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精選10篇)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應用。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指鹿爲馬成語典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精選10篇)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1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爲害怕羣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着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羣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着羣臣,指着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爲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2

秦皇掃六合,始建阿房宮,次修始皇陵。彼間,始皇雖深信長生之術,但疑慮在心未減分毫。故在人間,爲久長治世而興土木大建宮殿,又因不知結果而築地下寢陵,以備不測。比及此二手準備就緒,始皇以爲天下久固可也,遂神疲意倦,悻悻然不知其何許人也。於是,開會羣臣,共商南遊大計。然對外曰:望風江南,以慰生靈;對內言辭不一而曰:久聞江南河山勝美,目今天下太平,寡人慾觀吾河山處處風采,故欲召爾等來議此等事項之前後部署,有見解者可教授羣臣及寡人,以解此間朝內困卻之事,又可防塞北胡虜擾困之慮。那日,始皇帝餘音尚存咸陽殿,有一相李斯進諫曰:吾朝始建未長,然當朝餘威以至四海,乃至天下問吾皇鼎鼎之名無不聲顫膽裂,未敢有輕動者,卻不料北方胡族久困餓疾久矣,全不顧天朝龍威,而常常派小卒遊範我國邊界,以始彼間百姓生活不安,性命時有不全,近聞公子扶蘇,賢能而有韜略,勇猛卻知春秋孝禮,因此以臣李斯之見,誠不若使大公子前往邊塞以御胡虜,一者可穩邊疆不受外族滋擾,二者可助蒙大將軍修築長城,以故我大秦長存永久。此刻,始皇帝正欲興玉口而獎掖丞相李斯之安國定邦輔弼秦盛之策,不料一壁廂有是男是女之聲乍出:有丞相佳策獻上,吾皇萬歲矣,大秦永世矣,萬民福祉矣。話音一處,李斯竊觀此人,乃陰人趙高是也。雖然,此雷霆之語使陛下之臣驚嚇一番,然秦皇遠宦官之心已大滅不如前,又因此言順耳未有悖逆之心,就好言撫退趙高曰:爾等之心吾以盡知,退去便罷。但出遊一事還煩丞相全權統領負責。

衆人知曉李斯雖建功頗豐,然私心頗重。心雖知趙高乃小人無才無德之輩,然問及其逢迎之詞,便忘記先前之忌諱,而重用趙高之謀。

那日後,扶蘇日夜兼程前往北塞,而始皇帝也在千里官軍及擁士簇擁之下,纛旗映天蔽日而款款向前而行。途中,趙高屢得李斯推薦而得一同奉行之良機。而胡亥也因之得以一同前往觀賞遊玩。

話說始皇帝雖千古一貴,然民間禮儀尙知一二,而父子之情又難以因貴而免。於是,胡亥年幼可與始皇帝同乘而出。因高欲服侍小公子,因此又可得以常見始皇之面。於是曰,吾皇之德可比周之文武二王,功可越五帝。如今長驅直入江南,不免有樹大招風之危,由是吾竊以爲吾皇爲遊覽安全故,可暗使便衣護衛遍佈所駛之地,以防不測。始皇帝聽言如此,慌忙之中召見李斯,以獎進賢之功,再表趙高衷心之德。如此,斯高二人從此沆瀣一氣,以爲尊位可保,佳績永存。

於是,自安保行使以來,又過數月。始皇車隊姍姍而至蘇北沛縣以東。那時,始皇帝正在驛館午休,不料一便服安保隔簾來報:鄙人在路上於衆人之間聽聞一句不俗之語,偶感不同,欲向吾皇稟報。始皇帝略感不快,然聽聞異言,又激動不已。幾番溝通,得知一打扮亭長般

的小吏言語頗爲豪狀:大丈夫生當如此!那安保曰:乍一聽,欲以贊吾皇,久後一想方覺不同,請吾皇批示!始皇帝曰:此非異事,乃吾天威所攝耳!不欲大驚小怪。倘能尋得此人,吾不罰當賞。然小事不可費吾巡遊之計,且簡而向前方可。於是,此時作罷。但殊不知,數十年之後,此人取秦而得天下。真乃爲小事不小,不可小視之也。

後又經過月餘,始皇帝途徑會計郡。不料又有安保前來彙報異事。只聽安保曰:餘於會計郡觀吾皇隊伍之間,聽聞一雙瞳子,身體強健勇猛,聲如洪鐘,鄙棄吾皇之人曰:彼可取而代之!吾聽不妙不清,但言語爲一人捂斷,以爲莫不是有造反忤逆之心。故前來相報。小吏以爲此不可小覷。必以重罰。始皇帝先是一驚,然想及自己以貴爲九五之尊,手握雄兵百萬,一戶牖之人何足掛齒!於是安撫辭退安保,竟不顧及此事。但奇事在後:安保回執壓人之地,不料此人突圍而逃,竟不知去向!後來始皇帝聽聞此事,大驚失色,卻因老態龍鍾好於山水,竟無半點精力用於此事上。卻不知,此人亦非常人。乃日後鉅鹿之戰的英雄項羽!

