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雜詩十二首其二的主旨是什麼

雜詩十二首其二的主旨是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7K 次

《雜詩十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是一組詠懷詩,多嘆息旅途行役之苦,詠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表現了作者歸隱後有志難酬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雜詩十二首其二的主旨是什麼,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雜詩十二首其二的主旨是什麼

雜詩其二

作者:【陶淵明】

年代:【魏晉】

白日淪西阿[1],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2]。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3],揮杯勸孤影[4]。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5]。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註釋】:

[1]:音“婀”,大的丘陵。

[2]:通“影”。

[3]:音“賀”,對答。

[4]:指月亮。

[5]:意“伸展”。

詩歌的思想內容:

歷來人們對陶淵明詩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關注,其實陶詩在平淡沖和的整體風格下,有着太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爲四類: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羈旅、離別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爲陶詩中對悲情采取的委運任化的態度與灑脫的情懷深深地吸引了歷代的讀者,反而使他們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獨特的藝術構思:

陶淵明的詩善於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詩歌的主旨:

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爲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爲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後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爲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淒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爲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一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悽,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這是陶淵明衆多表現自己鬱郁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這種思想在《雜詩十二首其一》、《擬輓歌辭》等詩中多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