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有關春節的歇後語五年級

有關春節的歇後語五年級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春節的歇後語五年級,歡迎來參考!

有關春節的歇後語五年級

1、拜年的話--好聽

2、大年初一吃餃子--第一回

3、大年初一吃餃子--都一樣

4、大年初一吃餃子--沒外人

5、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過年,無它也過年

6、大年初一送財神--見面說好

7、大年三十看黃曆--沒日期

8、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閒

9、過年的豬--活不久/活不長

10、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11、隔年的饅頭--早發了

12、過年娶媳婦--雙喜臨門

13、過年敲鍋蓋--窮得叮噹響

14、過年吃豆渣--窮極了

15、隔年的春聯--沒用處;無用;沒得用

16、隔年曆本--不用翻了

17、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18、狐狸找公雞拜年--有你上的當

19、孩子們過年--常盼那一天

20、叫化子過年--窮講究

21、老鼠給貓拜年--全體奉送

22、大年初一吃窩頭--不香

23、癩蛤蟆過年--窮得連毛都沒有一根

24、臘月三十貼對子--一年一回

25、年三十夜撥算盆--滿打滿算

26、年畫上的春牛--離(犁)不得

27、年畫上的魚--中看不中吃

28、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過年,沒它也過年

29、窮債戶過年--躲躲閃閃

30、朝鮮人過年--要狗命

31、拜年的嘴巴--盡說好話

32、牀底下拜年--伸不直腰

33、拜年不磕頭--幹什麼來了

34、正月十五才拜年--晚了半月

35、啞巴拜年------多嗑頭少說話

36、熊瞎子拜年--不敢受這個禮

37、三十晚上失了牛--明年的事

38、三十晚沒月亮--年年如此

39、十五個瘸子拜年--七高八低

40、二十九過年--小勁(進)

41、大年初一串門--見人就作揖

42、大年五更出月亮--頭一回;頭一遭

43、大年三十晚上熬稀粥--年關難過

44、大年三十看皇曆--沒期啦;沒日子啦

45、大年三十的案板--家家忙

46、大年初一看曆書--日子長哩

47、大年初一的袍子--借不得

48、大門口的春聯--年年有

49、大年午夜的鞭炮--無花亂墜

50、年三十的案板——借不得;不得空

  擴展:

  春節的由來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爲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爲正月,然後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爲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爲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爲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佈廢除舊曆改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爲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但民間仍按傳統沿用舊曆即夏曆,仍在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有鑑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端午爲夏節,中秋爲秋節,冬至爲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然後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爲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爲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爲“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週,曆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然後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曆正月初一爲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採辦年貨,除夕時,然後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隨着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爲豐富多彩。然後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然後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爲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曆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