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承教居里夫人節選-作文素材示例

承教居里夫人節選-作文素材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56K 次

在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筆者走近了他。

承教居里夫人節選-作文素材

他是中國最早從事核物理研究的人。他首創了我國原子核物理專業。他是居里夫人的學生,他的學生吳健雄則被譽爲美籍華裔的居里夫人。

他是中國最早從事錒系核譜工作的學者。他第一次提出了原始粒子猜想,並預言第一個實驗證明原始粒子存在的人將獲得諾貝爾獎。

他先是核物理學家,20世紀70年代成爲高能物理學家,晚年又成爲一名油畫藝術家

他的名字叫施士元,今年93歲高齡。

初見居里夫人

1908年3月18日,施士元降生在上海崇明島。父親施禹傳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這位騎兵軍官後因負傷解甲歸裏,他對施士元要求很嚴。

1920年,施士元進享有盛譽的浦東中學,當時中學是6年制的,可施士元卻只讀了5年。1925年,他以數學、物理、化學三門課滿分100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1929年,施士元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而後又通過了江蘇省舉行的官費留學考試,考入聞名世界的巴黎大學。在那裏,他遇到了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人──蜚聲世界的著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

1929年底,在巴黎大學註冊時,施士元收到了一沓教授名冊打印件,那上面排列着數十位法國學者和各國科學家的名字。看着這份長長的導師名單,施士元突然有一種無從下手之感。對他來說,眼前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座足可仰視的高山。

在仔細的翻閱中,施士元突然發現了一個令他興奮得幾乎不敢相信的名字──居里夫人!

在那一剎那間,施士元心裏發出一個聲音:就是她!於是,他提起筆尊敬地給居里夫人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是星期三發出的,星期五施士元就接到了居里夫人的回信,約他在星期六上午8時去她的鐳研究所面談。

那次會晤距今已有70多年了,但當時的情景卻一直還清晰地印在施老的腦海裏。居里夫人約有1.60米高,瘦弱的身軀套着一件顯得寬大的淺黑色的外套,滿頭銀髮,臉色顯得蒼白,一雙淺褐色的眼睛,額頭比較突出。居里夫人顯得堅定、簡樸、冷靜,施士元說,這種感覺與科學給他的感覺很相似。

居里夫人看見施士元進來,露出淺淺的微笑,握住他的手說:歡迎你,施先生。

夫人,十分榮幸見到您。施士元恭敬地說。

隨後,施士元將清華大學校長寫的推薦信交給了她。居里夫人仔細地看過後問道:你是通過中國的官費考試來法國學習的?施士元點頭稱是。於是,她慢慢地說:按規定,到我研究所的人必須經過考試,但根據你的情況,可以免考直接來工作了。她回過頭徵求女兒的意見。

居里夫人的女兒伊倫娜對着母親微笑着點點頭,表示同意。伊倫娜1925年獲得博士學位,是母親的好助手。

就這樣,施士元成了居里夫人的一名中國學生。受教於居里夫人的只有兩個中國人,另一個是學化學的。

回到住處後,施士元心潮難平。他知道居里夫人是世界上惟一一個跨兩個學科、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是惟一一個兩次(1903、1911)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有史以來存在過的100多億人口的人類所發現的一百零幾種化學元素中有兩個是她發現的。她首創放射學,爲人類利用原子能開闢了道路。她也是被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推崇爲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中,惟一一個不爲盛名所顛倒的人。

細微處見精神

鐳研究所是居里夫人一手創辦起來的,它於1919年左右建成後交付使用,是當時全世界放射性研究三大中心之一,擁有當時全世界最強最齊全的放射源:1.5克的鐳、很強的射釷源、當時全世界獨有的錒系元素。而在加速器技術沒有充分發展之前,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核物理研究的惟一手段。

施士元暗下決心,要從做人、做學問兩方面拜居里夫人爲師,學到真東西。

來到鐳研究所後不久,施士元就發現居里夫人做事認真,要求嚴格。實驗室門上貼着一張顏色已發黃的紙條,上面用法文寫着:任何材料不允許帶出室外。她規定:在離開實驗室之前,必須把實驗檯面和儀器整理好,凡是從某一地方取出來的東西必須放回原來的地方。有一次,居里夫人發現圖書室中有一本雜誌不見了,她就在全所查詢:是誰取走了這本雜誌,爲什麼沒有在借書簿上登記?後來發現,只是有人不小心插錯了地方。這些小事,給施士元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從中領悟到科學需要嚴謹的作風。

在施士元做實驗時,居里夫人經常站在他的身邊,用略帶嚴厲又近乎固執的口吻,反覆地提醒必須注意的事項:一是不能用手去碰放射源,要用鑷子去夾取,否則手指尖會被灼傷,變得僵硬甚至發炎;二是接近放射源時,要用鉛盾擋住自己的身體,要屏住呼吸,以防把放射性氣體吸入體內。居里夫人再三告誡他,這是非常關鍵的`。

