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雞的傳世典故範文

關於雞的傳世典故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彙。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雞的傳世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雞的傳世典故範文

雞的傳世典故 篇1

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鑑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國時,曹植有一子名曹衝,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來一珍禽名“山雞”。

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衝思得一法,命人取來大鏡,置於山雞之前。

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彷彿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於精疲力竭而死。

“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後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

雞的傳世典故 篇2

這一成語與鬥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

據傳,周宣王愛好鬥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鬥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鬥雞。

10天后,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

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說:“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

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說道:“怎麼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麼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纔算訓練到家了,別的鬥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鬥也不敢鬥。”

宣王於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爲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後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爲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雞的傳世典故 篇3

傳說源自清代說唱羣體,成形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古代陰陽學認爲盤古開天闢地陽清爲天,陰濁爲地。陰陽二氣混雜從而化育了萬物。萬物中陰陽比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和蟲。至陽者化爲神,陽氣高於人者化爲山神或靈獸。至陰者化爲虛空,陰氣稍重者化身爲草木。陰陽不平衡五行偏奇就出現鬼、妖。古代民俗中女以昱珀平五行辟邪,男以鵐趾均勻八字辟邪。在房屋樓閣上就以正脊兩端的獸叫“龍吻”,垂脊上的五條獸分別是:狻猊、鬥牛、獬豸、鳳、狎魚(也做押魚)。這些小獸排列有着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漢族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漢族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裏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一種傳說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關係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纔能有限,因此對他說:“你的官已升到頂了,如果再往上爬就會摔下來。”古代的漢族建築師們根據這個傳說,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種傳說他是齊泯王,在位期間不務正業,昏庸無道,所以遭到羣衆的憎恨,珍禽異獸窮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再往前邁一步,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至於爲什麼用仙人騎着鳳凰,傳說齊國的國君在一次作戰中失敗,被敵人追到一條大河邊,眼看就要走投無路了。突然,一隻大鳥飛到眼前,國君急忙騎上大鳥,化險爲夷。因此人們把他放在建築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

雞的傳世典故 篇4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羣。’”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

晉朝皇室有個侍衛官中嵇紹,他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爲侍中。當時皇族爭權奪利。互相攻殺,史稱爲“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有一次都城發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宮門的侍衛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儀青,連忙阻止侍衛,並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不久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於湯陽,不幸戰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着惠帝,不離左右。敵方的飛箭,象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事後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衆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羣之中。”後來就用“鶴立雞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行很突出。

雞的傳世典故 篇5

範巨卿(漢明帝時楚州山陽人)在趕考途中與張元伯(汝州南城人)兩人情意相投,結爲兄弟。兩人分手之時,正是重陽佳節。範巨卿因老母早逝,遂與張元伯相約來年重陽,拜見張元伯母親。張元伯說,設雞黍款待,恭候範巨卿。二人灑淚而別。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重陽。這一日,張元伯一切準備就緒,便站立莊門守望。候至三更時分,隱隱見黑影中有一個人自遠處而來。到得跟前,張元伯認得是範巨卿。張元伯大喜過望,引卿至草堂,取雞黍並酒,邀其入座。然,範巨卿,不坐不食。張元伯不解。範巨卿這才說,雞黍之約,從未忘記,但被俗世所累,直到今日,才知是重陽。無奈千里迢迢,非數日不能到達。聞聽人死之後,可以魂行千里。所以,以死來赴雞黍之約。並請張元伯去山陽,見自己屍體一面。說完,淚如泉涌,急急而出,轉眼不見。

次日,張元伯含淚辭別家人,奔向山陽。數日,到得山陽,打聽到範巨卿家,人言範巨卿已死二七,今日下葬。張元伯問明去處,追至而去。到得跟前,放聲大哭。張元伯大哭曰:兄爲弟亡,我豈能獨生?我自備棺槨之費,願嫂垂憐,將張元伯葬於卿側。說罷,自刎而死。

範巨卿、張元伯這種生死相約的誠信精神感人至深,爲了紀念二位賢士,範巨卿家鄉山陽範莊更名雞黍村,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