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設計內容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設計內容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導語: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下面分享關於傳統文化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設計內容資料

 【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價格”淵源】

唐長安城有“東市”和“西市”兩個地方,東市以商品交易爲主,西市以生產作坊爲主,當時,東市和西市兩個市場商賈雲集,歌笙十里,夜不罷市,日進萬金,引領世界生產和消費潮流,共同打造了古長安城的空前繁榮與歷史輝煌,從而成爲聲名遠播、蜚聲中外的商埠佳地,現代人們所說“買東西”或“賣東西”,泛指一般商品的“東西“二字皆由此而來。

在遠古時代,人類生產力低下,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特別是向江河湖海獲取能量的技藝薄弱,貝殼成爲當時人們追求的時尚物品,所以,人類的祖先便選擇稀少、堅硬且漂亮的貝殼作爲商品價值的表示物——“貨幣”。

繁寫“價”(價),右上邊“西”,即東西,表示商品,右下邊“貝”,即貝殼、寶貝也,表示貨幣,左側偏傍“亻”,寓意在商品交易時,應該有人在維護市場商品交易秩序。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周禮·地官·序官》一書中曾有“價師二十肆則一人”的記載,這就有了最早的價格監督檢查制度及價格監督管理人員。如果說,在母系社會或氏族社會,人們選擇德高望重的年邁老嫗來分配勞動果實,那麼人類進入勞動產品(商品)交易社會後,就要由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的人員按照其階級意志來維護市場價格秩序。

“格”,“木”與“各”結合而成,用木材隔成方形空格或製作的框子,即規格、規矩、格式、結構、標準、格子也,表示人們各自一定要按照規格、規矩、格式、標準來辦事情,不逾越格子,不破壞框子,要循規蹈矩,遵守辦事標準。

“價格”二字在價格監督檢查人的字典裏,意味着價格監督檢查工作人員要認真履行職責,依法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要經過艱辛努力,把價格水平與價格行爲規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格子”中,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價格環境。

  【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餃子的來源】

餃子的前身叫“餛飩”。南北朝的顏之推談過這種吃食,說它“形如偃月(半月)”。唐朝的《資暇錄》說“餛飩,以象混沌”。大學者龐樸先生有篇奇文《黃帝與混沌》,其中的考證結果實在驚人。爲節省篇幅,這裏用數學上的近似符號≈來表示:餛飩≈混沌≈糊塗≈古董≈黃帝。龐樸斷言,作爲實物的“混沌”,最早指的是黃河上渡河用的充氣牛羊皮囊,那東西漂在水裏,不是活像湯裏的餛飩嗎?

“混沌”意思是霧氣一團。老年頭的兒童啓蒙課本《幼學瓊林》頭一課講天地的由來:“混沌初開……”接下來的話,傳統相聲愛好者都會倒背如流:“氣之輕清上浮者爲天,重濁下凝者爲地……”天地一分爲二,就形成了《易經》說的“陰陽”,這不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嗎?

中華文化相應,中餐也有“開天闢地”。古書記載,最古老的中餐是糊塗粥,“水飽”不行,就改進成蒸飯。粗小米飯又澀又幹沒法下嚥,就發明了羹來下飯,羹又改進成“菜”。下飯後來成了名詞,《金瓶梅》裏寫成“嗄飯”。中餐的飯是淡而無味的,“嗄飯”則追求美味。“味兒”是“輕清者”,它上升了就跟飯“一分爲二”,標誌着獨特的中餐天地的形成。

《三國演義》開篇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漁夫樵夫都相信的道理,可算是中國的通俗哲學。有一分爲二也有合二爲一。中餐後來演變出飯菜不分的吃法。起先人們還不習慣拿它飽肚,不過添了個花樣,所以叫“小吃”。小吃脫離了淡飯,每一口都有濃味,最常見的是滷麪跟餃子。它倆的本質同是“飯菜合一”,差別就在於其陰陽恰好顛倒:滷麪的滷跟餃子的餡都相當於下飯,屬陽;光面條跟餃子皮都相當於飽肚的飯,屬陰。滷麪是陽在外陰在內,餃子相反,是陽在內陰在外。

陰陽哲學中往往以陽爲主導,譬如單說“天”也常包括“地”。中餐也以美味的菜餚爲重,請客吃“飯”,吃的往往全是菜餚。滷麪的麪條只能附着上不多的滷,而餃子的皮兒能包容大量的餡。所以從美食的價值來看,滷麪大大不如餃子,以致後者被叫做“中華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