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通用10篇)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彙,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通用10篇)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1

【典故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典故釋義】

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說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爲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爲大將,率軍抵抗。久經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築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於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佈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爲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爲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爲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鱉。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衝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卻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纔是實現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爲現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2

趙括,作爲趙國的新任主帥,替換了老將廉頗,出征了長平之戰,失敗的一談糊塗。

首先,從趙括本人的性格和特長說起。他這個還是比較直爽的,也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城府,所謂初生牛犢,他有着創新精神、不懼怕困難和危險,再加上出生於武將世家,天生對於排兵佈陣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記憶能力很好,對於孫子兵法之類的書早已是爛熟於心,並能結合不同的戰爭場景加以轉變。

就算是如此,趙國軍難道會覺得趙括比廉頗老將更厲害麼?爲何一意孤行將廉頗換下來,換上了趙括上場。這其實是有着外在助力的,那就是秦王的挑撥,外加趙國軍察人不明,所以導致了中途換帥,這可是兵家中對敵的大忌啊。

換上趙括,趙括的失敗是兩方面,一個從自身找原因,還是太嫩了,沒有什麼實戰經驗,臨場對敵的應變能力很差,但是他也有着他的優勢,他果決,敢於下判決。這點在此戰役中也獲得了不少先機。

另外一個便是對方主帥白起,白起可是相當厲害的,比廉頗甚至還厲害,趙括作爲新人來說,就算是理論有多麼紮實,但是實踐的操作卻是很差的,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實踐操作經驗很厲害,但是對於白起來說還是小兒科。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3

歷史上一談到紙上談兵,就會自然而然的聯繫到趙括這個名字。誠然,這個成語的出現確實是源於趙國與秦國的大戰,更爲確切的說,是源於趙國趙括與秦國白起的戰爭。

趙括,他並非是白衣,他的父親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趙奢,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兵二代,他從小也算是天資聰穎,學習能力極強,很小都能熟讀兵書,也能從趙國發生過的戰役中總結經驗教訓。可以說,趙括並非是一個純粹的書呆子,他並非那種死讀書的人,他能將書上的知識結合實際發生的戰役來進行評判,那說明在一定程度上,他並非是毫無應變經驗的。

那麼爲何趙括的出征會導致失敗呢?敵我兩方,失敗的原因不是從自身來尋找就是從對方來尋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對方太強,這裏,我們要花點時間談談秦國的白起,趙括這場戰爭的對手。

白起的作戰才能是極其強大的,他是一個偉大的將領,並被稱爲四大戰將,可謂對他的評價之高。

趙括也許是缺乏對戰經驗,但換做任何一個新起之秀,面對強敵如白起,估計也只能慘敗而歸了。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4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熟讀各種兵書。在談論兵事時,有時候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但其父卻並不因此覺得驕傲,反倒認爲趙括缺乏戰場的實戰經驗,對待打仗過於輕率,不懂得靈活應變。他很擔憂自己的兒子一旦上了戰場,不當還罷了,如若爲將,恐怕使得趙軍失敗的也會是趙括自己。沒想到,趙父的擔憂還是發生了。

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謀,撤下老將廉頗,換上趙括爲趙軍主將。趙括上任後,更換了軍中的官吏和制度,並改變了廉頗之前的作戰策略,主動出兵攻打秦國。秦軍的主將白起聽聞消息,他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一路佯敗,將趙軍吸引到秦軍的陣地附近,實施反包圍,切斷了趙軍的後路,使得趙軍被圍困四十多天,糧草斷絕。

最終,趙括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強行突圍,雖然他英勇殺敵,但還是死在了秦軍的亂箭之下。趙括終究還是爲自己的“紙上談兵”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5

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比喻只會高談闊論而無真本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春秋時,有一年秦軍進犯趙國,趙軍在在廉頗的指揮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抵抗。見秦軍勢強,不能硬拼快攻,便採用持久之計,企圖把秦軍拖垮。下令堅守營壘,任秦軍百般挑戰,一概不理。秦軍知道廉頗老將深謀遠慮,難於對付,這樣持久下去,對秦軍非常不利,於是派出間諜,散佈謠言說:秦軍最怕的是趙括,別的將軍都是草包。趙王正因廉頗沒有速戰速勝而不滿,聽了謠言信以爲真,忙派趙括接替廉頗,哲理名言。

趙括是大將趙奢的兒子,年輕時讀了不少兵書,聰明而很有口才,父親趙奢有時也駁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爲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爲他不過是“紙上談兵”,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爲將使罷,如要用他,使趙軍大敗的一定是他!”

當時趙王派趙括去接替廉頗,正在病中的藺相如表示反對,說:“趙括只不過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好比‘膠柱鼓瑟’,如何可行!”(參看“膠柱鼓瑟”)

趙王不聽,還是要趙括去長平換回廉頗。

趙括到了前線,就把廉頗的持久抗戰計劃全部改變,軍官也被大批更換。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圍住。過了四十多天,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6

小智上初中時,化學課上講到了酸鹼中和。其實,在生活中酸鹼中和的事例也不少,最爲典型的要屬蒸饅頭了:發酵好的麪糰,酸酸的,攙上適量的鹼水(或者直接攙上鹼面),中和了酸味,蒸熟的大饅頭又白、又渲騰、又好吃。

這天,又上化學課,老師做階段總結。他突然問道:“同學們,假如身上濺上了硫酸,應該怎麼處理?”

