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不爭與戒盈日誌

不爭與戒盈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讀被譽爲“參悟商業最高境界”奇書的《商道》,是在意猶未盡、難以釋懷中兩度挑燈夜戰而成。雖然是韓國小說,但作者深諳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平實而不失睿智,情節傳奇而蘊含禪學。句句暗藏玄機,處處頓悟真道。與其說是在讀一本“企業聖經”,倒不如說是在聆聽一次中國佛學的盛教。

不爭與戒盈日誌

《商道》通過描寫朝鮮著名的歷史人物“天下第一商”林尚沃真實而傳奇的一生,將其在經商之途參得的人生哲理與博大精深的佛學智慧融爲一體,提煉昇華成“商道即人道”的'最高境界。林尚沃少年時曾在寺廟修行,其師父石崇大師在他重返商界時送他化解人生三大危機的三字真言。第一是死字。第二是鼎字。第三是戒盈。林尚沃入“市”後,遇到的第一大危機即是到中國銷售人蔘遭到聯合抵制,最終從“死”字中悟出真道,憤而以焚燒上等紅參之舉,置之死地而後生。面臨第二大危機時,林尚沃手握石崇大師贈送的“鼎”字百思不解。他在悟得“天下之鼎,以德爲重”,而人生之鼎,其對財富、權力和名譽的慾望如鼎之三足不可兼得後,終於戰勝心魔、放棄權欲而成爲韓國第一鉅商。

被林尚沃謂之“生我者父母,成我者一杯”的戒盈杯,是一個貫穿全書的謎,讓人久久難以參透和破解。這個杯子不僅幫助林尚沃擺脫了人生最後一個危機,而且讓他大徹大悟,激流勇退,散盡所有,將畢生全部的財富還諸社會,退出商界、退隱田園而復歸農事,成爲空前絕後的鉅富。林尚沃正是時刻牢記杯上所刻“戒盈祈願,與爾同死”的教誨,悟出如果凡事欲心膨脹,爭求裝得盆滿鉢滿,杯中之物就會消失貽盡。而只有斟入七分才能悠然享用的道理,最終精商道而成商佛。

《道德經》稱“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認爲天地萬物以及人的處世都要按道行事,無論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謙下,彼此相容而無害——“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而這裏的 “不爭”,其實是一種“善勝”的“爭”。 “不爭”就是要“適足”,與戒盈有相似之意。意在警戒世人返本還元,避而不爭。只有“不爭”名利,有心忘世,纔可“無意生榮”。古人云:一切事物凡人所爭者,不可輕取;衆人所共者,不可獨據。怨意既多,必招其害。而“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妄想心不滅也”。

對伴隨林尚沃一生的“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這一利理,按我的理解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大我,就是在財富面前人人都是如水一般公平的,而人與人之間則應該正直如秤。二是小我,就是要視財物如水一樣平淡,做人則要如秤一樣公正剛直。其實這句話最核心的精髓也在於不爭與戒盈。中國古有“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之說。但與其說僅人富而仁義附焉,還不如說因爲循人道方使仁義附之,也就是要優於人而非優於財。我想這不僅是《商道》一書中宣示的所謂商業之道,也是我們爲人、做事、處世應遵循的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