閒言莫敘,國難可避?天下之事,過後方可定論,而觀當時,此二者乃是社會青年,又豈能隨意殘殺?然倘能不顧春秋而暗除之,又不知會迎來何等禍事。話說,始皇帝在會計縱情山水及江南美色,竟掏空身體,而因病欲歸故里。而在返回途中,正值春末夏初。始皇帝臥病在乘,偶聞花香撲鼻,不禁暗自垂淚。連帶小公子也哭啼不知,竟驚嚇丞相李斯一等人在簾外後旨問詢。其實,秦始皇早已知曉自己時日不多。於是,安排趙高把小公子帶出車內,然後,託孤高斯二人。誰承想趙高此時卻威嚇並用,安撫相濟,欲偷樑換柱,強改秦始皇遺照。而李斯則因私心重一己利而忘天下之安危,竟然大筆一揮,改立胡亥爲秦二世。

雖事一定,然有鬼之人,心懼事變。遂假造聖旨以傳塞北扶蘇,以欲假父滅子之言以成其真。後又傳言以戕蒙氏兄弟。於是在秦始皇屍體隱而歸朝之前,大公子及蒙氏大將以爲高斯所滅。如此,李斯心定氣舒。然不知禍即來矣。那時,胡亥尚小,事事重用趙高,聽取意見。遂斯高茅盾深化。然胡亥至小與趙高交厚,竟不聽李斯勸解,遂將李斯之言全全相告趙高。高心懼不已,遂進讒言以圖加害於斯。而胡亥幼小無才竟聽信高語。終於一遭趙高宣召將李斯全家操辦,並滅九族。後人每每提及此事,竟嘆曰:當年天下一相,如今下場遜鼠。大事面前大局重,小事來臨不可輕。一旦蟻穴成空,大堤壩也難從重。

就如是,赫赫有名的.李氏家族倒下了。當此之日,朝野震驚,羣臣一片譁然。趙高心安也懼,爲防不測,以固己位,遂開搖滾派千年前之風影:指鹿爲馬。然吾以爲榮哉!以爲恥哉!請看下回解說!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3

公元前353年,魏國國君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帶兵去攻打趙國,團團地圍住了趙都邯鄲。情況非常危急,趙國的國君趙成侯派使者到齊國去求援兵。齊國的國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爲大將,拜孫臏爲軍師,發兵去救趙國。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謀不足,又是個急性子,奉命之後,便想立刻趕到邯鄲去與魏兵廝殺,可孫臏不同意。

孫臏,是我國曆史上很有名的軍事學家孫子的後代子孫,也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有名的軍事學家,田忌很佩服他。有這樣一回事:田忌常喜歡與齊國宗室的公子們跑馬比賽,押重金,賭輸贏。可他贏的次數並不多。田忌去向孫臏請教,問怎樣才能多贏。孫臏沒回答,卻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們比賽時用的馬。孫臏發現,馬的腳力相差不大,但可分爲上、中、下三種等級。於是孫臏便胸有成竹地對田忌說:"下次有跑馬比賽時,您只管放大膽量下重金與他們賭輸贏,我自有辦法叫您獲勝。"不久,又逢跑馬比賽,田忌就去報名參賽,並押下千金。等到臨場比賽時,孫臏向田忌面授機宜說:"第一場,您用您的下等馬去同他們的上等馬周旋;到第二場,您用您的上等馬去對付他們的中等馬;到末場時,您則用您的中等馬去對付他們的下等馬。"待三場賽完下來,田忌只輸一場而贏了兩場,結果以總分之多取勝,贏得了齊王的千金獎償。 這時候,田忌想着賽馬的故事又問孫臏爲什麼不同意趕赴邯鄲去與魏軍廝殺,孫臏說:"凡是要解開雜亂打結的繩索,一定要冷靜地找出它的結頭,然後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勁去扯,或用拳頭猛捶;還有,要排解開兩個人相互的鬥毆,萬不可捲入去打,而要避開雙方拳來腳往的地方,尋找機會用拳猛擊其中一方空虛無備的腹位。待捱揍者雙手捧着肚子跪下,原來對打的形勢,便會有所改觀,而鬥毆的局面,也會頓然停止。現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的精兵銳卒,一定傾巢開赴邯鄲,只剩一些老弱殘兵留守國內。咱們爲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帶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佔據他們的交通要道,襲擊他們守備空虛的地方呢?那樣,他們在外的`大軍,必然會放下趙國趕回相救。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一舉解決了趙國的危急,同時還叫魏國嚐嚐我們的厲害嗎?" 田忌認爲孫臏的話很有道理,便帶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

