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七夕與節日文化的日誌

七夕與節日文化的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今天是農曆七月七日,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又稱“女節”,也是中國本土的“情人節”。

七夕與節日文化的日誌

中國是一個多情、浪漫的國度。中國人的生活是在快樂、美好、豐富多彩的節日裏度過的;中國節,足以讓人們享盡無限的親情、深情、戀情的幸福。

飛雪迎春之時,貼春聯,放爆竹,家家戶戶過“春節”;跟隨春天的腳步,踏着嫩綠的青草,去郊外遊春、掃墓,這是“清明節”;當夏雨朦朦籠罩江河的時候,包香糉、賽龍舟,過“端午節”;“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拜月、賞月、玩月,共渡“仲秋節”;還有數不清的節。

人間重日無幾多。正月正,“破五”“送窮”,企盼富貴;二月二,龍擡頭,天地交泰、雲興雨作;三月三,生軒轅,不忘拜祖黃帝;五月五,端陽時節念屈原,《離騷》、《天問》日月懸;六月六,包餃子“敬天祭祖”,謝蒼天賜福。

唯有七七最幽情。立秋前後,南方熱正濃,塞北拂微風。夜晚,可比二月十五“花朝”,八月十五“月夕”,其美麗、動人更有特別。因爲,與少女有關,與愛情相連,所以,楚楚有致,別具浪漫。

是夜,少女們相聚一起,悄悄地躲藏於瓜棚或葡萄架之下,停止了昔日的歡笑,只能低聲細語,她們在寂靜中等待,靜靜地等待。等待牛郎與七仙女鵲橋相會的情景,偷聽他倆久別重逢時的喁喁情話。

姑娘們一雙雙明亮眸子,不眨眼地遙望天邊那條繁星組成的“天河””。今晚,有幾顆星星亮得出奇。一顆是“天河”西邊青光通明的織女星;一顆是相望於對岸,橙黃光芒的`牽牛星。還有織女星身旁,尤如“銀梭”形狀的四顆小星和牽牛星一前一後,就像擔在“牛郎”肩上的兩顆小星。

姑娘們心裏怨恨,當年王母娘娘狠心用金簪將昔日清澈、平穩的銀河星系,劃出濁浪滔滔的“天河”,把心心相愛的牛郎和織女分作兩邊。還好,動了惻隱之心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准許他們“七七”相會。

心誠則靈。姑娘們等到三更過後,縹緲之中,似乎人間喜鵲都集聚“天河”,瞬間搭起鵲橋。只見西岸有一美麗女子,綵衣廣袖,飄逸而來;東岸有一憨厚男子,頂笠牽牛,肩挑童男童女,直奔女子,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真的出現了。

可好景不長。靜寂之中,一位姑娘極度興奮和感動,叫出了聲,驚動了牛郎和織女的幽會,使這一絕美的場景消散,又恢復了原來的平靜。

《牛郎織女》是流傳我國民間兩千多年的神話傳說,它來自天象中“銀河系”的兩個星宿,即牽牛星和織女星。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開始出現“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橋”的人格化的描寫。到了南朝,在樑殷芸的筆下有了更加擬人化的描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抒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估遂廢織物,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這裏的織女雖有些疏懶,牛郎的故事也很不多,但爲後來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故事鋪墊了基礎。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想象、追求理想的民族。除了“牛郎織女”,爲“七夕節”還編織了各種版本的“婦女乞巧”、“男子乞文”的故事。充分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傳統的性別角色的期望,對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當牛郎織女的故事日漸臻美之後,不僅在民間著載傳記、詞頌歌詠,還登臺表演。黃梅戲《天仙配》,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劇目;其歌《夫妻雙雙把家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田園”的腔調,有誰不能哼上幾句呢!

多美的意境啊!溪澗河水流淌,青山坡地幽靜靜,幾畦禾苗綠油油,遠處農舍炊煙縷縷;陽光下牛郎挑水,織女澆田種菜,兩小兒嬉戲田頭;夜晚織女挑燈織布,孩兒甜睡牀前,牛郎月下收拾農具。這是多麼美好的農家生活,它不僅是黎民百姓追求的小康之家,也是陶淵明一些文人墨客嚮往的田園生活。

歲月,在每一個日子裏都刻下了或深或淺的印痕,我們聰慧的先人,又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爲這些印痕塗上不同的色彩,這些美麗的色彩,便是我們年年都要經歷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其豐蘊內涵成爲中華民族智慧之瑰寶,在過節的同時,傳承着民族文化。

四季輪迴,年復一年,中華民族在節日交替中進步、成熟;年年歲歲,歲歲年年,讓我們在現代化的今天,繼承中國節的傳統,在歲月的每個日子裏,再塗更新、更美、更豔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