開始,施士元有些不解:這麼大的科學家怎麼老是說這些東西。後來才明白,原來在他來鐳研究所之前,曾有一個法國青年在這兒工作。居里夫人給他一個題目,就是用內轉換電子能譜來解決γ射線譜,當時用的是鐳系的放射性沉澱物,其中氡是一種放射性很強的惰性氣體。這個法國青年本來身體強壯,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因爲沒注意安全事項,吸進了相當劑量的氡氣,後來患了急性肺炎,不幸死去。他的死給充滿愛心的居里夫人留下了一道難以抹去的傷痕。從此,每當居里夫人不厭其煩地提醒施士元時,一股暖意就會在他全身瀰漫。

居里夫人給施士元的實驗課題正是那個法國青年未完成的。但施士元認爲,科學是需要有獻身精神的,居里夫人就在長期的實驗中身體受到很大損害,當然也應避免無謂的犧牲。由於施士元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曾苦練游泳,進行實驗操作時屏住氣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在鐳研究所工作的4年中,由於不斷得到居里夫人的正確指導,施士元的身體沒有受到任何損傷,這也可算是一大奇蹟。

居里夫人在學術上對大家要求十分嚴格,但她爲人充滿愛心。她總是對學生傾注慈母般的愛。有時候,她會關心地詢問施士元的生活情況,問有沒有困難,有些生活瑣事都能想得很周到。有時候,施士元正在專心實驗,居里夫人會忽然出現,輕聲地說:我想實驗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說着就熟練地示範起來。

畢業與告別

在留學期間,施士元全方位地接受了居里夫人的影響,他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治學需要的求索精神。在幾年間,施士元對釷B的β射線磁譜的文章於1932年在法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他還完成了釷C+C′+C″的β射線的磁譜工作、對錒系元素錒C+C′+C″做β射線磁譜工作,這些都在法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最後一篇總結性文章,則在1933年法國物理學年鑑上發表。這些文章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爲施士元以後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33年,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在巴黎大學理學院的階梯教室裏,舉行了施士元的博士論文答辯。巴黎大學任命居里夫人、P·拜冷和A·特比揚主持答辯。這3位主考官都是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評委陣容精幹而豪華。

在答辯會上,施士元認真自信地宣讀了博士論文。他的論文題目是《放射性同位素釷的放射性沉澱物的β能譜》,副論文題目是《β能譜通過物質時的變化》。他的論文均是在居里夫人的精心指導下完成的。宣讀完論文後,3位大師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停地提問。作了充分準備的施士元侃侃而談,發揮十分出色。

施士元的同學幫他拍下了當時的情景。這是居里夫人留給施士元的惟一紀念。

如今,這張被放大了的珍貴照片就掛在施士元的書房裏。照片中施士元胸有成竹地站在講臺前,居里夫人坐在教室側面3人評審小組的中間位置,她揚着頭,在認真地聆聽着這位年輕而有才華的得意弟子娓娓而談,露出滿意的神情。

論文答辯結束後,居里夫人宣佈休會20分鐘。一會兒,3位大師從會議室出來,居里夫人高興地宣佈:論文通過,很好。她向施士元伸出熱情的手,祝賀他答辯成功,獲得博士學位。

第二天,居里夫人專門爲施士元舉行了酒會。在鐳研究所充滿歡聲笑語的草地上,居里夫人首先致詞:請大家舉起酒杯,爲祝賀施先生完成論文而乾杯!席間居里夫人來到施士元的身邊,小聲地問他是否願意留下來繼續工作,施士元委婉地說:我們公費學習的期限是4年。居里夫人善解人意地說:不用擔心,以後的工作與生活費用我來想辦法。面對居里夫人充滿期待的眼神,施士元沉默了。他想:留下來確實很好,這裏有居里夫人這樣世界一流的大師指導,有世界上最好的實驗設備,在這裏或許能取得更好的學術成就。但一種更爲強大的力量驅動着他,施士元想起當年留學前學成報國的宿願,還是決定回國工作。

那是一次樸素的酒宴,那是一次告別的聚會,那也是一次等待重逢的離別。

1933年的夏天,施士元取道蘇聯,回到了祖國。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因大半生接觸放射性物質,患惡性貧血在法國阿爾卑斯山療養院逝世,享年67歲。以她的滿腔熱情,宏大胸襟和遠大抱負,無疑是英年早逝。臨死的時候,這位女科學家的雙手被鐳燒傷了,遍佈着疤痕,射線滲入骨血。

得知噩耗的施士元,頓時沉浸在悲痛之中。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在鐳研究所草地上舉行的美好聚會竟成了他與居里夫人的永別。

再到法國看看的心願,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施。直到1978年,施老應邀到德國參加有關原子核問題的國際研討會,纔有機會圓他的法國夢,昔日的鐳研究所已成了居里夫人博物館。走着,看着,想着,施老眼眶溼潤了:居里夫人不在了!當年同在鐳研究所的其他人員都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