齊國的大軍剛到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北),孫臏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來,孫臏說,當魏軍從邯鄲往回的時候,一定要經過桂陵。因此,應該在此設伏,佈下陣勢,到時好一舉把魏軍殲滅。田忌又依孫臏的計謀而行,很快地軍隊埋伏了下來。 齊兵要攻打大梁的軍情,很快,寵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從趙國退兵救大梁。 魏軍久圍邯鄲,已經非常疲憊。龐涓救大梁心切,又來了急行軍,這使魏軍更爲疲憊不堪。 魏軍進入了齊兵埋伏的桂陵地帶。只聽一聲號令,齊軍從路的兩側一齊奮勇殺出。突遭襲擊,疲憊不堪的魏軍哪裏還能抵擋得住?他們戰死的戰死,受傷的受傷,不多時,魏軍大敗,死傷2萬多人,齊軍大勝而歸。 孫臏、田忌這一仗打得好漂亮!既爲邯鄲解了圍,又教訓了魏國。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4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說那是一頭鹿,不是千里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5

典故介紹

指鹿爲馬,漢語成語,該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權篡位,爲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藉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爲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使用該成語形容一個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歷史故事來源

秦朝有一個大奸臣,名叫趙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僅自己被處以宮刑,而且也連累其母罰沒爲官家奴婢,後來其母與人野合而生下趙高。趙高就是在秦滅亡趙國後,作爲閹宦被擄入秦的。由於他身體強壯,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爲中車府令。

秦始皇死後,擔任中車府令的宦官趙高,和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串通起來,並且威脅丞相李斯,僞造遺詔,由胡亥繼位,稱爲秦二世。趙高作爲擁戴秦二世上臺的頭號功臣,理所當然受到了胡亥的寵信,被任命爲中書令,身居列卿之位,成爲朝中的實權人物。爲了堵住衆大臣與諸皇室公子對矯造詔書的懷疑與不滿,趙高與胡亥對衆人展開了殘酷無情的誅殺。

後來,趙高又設計殺死了李斯。李斯死後,趙高官拜中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裁決。雖然趙高當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權都把持在手裏,可是他並不滿足,還想篡權當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時候,趙高牽來一隻鹿,獻給了秦二世。他當着大臣們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說:“這真是一匹好馬呀!我特意把它獻給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這的確是一匹好馬,陛下不信嗎。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這是馬不是鹿,不信可問問大臣們,它究竟是馬還是鹿?”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大臣們都知道趙高爲人陰險狠毒,許多人畏懼他的權勢,明明知道趙高說的“馬”是一隻鹿,但是爲了拍趙高的馬屁,就順着趙高說:“是呀,這的確是匹寶馬啊!”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說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暗中對不承認是馬的大臣加以迫害,將他們投入監獄。此後,大臣們對他更畏懼了。

後來,就連秦二世對長期專權的趙高也產生了不滿。壞事做盡的趙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過失,決定先下手爲強,利用自己掌握的宮內外大權派親信強迫秦二世自殺,然後操縱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嬰爲秦王。秦王嬰認識到趙高的險惡用意,經過周密的策劃,在趙高督促其到宗廟受璽的時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揮劍殺死了趙高,結束了趙高罪惡滔天的一生。成語“指鹿爲馬”就是從這個歷史故事來的。人們常常用它來比喻那些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爲。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6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朝末年,秦二世統治腐敗,丞相趙高陰謀乘機篡奪王位。但趙高害怕羣臣不服,所以遲遲不敢動手。他想了一個辦法,想測驗一下羣臣對他的態度。

一天,在文臣武將上朝時,他把一隻鹿獻給秦二世,並說:“我獻給您一匹馬,請您接納。”秦二世一看,大笑起來,說道:“你搞錯了吧,這不是馬,這是一隻鹿。”隨即秦二世問左右大臣,趙高獻的是鹿還是馬。當時,許多大臣都懼怕趙高,明知道是鹿也不敢承認。有些人爲了討好趙高,說獻上的是一匹馬。只有少數忠於秦二世的人,不怕利害,堅持說獻的是一隻鹿。

