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諺語 > 2017年清明節習俗諺語大全

2017年清明節習俗諺語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導語: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清明節的習俗諺語大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7年清明節習俗諺語大全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諺語:

1、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2、 清明不拆絮,到老沒成器。

3、 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

4、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5、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

6、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7、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

8、 清明穀雨,寒死老鼠;小滿立夏,寒死老郎爸。

9、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10、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11、 清明嫁九娘,一去不還鄉。

12、 清明冷,好年景。

13、 清明螺,抵只鵝。

14、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15、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

16、 清明暖,寒露寒。

17、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18、 清明前掛金錢,清明後掛銅錢。

19、 清明前後寒十天。

20、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21、 清明曬得楊柳枯,十隻糞缸九隻浮。

22、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23、 清明無雨少黃梅。

24、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25、 清明響雷頭個梅。

26、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27、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28、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

29、 清明有霜梅雨少。

30、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

31、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32、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33、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34、 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

35、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36、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37、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38、 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39、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

40、 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無日晴。

41、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後有好天。

42、 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

43、 春雷日日陰,半晴半雨到清明。

44、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

45、 清明晴魚上高坪,清明雨魚埤下死。

46、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47、 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 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

48、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49、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50、 栽樹不過清明節,栽鬆不讓春曉得。

51、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大全: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爲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爲“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爲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 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趙之珩表示,由於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後。農曆二月二爲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爲陝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於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纔開始踏青。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爲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爲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爲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爲“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爲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