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不恥下問的上一句是什麼?

不恥下問的上一句是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上一句是什麼?

不恥下問,成語,語出《論語》。意思爲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恥:以……爲恥。問:請教。指人好學。

也有另一種解釋:不以向別人請教他們認爲很低端、很簡單的問題爲恥“這種難能可貴的學習精神。不恥下問語出《論語》。意思爲哪怕是很低端的問題也會主動向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恥:以……爲恥。問:請教。指人好學。下,字在此處應該是指的是問題的屬性爲“下”,而不是請教的人爲“下”。孔子主張禮,如果這個成語的解釋把“下”字作爲被請教人的屬性,則會先無禮於人,與他所主張的思想不符。

【漢語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英語譯文】 Never feel embarrass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

不恥下問

【成語註釋】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問題視爲可恥。形容謙虛、好學。恥:形容詞活用爲動詞,以……爲恥。下,問題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這個低下和差不是對別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請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你向別人請教問題,那他就是你的老師,哪怕是再簡單的問題,只要別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這個問題所涉及領域的專家,卻也恰恰不會,就該去問。這樣理解也更好的解釋孔子說的:"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結構】偏正式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解釋】: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丟人或者感到恥辱。

【近義詞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學、虛懷若谷

反義詞語】好爲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師心自用

錯誤用法:常誤用爲同學朋友同事之間討論問題或請教長者。

例句:他十分勤奮,經常不恥下問的向老師問問題。

錯誤理解:常會理解爲不顧自己顏面羞恥低三下四地問別人問題。

常會理解爲不顧自己顏面向不如自己的.別人提問題。

成語典故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爲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然而孔子認爲:“餘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麼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爲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爲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爲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問題很簡單,以他的地位或學問應該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聰敏好學,非常謙虛。孔圉後,衛國國君爲了讓後人學習和發揚他的好學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爲孔圉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好,不應得到那麼高的評價。於是去問孔子:憑什麼賜給孔圉‘文’的稱號?孔子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聰明靈活,而且經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恥。不恥下問:指不以向學問或職位較低的人請教爲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