對她們做任何的事情,但千萬不要動她們的食物,你可以罵她們,諷刺她們,看不起她們,打她們,甚至侮辱她們,但就是不能動她們的吃的。

這是人類世界必須要遵守的一條鐵律。也是迄今爲止胖子們唯一承認的鐵律。記住,必須遵守。而且必須忍受她們在吃過美食後對你的大吼大叫。因爲她們的發泄愉快的方式就是這樣,她們會一邊罵着你說爲什麼給我們這麼多吃的,又讓我胖了,一邊心滿意足的打着飽嗝,前面已經說了,她們是最爲矛盾的羣體,所以不要奇怪。甚至有些胖子會吃的滿嘴美食,而後把你揍一頓,是因爲她們太興奮,又太恨自己又吃胖了。你一定要習慣。謹記!因爲這是經過程大個親自做過的實驗,我們曾經把一個胖子放在實驗室裏,然後爲她呈上程大個小火鍋,讓她吃的飽飽的,然後等她伸完懶腰準備撤走,結果我們被暴揍了一頓,原因是她說還沒有吃完,於是乎我們等她吃的實在不想吃了,嘴裏吐泡泡連續打了十幾個嗝之後才端走。胖子事後也知道了自己的各種狀況,重回原形時萬分抱歉,爲了不讓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遭受讓她吃飽暴打的此劫,她提出自己開了我們的小火鍋店。自給自足,還能滿足於其他的胖子。功德無量。我現在才明白彌勒佛爲何這麼胖了。

胖子的世界我們不懂,胖子的世界我們又很懂。只有通過美食,才能與他們和平相處。謹記!

寫完最後一個字,程大個正在被胖子暴揍中。爬起來,寫了一個字:完!

  走出舒適區,你真的就能成功嗎?

心理舒適區是一個科普心理名詞,概念是比較寬鬆的,並沒有嚴格的學術定義。心理舒適區很好地說明改變自己帶來的不適感是成長的必然,不能因爲不舒服的感覺而回避成長(改變自己)。

乍看心理舒適區這個概念,大家都會覺得很有道理,有受啓發。可是仔細一想,我在舒服圈裏(心理舒適區)過得很自在,爲什麼一定要我跳出舒服圈呢?例如,我做教師這份工作做得得心應手,每天工作生活也很愉快。如果不能一直待在舒服圈,我是不是要辭掉教師工作,噹噹醫生、律師什麼的,擴大自己的舒服圈呢?按照這麼理解,心理舒適區的理論簡直荒謬之極。

但是要跳出心理舒適區的說法在很多時候又顯得那麼有道理,一個內向孤僻的學生應該要勇於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擴大交際範圍,這樣的說法又往往是正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我到底要不要跳出舒服圈?或者應該這麼問,我到底什麼時候該跳出舒服圈?

我還是用圖像的方式來表達比較清楚吧。自從上次寫了情緒爲什麼會反覆的答案之後(情緒爲什麼會反覆? - 蔡中元的回答),我有點喜歡上這種表達方式,直觀形象。

我們爲什麼想跳出舒服圈?因爲我們想成長,成長的動機來源於自己的追求和社會的期待(可能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我儘量簡化我的理論模型,不求完美,但求明瞭)。例如,我想跳出總是宅在家裏的舒服圈是因爲我想增強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自己的追求),或者也可能是你的爸爸媽媽希望你能提高交際能力(社會期待)。

  那麼就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一、當成長動機(自己的追求或社會期待)與舒服圈落差較小,那麼來自內部壓力較小,反之則較大。

當我的心理舒適區既符合自己的追求也符合社會期待,那麼就不存在跳出舒服圈的必要了。例如,教師工作我得心應手,也是我的追求,也符合社會對我的期待,那我幹嘛要換工作呢?