同學們沒有幾個舉手的,而小智的同桌大寶卻高高舉起了手說:“我知道。”

“請大寶同學回答。”

“硫酸是強酸,我就再倒上一點兒強鹼,讓它們中和。”大寶站起來,信心十足地回答。

“大寶同學說的原理是酸鹼中和,但是隻能在試杯裏做。如果在身上可不能這麼幹,那就等於火上澆油,你根本傷不起!”老師嚴肅地告誡大寶和同學們。

“記住,如果濺上的是稀硫酸,就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如果濺上的是濃硫酸,要先擦去濃酸,然後再用大量的水清洗。”老師講道。

隨後,他又補充了一句:“在生活中,可以用上化學原理,但是千萬不能濫用。”

其實,豈止化學原理不能濫用,還有很多別的理論、原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應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戰國時,雖熟讀兵法、卻不會靈活使用的趙國將領趙括打敗仗的史實,被後人編成了“紙上談兵”的典故,以此警醒後人。可是,現今社會類似“紙上談兵”的例證依然多得不勝枚舉,豈非笑柄?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7

趙國將軍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爲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

他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也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戰爭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秦國和趙國開戰後,趙孝成王忌憚廉頗,決意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趙括母向趙王請辭,趙王不允。

趙括上任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爲二,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

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國,白起下令將他們全部活埋了。長平之戰後,趙國青壯盡失,國力大敗,從戰國七雄中的一線地位退下來了。

但事實上,秦國損失也相當慘重,秦將白起評論這場戰役認爲秦國僅僅是慘勝,甚至可以說秦國之所以說勝利,只是因爲主將沒有死而已。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8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用兵。

後比喻不切實際的空談。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是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由於他從小熟讀兵書,所以對用兵之道,會引經據典,說得有條有理,這樣,使別人誤會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

但是,他的父親卻始終不承認兒子精通兵法、善於用兵。

他甚至說:“我的兒子將來要是不做趙國的將軍,那倒是趙國的福氣;萬一不幸讓他當上趙國的將軍,那他一定是個敗軍之將。

因爲他從沒上過戰場,只會‘紙上談兵’,一旦真的領兵打仗,絕對會出問題!”知子莫若父。

趙奢對兒子的看法十分正確。

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將王齕攻打趙國的上黨,趙國大將廉頗奉趙王之命率兵二十萬救援上黨。

他採取固守政策,堅守長平,和秦軍相持了四個多月,秦軍沒能攻下長平。

於是,秦王採用宰相範睢的離間計,到趙國去傳佈謠言說:“秦兵所懼怕的,只有趙括一個人。廉頗是個無能之輩,再過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趙王聽信了謠言,便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

趙王召來趙括,問他說:“你能擊敗秦軍,爲國爭光嗎?”趙括大言不慚他說:“要是碰上秦國名將白起,那我還得考慮一下對付的辦法,現在是王齕領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於是,趙括在接掌廉頗兵權以後,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

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爲主將,而以王齕爲副將。

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趙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國家的有生力量,國家的元氣大傷,從此以後,趙國好長時間才恢復到戰前國力。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9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非常有名的將軍,一個就是老將廉頗,另一個就是大將趙奢。趙奢有一個兒子名叫趙括。

趙括從小熟讀兵法,談起用兵之策滔滔不絕,有時候和他父親討論兵法、陣法,就連趙奢也對答不上,因此趙括十分自大,認爲天下沒有人可以與他匹敵。

但是趙奢十分了解自己的兒子,從來沒有認爲兒子是一個大將之材,也從來沒有讚揚過兒子一句,並且常常擔心地說:“將來國家不叫趙括帶兵就罷了。如果叫他帶兵打仗,那麼趙國的萬里江山將不復存在,葬送趙國的一定是他。”

公元前262年,秦軍大舉進攻趙國,兩軍在長平對壘,戰雲密佈。當時趙奢已死,藺相如重病,趙國只好派老將廉頗坐陣。

初戰幾次,趙軍稍有失利。但是廉頗畢竟是在沙場上拼搏多年,經驗老到,他看到首戰失利,於是就改變了戰略,堅壁不出。

於是趙軍與秦軍的戰爭拖了三年,秦軍的糧草供應日漸困難,卻仍然拿不下趙國一寸土地,秦國軍士們心裏都非常焦急,並且由於長時間地背井離鄉,都歸心似箭。將領們害怕再這樣下去,軍心將散,銳氣將盡,那時侯,恐怕要攻下趙國只能是做夢了,這三年的時間和心血算是白白浪費了,於是主將就召集衆將和謀士商議。

一謀士對秦軍主將說道:“我聽說,大將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此人自幼熟讀兵法,只可惜從未歷經戰場,只懂得紙上談兵,沒什麼才能。如果,我們派人到趙國境內散播謠言,使趙國撤掉大將廉頗,換成趙括,那我們就勝券在握了。”

