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設計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82K 次

導語:重陽節在歷經兩千多年的形成、演變、發展的漫長過程中,緊緊圍繞健康平安、洪福長壽、趨吉避邪這一企盼美好未來的主題,演奏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主旋律。下面分享一些關於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設計

重陽節手抄報圖片01

重陽節手抄報圖片02

重陽節手抄報圖片03

  【重陽節手抄報資料:重陽節的相關資料】

有文字記載,遠在戰國時代,楚國的西峽就有過重陽節、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的風俗習慣,而且一直沿襲至今。據大量文獻、實物及傳說和民俗活動考證,重陽節主要發源地應在西峽縣重陽鎮一帶。

  文獻佐證

最早記載西峽地域重陽文化的是屈原的《離騷》。公元312年,屈原被楚懷王放逐於漢江北岸,即今天的西峽、淅川一帶,並在此寫了《國殤》、《離驛》等詩作。在《離騷》中寫到“餐秋菊之落英”,在《惜涌》寫到“播江離以滋菊兮,原春日以爲糗芳”,在《遠遊》中更明確寫出了“集重陽入帝宮兮”,他還在《東皇太一》一詩中寫到“奠桂酒兮椒漿”,椒漿就是茱萸酒,與桂花酒一起祭奠東皇太一神。從屈原的詩句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時西峽的重陽節已經有了吃菊花糕、飲菊花酒、茱萸酒等節日習俗。

菊文化,作爲重陽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西峽是菊鄉,古稱析酈、白羽。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載:“析有菊水,出析谷”。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菊水,出自菊溪谷,亦言出析谷,溪旁悉出菊草,溪間滋液極甘美。東流入湍”。東漢應劭在《風俗通》中言西峽菊潭說:“此山有大菊谷,水從山中流下,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菊潭谷中,有30餘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壽百歲,下壽七八十”。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轍、元好問、司馬光、鄭板橋等歷代詩賦名家,都在其詩作中記載了西峽菊花與重陽節文化的歌賦。

俗佐證

西峽自古號稱“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鄉”。丹水菊花山遠古聞名,是觀賞菊花的勝地。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西峽漫山遍野盛開着菊花,登高自然能賞菊。西峽民衆不僅要賞菊、還要採菊、飲菊花酒、喝菊花茶,做菊花枕,也有頭戴菊花的,還有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的。

茱萸作爲古代重陽文化中的重要道具。在中原縣市,僅西峽和爲數不多的幾個縣市適生,而西峽的山茱萸做爲一種古老的名貴中藥材,至今仍佔全國產量的四分之一,是世人皆知的山茱萸之鄉。《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爲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在重陽鄉當地民間尤爲盛行。

重陽糕。如今在西峽重陽店一帶,家家戶戶重陽節裏必吃重陽糕。重陽糕用米粉、黍粉爲主要原料,並輔以蔗糖、紅棗等,蒸製成圓型或圓柱型糕類食品,用以祭神祭祖。在當地重陽糕已達三十多個品種,主要料也由傳統的米粉、黍粉改爲澱粉,在主料層中敷以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白果仁、各類肉末等,以及杞果、大棗肉等滋補藥類,古老傳統的重陽糕已被賦予了更新更豐富的內容。

  文物佐證

西峽的菊花山、菊潭水早在東漢兩晉時,已盛名遠揚。菊潭,東漢時屬酈縣,唐代開元年間設菊潭縣,縣治設於與菊花山隔菊水相望的石盆崗上。現在石盆崗上菊潭縣治遺址猶存,曾出土大量的古磚瓦、碎陶片、古錢幣,無不昭示着古菊潭的昌盛與繁榮。

重陽鎮佛爺山下的重陽寺,原爲聞名豫鄂陝三省的古寺,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史料記載,每年正月十五,來自豫鄂陝三省的香客涌聚數萬。尤其是每年重陽佳節,重陽寺內更是香菸如嵐,香客如流。但因戰亂,重陽寺幾度被焚燬。現在重修的重陽寺內,保留着從遺址中發掘的“天子萬年碑”和“恭李氏瓦”。“天子萬年”碑碑文雖經滄桑風雨模糊不清,但“天子萬年”四個大字仍清晰可見。這是重陽公主之母李娘娘在重陽生活的物證。

重陽店文化澱積沉厚。1978年,在重陽鄉奎嶺村楊營出土了一批宋代銀錠,共三件,其中一件被縣人民銀行購買收藏,兩件現藏西峽縣博物館。一爲金泰和六年即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制,重肆拾柒兩叄錢。另一件爲金大安三年即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制,重肆拾玖兩柒錢。1982年5月,重陽奎嶺羣衆翻地時出土了一宋代瓷碗,經鑑定爲國家一級文物。

 地名佐證

據《西峽縣誌》記載,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西峽縣境內有11保,即內鄉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陽保、桑坪保等。民國元年,內鄉縣(西峽當時屬內鄉縣)境劃16區,今西峽境內的丁河、重陽、陳陽爲西四區。1951年1月,西峽縣將原區鎮劃爲11個區,其中重陽區轄重陽、燕子、陳陽、黃草坪、水峽河等15個鄉。1983年12月,西峽實行基層行政單位政治體制改革,改人民公社爲鄉鎮,全縣設18個鄉鎮,重陽公社改爲重陽鄉,沿用至今。從區劃沿革看,重陽鄉最晚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就是境內的一個保,並且至今仍然是全國唯一一個用“重陽”爲地名的鄉鎮,爲西峽的重陽文化之鄉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