二、我的追求和社會期待的偏差可能會影響跳出的動力。

例如,週末要戒掉打電腦的習慣安排複習任務,如果只是父母的要求(社會期待),並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麼跳出這個舒服圈(戒掉打電腦)的'動力就會較小。如果這既是父母的要求,也是自己想做的事,那麼跳出舒服圈的願望會更強烈一些。

三、社會期待、我的追求和我的舒服圈重合度越高,那麼幸福感就越強

  另補充:

1.心理舒適區鼓勵的是【擴大】舒服圈,而不是【跳出】舒服圈。

還是以我自己爲例,我教師工作做得得心應手,但是爲了讓自己不跟社會脫節,我應該在做好教師這份工作的基礎上,多走出學校,出去走走,瞭解外面的世界,這樣就【擴大】舒服圈了。而不是不當教師了,【跳出舒服圈】,換一份不熟悉的工作。

2.擴大舒服圈總是在自己的追求和社會期待範圍之內,而自己的追求和社會價值又總是在法律和道德的範圍之內。而不是任何不熟悉的事情都值得嘗試或可以嘗試。

不符合自己追求和社會期待的事不值得嘗試,例如我對醫學不感興趣,雖然它在舒服圈以外,但他對我來講不值得讓它成爲我舒服圈的領域。

例如,殺人放火的事情我也不熟悉,因爲它違反法律和道德,所以不可以嘗試。

  阿里利的故事

阿里利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任教。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的學生都是頂尖經濟學人才,要問誰最懂得估算產品價值,非他們莫數。於是,阿里利找來這些學生做試驗,看看人類究竟有多麼不理性。

一天,阿里利要求一組學生寫下他們社會保險號碼的末兩位數字。然後,他開始詢問學生是否願意用相同數額購買他提供的一系列產品:包括一瓶羅納山麓葡萄酒和一些比利時巧克力。在接下來的班級拍賣中,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社會保險號碼末兩位示數最高的學生總是以最高價買下商品。

換句話說,如果給某種商品任意標一個價,這個價格就能成爲這種商品的指導價格。阿里利說,“這就是爲什麼人們常抱怨一小杯拿鐵咖啡賣得太貴,卻不願用更便宜的飲品替代。”

  選擇越多銷量越低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雜貨店裏,科學家做了如下測試:他們在貨架上擺上一系列果醬。有時擺6種不同果醬,有時則擺出24種之多。你可能會認爲,選擇越多,銷量越高。但事實恰恰相反。 “人們看到24種不同果醬擺在面前時,常常會不知道選哪種好,”阿里利說,“最後,他們通常哪種都不買。”

但選擇太少未必是好事。一家廚具商店推出一款麪包機,銷售情況很不好。而當商店在這款麪包機旁邊放上一款更大更貴的麪包機供顧客選擇時,原來那款麪包機的銷量大幅上漲。阿里利說,原因很簡單,現在顧客有了兩種選擇, “既然其中一款太大又太貴,他們就很容易作出決定,選擇較小較便宜的那一款”。

  爲什麼爛廣告記得特別牢?

儘管廣告偏好與其推介的產品品牌偏好之間存在着正相關,但卻不是惟一的相關。廣告偏好只是人們看廣告時產生的評價和情感反應,因喜歡廣告而對產品產生好感的情形普遍存在。但是,產品品牌偏好的形成除廣告偏好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諸如購買經歷、他人的口頭推薦、羣體影響、產品自身特點、銷售方式等。

有時一些廣告發布後業內人士批評其平庸的創意,受衆反映其乏味甚至反感,指責牽強的情節;拙劣的表現;廣告故事讓人很抑鬱;蹩腳的名人登場等。總之,是不好看的廣告。但奇妙的是,也許當廣告主還在爲廣告反響不佳懊惱時卻驚喜地發現,廣告產品的銷量卻在上升。捱罵的廣告居然也能賣產品?廣告主無心之下栽了一根“刺”,卻意外開出了花。這裏有個社會心理,就是睡眠效應了。

捱罵的廣告居然也能賣產品?這就要歸功於睡眠效應了。

諸如:“那個明星的表演真做作”(情感反應)和“說這東西能讓人馬上長高純屬騙人”(認知感應),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假如觀衆討厭廣告,只是否定其中的一些與情感反應相連的因素,而認知反應並不是反對意見,那麼,睡眠效應的發生就有道理。

直接地說,消費者看廣告時可能僅僅在評價廣告的好看與否,而在對產品購買決策時進行的卻是利弊的權衡。能引起厭煩的廣告至少說明被注意到了,遭到異口同聲指責的廣告有很高的品牌回憶度,有利於進入人們購買決策時的選擇域。當產品帶來的實際利益高於廣告引起的情感好惡時,睡眠效應可能發生了。

  心理解讀:睡眠效應

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傳播效果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的現象。也就是說,傳播結束一段時間後,高可信性信源帶來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帶來的負效果卻朝向正效果轉化。有人也稱此現象爲信息振幅效果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