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含有龍的歇後語

含有龍的歇後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導語: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爲衆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龍的歇後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含有龍的歇後語

  關於龍的歇後語:

水淹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四海龍王動刀兵——裏裏外外都是水

跳蚤變龍鍾——冒牌貨

未草裏頭藏龍身——農家出英才(比喻在平凡的地方或平凡的工作中出現了有才能的人)

蚊龍困在沙灘上——威風掃地

要飯的給龍王上供——窮人有個窮心

爛板橋上的龍王——不是好東西

鯉魚跳龍門——碰碰時氣

兩個人舞龍——有頭有尾

劉備三上臥龍崗——就請你這個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你)

龍船上裝大糞——臭名遠揚

龍王爺過江------風大雨大

龍王爺打哈欠——口氣不小啊

龍王爺放屁——有風有浪

龍王爺發怒——張牙舞爪

龍頭不拉拉馬尾——用力不對路(比喻力氣或功夫沒用在,點子上) 魯魚跳龍門——身價百倍(比喻名聲、地位大大提高了)

麻布袋做龍袍——不是這塊料

佘太君的龍頭柺杖——有錢也買不至

龍王爺亮相——張牙舞爪

龍王爺作法——呼風喚雨

龍王爺湊熱鬧——漲水

龍王爺出海——興風作浪

雷婆找龍王談心——天涯海角覓知音

自來水壞了龍頭——放任自流

八月十五看龍燈——遲了大半年(比喻太晚來不及了)

唱戲的穿龍袍——成不了皇帝

大水衝了龍王廟——家人不認識一家人(比喻自己人由於互不瞭解發生了衝突、誤會)

河裏劃龍船——同心協力

跤龍頭上搔癢——溜鬚不要命

龍王爺打噴嚏——毛毛雨啦

龍王爺出海——蝦兵蟹將緊隨

龍王爺死了——要大旱三年呢

龍王爺高興——海嘯

龍王爺放屁——一股神氣

龍王爺的兒子——也會下雨

龍王爺嫁閨女——少一個興風作浪的

大水衝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

  關於龍的傳說: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爲衆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爲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爲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爲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爲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爲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爲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爲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爲廣仁王,赤龍神爲嘉澤王,黃龍神爲孚應王,白龍神爲義濟王,黑龍神爲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爲「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爲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佈雨,爲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衆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衆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爲,早期的龍就是一處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爲,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龍有獨到的見解,聞先生認爲: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爲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衆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一方面體現着仰韶文化的脈胳,另一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爲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是偉大的,因爲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爲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啓、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爲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爲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爲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爲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爲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爲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爲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爲: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龍八部八部衆第二的龍部。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衆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爲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衆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爲護法。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爲“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纔出現了各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