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諺語 > 24節氣大寒習俗諺語

24節氣大寒習俗諺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導語:2017年大寒在1月20日,大寒是24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冬季最後的節氣。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大寒節氣的諺語和習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4節氣大寒習俗諺語

  大寒節氣的諺語: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大寒小寒,無風自寒。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小寒、大寒多南風,明年六月早颱風。

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大寒大寒,無風也寒。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大寒豬屯溼,三月谷芽爛。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

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

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

  大寒節氣的習俗:

  吃糯米飯

嶺南民諺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在傳統節氣中極冷的一天,廣東民間形成吃糯米飯的習俗。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簡陋,沒有更多營養品食用,從大寒開始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中醫認爲,糯米性溫、味甘,入肺、脾經,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如今在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臘味”、蝦米、幹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大寒吃糯米的習俗,這項習俗雖聽來簡單,卻蘊涵着前人積累的生活經驗,因爲進入大寒天氣分外寒冷,糯米是熱量比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禦寒作用。糯米飯的做法五花八門,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吃“消寒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昇的好彩頭。“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着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爲‘消寒糕’。

  燉雞湯

在大寒時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傳統的“一九一隻雞”的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爲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裏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此外,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羹餚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樣,如北方的羹偏於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於清淡精緻,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於粘稠或清淡,又不過於鹹鮮或甜淡。

  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爲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後再澆上糖滷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關於八寶飯的由來各有說法,一說是周王伐紂後的慶功美食,所謂“八寶”指的是輔佐周王的八位賢士。不過更加靠譜的解釋是八寶飯源自於江浙一帶,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如今寧波、嵊州、嘉興也都保留着過年吃八寶飯的習俗。

  買賣人尾牙設宴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二月二日爲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捲包豆芽菜、筍絲、豆乾、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裏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同時,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和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爲“做牙”。

  鑿冰儲存 溜冰比賽

由於天氣的原因,大寒前後可開展的戶外娛樂活動並不多。出於生活需要,當大寒來臨、冰凍得更堅硬結實之後,人們開始鑿冰儲存,以備來年選用。在大寒時節,老北京有這麼一個習俗:開始鑿冰儲存。過去沒有冰箱,夏天人們需要冰來冰鎮肉類、水果,便於保鮮。所以,在天氣最冷、冰凍得最厚的大寒就得開始儲存冰。在清代,到了大寒,一般要舉行溜冰比賽,算是宮廷裏的一項‘體育運動’從歷史記載來看,當時冰上的表演類型還是挺多的,比如打冰球,還有冰上的一些表演、雜技之類,有點類似現在的花樣滑冰”。

  祭竈糖粘竈王嘴

大寒期間,農曆臘月廿三爲祭竈節,自然就少不了祭竈的習俗。傳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每年歲末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奏報民情,讓玉皇大帝定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爺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化開,塗抹在竈王爺嘴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不讓竈王爺說壞話。常用的竈神聯往往寫着“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所以俗語有“廿三去,初一五更來”之說。在歲末賣年畫的小攤上,也賣竈王爺的圖像,以便在“接竈”儀式中張貼。圖像中的竈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以示男女授受不親。當然,有的地方對竈王爺與竈王奶奶合祭,便不存在這一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