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一天即將過去了,想必大家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裏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1

起牀啦!起牀啦!聽到這聲音,你一定想這是爸爸、媽媽在叫我起牀。那你就一錯特錯了,這是我在叫爸爸的聲音,這時你會說,你怎麼會叫你爸爸呢?因爲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要去橋頭的大林河放小船。一出家門口,一陣涼風向我襲來,我打了個顫,說了一聲:天真冷呀。一路上,人來人往,有的人已經回來了、有的人剛去,我說:爸爸快點,於是,我們加快了速度。

到了大河邊那裏人真多!,有老人、有大人、有學生、有小孩我們找了一個好位置放小船,先放帆船,它代表一帆風順。接着我們又放了許願船,它們載着我的願望漂向遠方。我和爸爸低下頭洗臉,忽然發現,河裏有小魚在游來游去,好像在歡慶端午節的到來。小魚只有一釐米長,十分可愛!我用手抓了很長時間,也沒抓着。我只好和爸爸撿幾塊石頭,離開了河邊。

到了橋上我極目遠眺,大河裏的水升起了白濛濛的霧氣,大霧籠罩着大河,遠處的景物都看不清楚,我有種站在雲中的感覺。我們隨手往河下投了幾粒石頭,只聽通、通的聲音,河水泛起了一道道波紋,隨着河裏的小船漂向遠方。

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大河,也送走了今年的端午節。明年的端午節我們還要來放小船。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2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說端午節源於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後,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糰,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糰,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爲今天的糉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呢!因爲要吃糉子,所以媽媽要包糉子。首先把糯米用欗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後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欗葉裹緊,繫上五彩繩,一個糉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着,汗水無聲的落着,終於,把糉子都做好了。接着就開始煮糉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纔會又香又糯。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糉香向我襲來,我嚐了一口,啊多麼美味的糉子啊!這是媽媽用辛勞的汗水爲我製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3

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在這個傳統節日裏,有許多習俗:賽龍舟、包糉子……

端午節的由來,是很久以前,有一位詩人——屈原。他很愛國,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人們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來紀念屈原。

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傳來了糉子的飄香。在以前,人們用糉葉包糉子,投進江裏,是怕魚吃掉屈原的屍體,讓魚吃糉子,魚吃飽後,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糉子的.總類繁多,有甜的也有鹹的。有白糉子、肉糉子、蛋黃糉子、豆沙糉子……有小巧的“一口糉”,也有填滿餡料的大糉子。

糉子是用糉葉包的,餡料主要是糯米,包好用繩子繫緊,拿去蒸。熟了就是美味可口的糉子。

在端午節,人們用艾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掛在門上。因爲端午時節及其隨後的一段時間裏,溼熱、溫毒之氣鬱蒸,蚊蠅害蟲及細菌活動頻繁且繁殖生長迅速,疫病萌發,百病易從口鼻而入,所以用艾葉等做成香包,可以驅蚊、消毒。

賽龍舟是端午節很重要的一個習俗,在南方很流行。因爲很久以前,楚國人很捨不得屈原,變坐船去營救。之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賽龍舟來驅趕魚兒吃掉屈原的身體。賽龍舟體現出人們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精神。

在這個端午節,可不要忘了這位偉大色詩人!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4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一詩是唐代詩人文秀寫的《端午》。

端午節是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我們學校迎端午的活動就在今天下午舉行。下午,我一來到校園,那撲鼻而來的糉葉味香得不得了。我迫不及待跑到了我們四年一班看,哇——在我們的課桌上早已擺放滿了糉葉,繩子,豬肉,冬菇……包糉子的材料非常豐富啊!

