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諺語 >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諺語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諺語習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導語: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這是一個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的節日。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元宵節的諺語,歡迎大家閱讀!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諺語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諺語:

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

正月十六遊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

上燈圓子落燈面,上元無雨多春旱。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

元宵節,上鹽水。

一年一度元宵明。

雨打燈頭,沒水洗牛。

元宵節,舞龍(獅)。

花燈落地雨,三十六天陰。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

十五夜抱大豬。

正月十五鬧紅火。

元宵節,走百病。

元宵節,烤百病。

元宵節,散百病。

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作爲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很多風俗習慣,這是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有必要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小朋友們,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元宵節都有哪些風俗習慣,讓我們過一個有意義的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