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從新衣服和舊衣服說起日誌

從新衣服和舊衣服說起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門前新桃換舊符。家家戶戶的人們也都添置了新衣服。圖個吉利,圖個喜慶。新衣迎新春。

從新衣服和舊衣服說起日誌

辭舊迎新。萬物之規律。無可厚非。生活中我們有很多的喜新厭舊的事發生。喜新厭舊在人類的進程中是好事。讓人類發展得到進步。但是,對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喜新厭舊的事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有時喜新也不能厭舊啊。

例如,衣服就是如此。現在,國家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發達了。人們對穿着也時尚了。衣服的更換頻率也加快了。所謂的舊衣服也多起來了。不管是大人的孩子衣服,有的穿一年,或者幾個月就喜新厭舊了。孩子有的是長大了衣服小了不能穿了,隨着年紀的增長,堆積的舊衣服越來越多。年輕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則是因爲追趕時髦,時尚加快了更新衣服的速度。這樣家裏的.所謂舊衣服也堆積起來。有時這些舊衣服年輕父母的心病。不知道如何處理。多年前有人組織收集舊衣送到貧困農村,如今農村富裕了。舊衣服也不要了。城裏的大媽 ,年輕的主婦也爲舊衣發愁。爲舊衣的去向有時真有點爲難。說是舊衣吧,卻真不是什麼舊衣,因爲爲了時髦更新的衣服根本不是舊在那裏。穿一個季節的衣服能說舊嗎?仍然如新依舊啊!看來很多人在想處理“舊衣”方法。充分發揮利用資源。不能把物資隨便浪費。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美德。物盡其用嘛。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老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是那個年代,國家不富,人民貧窮。國家大力提倡勤儉節約。人民自己想辦法勤儉節約。我記得很清楚的就是當是中國的一段彥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段話多麼深刻地記載着中國人民勤勞樸素,節儉的生活品質。那個年代沒有人說穿舊衣不好看,沒有人說穿補丁衣服丟人。穿着舊衣出行很自然。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因爲人們以勤儉節約爲榮,以鋪張浪費,追求享受奢侈爲恥。沒有人去攀比,誰時髦,誰的衣服是名牌;當時的人們過得也很和諧。清貧而真實,貧窮而清廉。人們追求的是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團結友愛。自覺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爲祖國的富強奮鬥。對穿衣打扮沒有那麼多喜新厭舊的觀念。對舊的衣服有一套自己的生活處理方式。

每當我看到兒女們不斷地買新衣時,我就想起了當年父母的生活方式。當時我們兄弟姐妹多。父母收入不高,當哥哥姐姐穿過的衣服,父母就改改給弟弟妹妹穿。衣服破了就補個補疤。鄰居們都是這樣做,同學們都是這樣穿、沒有誰去議論誰穿的衣服怎麼樣。因爲社會風氣當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民風就是這麼好。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當時的寫照。

前輩們不是說貧窮落後就是這樣的節儉生活,而是他們繼承着先輩的,老祖留下的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在我們祖先那就有勤儉節約的基因。過去大多女性都是巧手。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會做飯,會紡織,會針線,會繡花,會做衣服,中國婦女應該說是一個理家能手。唐代;孟郊寫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相信我們兒時就會背,現在父母都會讓孩子從小就背這首詩。第一句就是寫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說明自古以來中國婦女就是會做衣的能手。身上的衣服都是自己做。家庭成員的衣服也是自己做的。中國婦女的紡織,刺繡,做衣服,在世界婦女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試問現在又有多少婦女會做針線?多少婦女會繡花?又有多少婦女會去補衣服?又有多少婦女會做鞋墊?這種會做針線活的普遍性不說與古代婦女比,就是和七十年代前的婦女比也是相差甚遠!中國婦女的針線活在逐步失傳。它的普遍性受到了衝擊。難道這些問題不應該讓中國婦女們反思嗎?

中國婦女針線活的技藝在丟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中國傳統勤儉節約精神在丟失。試問又有多少父母記着這句話呢?又有多少年輕父母在實踐這種節約精神呢?又有多少當代女性在拿起針線縫縫補補呢?沒有統計過。從身邊情況看真是少之又少。好好的衣服就丟掉,沒有去動手改改再穿,沒有去翻新一下。一方面可能是富裕了。另一方面折射出大多女性現在沒有這種縫縫補補意識,更沒有這種縫縫補補的能力了。

國家放開了二胎。聽到有一些人說養不起了。現在條件好了爲什麼說養不起?爲什麼父母當年養活了自己的子女,讓他們成人,讓他們成才。可能一些人會說,他們當年的生活質量不同,生育觀不同。是的,這些是不同。但是,當今社會要有的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精神和當年父輩時代是一樣的,這種精神任何時代都需要的。父輩們靠什麼生存下來,靠什麼繁衍着他們的子孫?他們沒有靠吃洋奶;也沒有靠吃洋快餐;更沒有買賣名牌衣服養孩子!就是靠負責任的精神,靠生活儉樸的精神。如今很多年輕人就缺乏這種勤儉節約的精神。缺乏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富有,但圖享受。針線活不會了,舊衣服不穿了,不改了,不補了;中國奶粉不吃了,吃洋奶粉;大衆衣服不穿了,穿名牌了;中國的食品不吃了,吃洋快餐了;等等,過多追求超越自己支出能力的生活。如果我們節約些,如果我們縫補些,如果我們買東西計劃些?生活質量是不是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