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我國世界遺產手抄報

我國世界遺產手抄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中國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中國東部平原上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與江南水鄉上,自北向南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沿線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現存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自清末改漕運爲海運,大運河纔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我國世界遺產手抄報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動機已超越了軍事目的,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爲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繫,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繫。

隋唐大運河,中心洛陽,北到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隋朝時開鑿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與江南水鄉上,以河南爲中心,向北河北、北京,往南經過安徽、江蘇、浙江,連接六個省市,溝通了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並把東都(今洛陽)、京師、涿郡(幽州今北京)、浚儀(汴州今開封)、樑郡(宋州今商丘)、江都(揚州)、吳郡(蘇州)、餘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聯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間的聯繫。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它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公元605年,隋煬帝徵發百萬民工,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608年,又徵發黃河以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爲隋大運河。

唐朝時,對運河作過一些修整。如於公元742年在三門峽以東,人們在岩石中曾開鑿一條渠道,爲“天寶河”。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①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通運河勢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統一,社會秩序逐步穩定;③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爲大運河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④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主觀動機: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②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③對江南產生糧食的漕運;由於在隋朝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那麼,隋朝開鑿運河與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是有關係的。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客觀效果:①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爲以後的歷代所用,成爲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②開鑿運河必然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這也是隋朝暴政的內容之一;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組織到江南巡遊,也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成爲隋亡的原因之一。

京杭大運河作爲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有着巨大貢獻,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在元代成爲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安)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通州區,南到杭州。流經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4省2直轄市等22個城市。全長1794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通航里程爲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爲877千米,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通州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裏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三分之一,被稱爲“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裏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浙江省東部寧紹平原上的主幹航道西段蕭紹運河(舊稱西興運河)系古代人工疏浚、開鑿而成;東段利用餘姚江天然水道,餘姚江在餘姚縣丈亭以下,江寬可達150~250米,水深約4~5米,至寧波市匯入甬江。因運河穿越的錢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歷史上只能分段航運。1966年興建15~30噸級升船機多座,1979年又按40噸級標準浚治航道,1983年全線通航。第二期運河改造工程航道標準提高爲100噸級,錢塘江溝通運河工程實施後可直達杭州,與京杭運河聯結。

浙東運河據考證約在春秋晚期,至今已有2,400多年曆史。越國時稱爲“山陰古水道”,它從錢塘江開始,經曹娥江、姚江和甬江,匯入東海。此後,經歷朝歷代的多次整治和疏浚,形成了集灌溉、防洪、運輸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水上大動脈。在越國有了杭甬運河前身的基礎上,晉人溝通了姚江與蕭紹平原河道的聯繫,使它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秦統一中國後,對溝通錢塘江和長江的對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江南運河浙境段的基本走向。隋煬帝在開鑿京杭運河時,對它也作了整治,使它與京杭運河溝通更暢。唐中葉,曾多次對杭甬運河進行疏通、深挖和修築,並對兩岸平原河渠作了整治,便利了灌溉和航運。南宋時,歷時近一個世紀,對其全線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疏浚,通航狀況又有很大改善。清康熙年間,在杭甬運河上大規模修築了運道和河堤,方便了運河沿線的水路交通。

運河兩岸,山川秀麗,人才輩出,古蹟薈萃。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是中華古文化的傑出代表,以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等爲代表的大家蜚聲中外。有以天一閣爲代表的藏書文化,以它山堰爲代表的水利文化,以越窯爲代表的青瓷文化,以保國寺爲代表的建築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爲代表的佛教文化,還有運河畔的愛情聖殿——梁祝文化公園。招寶山留下了戚繼光、林則徐等衆多民族英雄的史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