於是,秦軍主將便派遣間諜潛入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奢之子趙括擔任大將。”

謠言傳入宮廷,趙孝成王正爲戰事毫無進展而愁眉不展,便準備起用趙括。藺相如在病中聽說,連忙勸諫趙王切勿委趙括以重任,甚至趙括母親也上書趙王,告訴他趙括只會空談,難勝重任。但趙王固執不聽,果然撤回廉頗,任命趙括做了大將。

趙括一到前線,立刻擺出一副整軍經武的架式,改變了戰略,撤換了不少將官,一時間弄得軍心惶惶,人心渙散。秦將白起探明這些情況,深夜派出一支奇兵偷襲趙營,隨後佯裝敗走,趁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趙括不知秦兵敗退有詐,揮師追趕,只聽一聲鑼鼓,斜刺裏殺出一標秦軍,把趙軍攔腰切成兩半。就這樣,趙軍被圍困40多天,樹皮草根都吃光了,軍心大亂。

趙括眼看熬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突圍。但見旌旗蔽野,秦軍四面掩殺過來,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兵將全軍覆沒。接着,秦軍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後因魏國信陵君率軍相救,趙國纔沒有亡國。

人生哲理:單純地追求熟悉理論知識卻不加以實踐,是不能成功的,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紙上談兵的典故及故事 篇10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北)和韓國都城的聯絡.這一來,韓國在上黨的軍隊可就變成了孤軍。

孤軍的首領馮亭對將士們說:“我想與其投降秦國,不如投降了趙國.趙國得到了上黨,秦國一定去爭.這樣,趙國就不得不和韓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

大夥兒全都贊成這個辦法.當時就打發使者帶着上黨的地圖去獻給趙國.這時候趙惠文王已經死了,他兒子即位,就是趙孝成王.藺相如已經告退.平原君趙勝做相國.他帶領五萬人馬去接收上黨後回朝,仍然派馮亭爲上黨太守.平原君臨走時,馮亭對他說:“上黨歸了趙國,秦國一定來攻打.公子回去之後,請趙王快派大軍來,才能夠打退秦軍.”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經過向趙孝成王報告了.趙孝成王非常高興,天天喝酒慶祝,把抵抗秦國的事擱下了.秦國的大將王隨後就把上黨圍住.馮亭守了兩個月,一直不見趙國的救兵.將士們和老百姓急得沒有辦法,只好開了城門,拼着死命往趙國逃跑.馮亭的殘兵敗將帶着上黨的難民,一直到了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這才碰見趙國的大將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救上黨,可是上黨已經丟了.

廉頗和馮亭會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國的兵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趙國的前哨部隊打敗.廉頗連忙退回陣地,守住陣腳,叫士兵們增高堡壘,加深壕溝,準備跟遠來的秦軍對峙下去,作長期抵抗.王屢次三番地向趙軍挑戰,趙軍說什麼也不出來.

兩下里耗了足有四個多月.王想不出進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稟報秦昭襄王,說:“廉頗真是個很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們老遠地到了這兒,真要是這麼長時期對峙下去,糧草接濟不上了.可怎麼好呢?”

範睢對秦昭襄王說:“要打敗趙國,讓我先想辦法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廉頗太老了,不敢跟秦國交鋒,要是叫年富力強的趙括去,秦國這點兒兵馬早就給他打散了.”

趙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頗開仗.廉頗還是堅守陣地.趙孝成王立刻把趙括叫來,問他能不能把秦軍打退.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如今來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對手.”趙孝成王一聽,特別高興,當時就拜趙括爲大將,去替換廉頗.

趙括還沒動身,他母親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孝成王別派她兒子去.趙孝成王就把她召了來,要她說一說理由.趙括的母親見了趙孝成王,說:“他父親趙奢臨死的時候再三囑咐,說:‘打仗是多麼危險的事兒,戰戰兢兢,處處都得顧慮到,還怕有疏忽的地方.趙括倒把軍事當作鬧着玩兒似的,一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要是大王用他爲大將的話,我們一家大小遭了災禍倒還在其次,怕的是連國家都要斷送在他手裏.’我請求大王千萬別用他.”趙孝成王說:“我已經決定了.”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叫趙括再帶領二十萬兵馬,到了長平關,代替廉頗,驗過兵符(兩塊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辦了移交,廉頗回邯鄲去了.趙括統領着四十多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說:“秦國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馮亭勸止他,把廉頗成心消耗秦國兵馬的用意說了一遍.趙括說:“老頭兒懂得什麼?”

那邊範睢一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信兒,就打發武安君白起去指揮王.白起佈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把趙括的軍隊引了出來,切斷了他們的後路.趙括的大軍就成了孤軍.他們守了四十六天,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給亂箭射死,馮亭自殺,趙軍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趙括的腦袋,命趙軍投降.趙軍已經餓得沒有力氣了,他們一聽說主將給殺了,全都扔了傢伙,投降了.

白起一檢查投降的趙軍,一共有四十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