同學們找到自已的小組坐好,我們開始學包糉子了。包糉子是一件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的事情。我看着阿姨們很輕易就把糉子包好。同學一邊看着,學包着。我也拿起了糉葉學包了起來,首先卷糉子時這一關讓我手忙腳亂的,好不容易終於卷出了尖角,倒米又把我難倒了。這是,剛好管老師在我身邊經過,我趕緊叫管老師教我,管老師手把手教我包糉子在,好不容易,學包了一個糉子出來!哈哈哈……。把我樂翻了,特別的開心。

同學們都在優美地音樂聲,快樂地討論聲,歡快地笑聲和咔嚓地拍照聲下開開心心的學包糉子。沒過多久,我們共同努力和勤勞下成果出來了,糉子堆滿了一大鍋。包好的糉子有的像春捲,有的像一個金字塔,有的像一個三角體……雖然糉子包得不怎麼好看,但糉子裏面全包着同學們祝福語

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的快,一節課的時間過去了,端午節活動圓滿的結束了。期待下一年的端午節活動!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5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一個充滿了詩意的節日。屈原的爲國投江自盡,得到人民的緬懷,便有了這個節。它的別稱也頗具詩意,如當五汛、浴蘭節、菖蒲節、龍日節等。它處夏日,一個燥且熱的時節,於我卻顯得靜且涼。

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總是青色的。這種記憶很抽象,但是每次一想到它,一個青色的世界就會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孩子們脖前掛着的鴨蛋,青的淡雅且清新。河邊楊柳的青色也是嫩嫩的,朝氣蓬勃。河水則青得更爲深沉穩重,濃墨重彩一點了。龍舟同樣也有青色的,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糉子在進鍋前同樣綠的活潑,蒸熟後的青帶上了些許暖色調,使人很有食慾。

提到了糉子,正好也該講講。糉子是一種傳統節日食物,只有端午時纔會有。我們家的糉子,每年都是我爺爺親手做的。他每次都會準備好最大的碗盛那潔白可愛的糯米,旁邊的盆裏盛着水,浸着翠青色的糉葉。我最愛看將糯米填好後往內塞餡的過程,在白白淨淨的糯米中藏着一小塊寶藏,或是一塊紅豔似血而又像蜜一般的棗,亦或是一塊香味濃郁滋滋冒油的豬肉。包好進鍋,蒸煮後開鍋時漫開的蒸汽,滿滿的都是幸福。

划龍舟也有趣,每年我都會去看秦淮河的龍舟比賽,十分熱鬧。岸邊雖算不上人山人海,但也是算得上人多的了。划龍舟的人們喊着號子,配上擂鼓的聲音,氣勢磅礴,頗有力量感。

這就是端午節,我熱愛的那個端午節。

快樂的端午節五年級日記6

端午,會令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賽龍舟。吃鹹鴨蛋。包糉子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除春節外最喜歡的節日。

在端午節前幾天,我迫不及待的地往外婆家趕,爭取當第一個包糉子的人。一想到長長的、寬寬的糉葉,用兩手握住,往裏一拐,做成漏斗狀,放入糯米我就無比興奮。

端午這天,無疑是最興奮的日子。一大早,我便抓起老早就就編好的蛋袋,掛在脖子上,拾一顆淡綠色的鹹鴨蛋,空着肚子,在河邊和夥伴們搶個好位置,等待龍舟

我們的興趣自然不在龍舟上,來是爲了隨手摘朵薔薇,將一片片花瓣拋入水中

沒過多久,肚子便餓了,掏出還存留着一絲溫氣的鹹鴨蛋,剝開蛋殼,小心翼翼地用手捧着,用牙齒一點一點地啃——一半是因爲捨不得一下子吃完,一半是因爲太鹹了。嚥下鹹鹹的蛋清,就是粉粉的、微甜的、油光閃閃的蛋黃了。用舌尖一點一點地舔着,享受着小小的金黃色的快樂與幸福,就像一位上了年紀的老爺爺呷着一盅上等好酒似的。

鹹鴨蛋吃完了,人也看累了,便回家吃糉子。剝開一層又一層的糉葉,露出一角棕色的糯米,咬一口,淡淡的糉香便在嘴裏漾開賽龍舟、吃鹹鴨蛋、包糉子這些傳統節日裏,包含着小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