經過這件事,趙高知道,說鹿是馬的人是服從自己的.人;說鹿就是鹿的人是不會聽從他的命令的。於是便暗中派人把說實話的人殺了。

“指鹿爲馬”比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7

指鹿爲馬:常用來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爲保住自己權勢,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則做了宰相高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趙高仍不滿足,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從他,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誰。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大言不慚地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結果,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說真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從此,留下指鹿爲馬成語。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8

鹿就是鹿,馬就是馬,爲什麼要指着鹿說是馬呢?孩子們,一起來看看“指鹿爲馬”的故事吧!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摸清有多少人反對他。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然後,他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給您的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分明是一隻鹿嘛!於是,他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分明是一隻鹿,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問道:“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說道:“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趙高搞什麼名堂?”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盯着每個人看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有正義感卻膽小的人都低下了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一些正直的人,堅定地認爲是馬而不是鹿;還有一些平時就追隨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贊成趙高的說法,並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大臣都治了罪。

“指鹿爲馬”的故事流傳至今,大家都用“指鹿爲馬”來形容一個人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9

一日早朝,趙高命人牽來一隻鹿,心懷不軌地對秦二世說:陛下,臣想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定睛一看,心裏直嘀咕:這哪裏是馬,分明是鹿,真當我傻啊!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似乎搞錯了吧,此乃鹿也!

霎時間,趙高面色陰沉,居高臨下地說:陛下如若不信,可以問問諸位大臣。

你先說說吧,此物是鹿是馬?秦二世見趙高滿臉不悅,迅速指着一旁的姚賈道。

姚賈深知秦王對自己不薄,但懼怕趙高權傾四野,得罪於他只有死路一條,遂小心翼翼地說,陛下,此物看上去,頭似鹿,身似馬,着實不好判斷。

無賴之下,秦二世又指了指右丞相馮去疾,你給寡人說說,到底所謂何物?!

馮去疾打了個寒顫,結結巴巴地說,看那走路的姿勢像是馬,但趴在地上時又像鹿,這,這......

別這這這的,李愛卿,寡人還是聽聽你的高見吧。秦二世打斷馮去疾的.話,眼光落到了李斯身上。

李斯沉默了片刻,走上前來,慢條斯理地說:陛下,此物應屬於西域物種,由馬與鹿雜交產生的新物種。不過,按照進化論和遺傳學的角度來分析,此物謂馬非馬,謂鹿非鹿,好似仙之神物,充滿靈性。

聽罷,衆大臣面面相覷,滿臉愕然.....

指鹿爲馬成語典故 篇10

後世人曾對趙高做出過如此的評價:“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指秦朝滅亡)”而《戰國策》的編者劉向也表達出了類似的觀點:“秦信同姓(即宗室,這裏指趙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國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於行法,不在於信同姓。”看來,這大秦的衰敗除了始皇帝本身的原因外,趙高也要對秦國的衰亡承擔一定的責任。

趙高是秦國曆史上比較具有爭議的一個人物,他是秦始皇的好助手,也是始皇帝身邊的紅人;同時,他又是一個奸臣,危害綱紀,迫害良臣,最後將整個大秦帝國覆滅。這樣的一個人面目是可憎的,卻又天資聰穎,在文學和書法上頗有造詣,趙高這個人實在是令人感到驚奇。

趙高,出生年月不詳,嬴姓,趙氏。趙高是秦國的權臣,在秦始皇時期,他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而在秦二世時,他設計陷害李斯,成功取代了李斯,此時他的身份又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趙高是趙國人,從小天資聰慧喜歡讀書,而且傳聞趙高長得儀表人才。史料記載他體魄高大強壯,武藝非同尋常。趙高本爲宗室遠親,入宮之後成爲宦官。

據史料記載,趙高才華出衆,而且書法一流,屬於趙國宗室遠親,多少也算是半個貴族,趙滅之後,他的衆多兄弟都被處於宮刑(也有說其兄弟是戰死的),母親受到了屈辱,趙高也被俘獲,始皇聽說趙高力氣大,還通曉獄法,一看到本人還長得比較端正,便將他提拔出來,就提拔他做了中車府令,趙高便開啓了他在秦國的生活。

趙高此人聰慧,善於察言觀色,又會阿諛奉承,把始皇帝伺候得很滿意。而且,趙高不僅會典獄之法,還擅長書法、文學,秦始皇也就對他更加看重,甚至秦二世胡亥,也從小就跟隨着趙高學習典獄之法,後來的丞相李斯,也是經由趙高向秦始皇推薦的。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也爲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而且,趙高高大威武,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秦始皇纔會在趙高犯下死罪之後心生憐憫,赦免了他。

此後,趙高是秦始皇的心腹,秦始皇走到哪裏都帶着趙高。震驚歷史的“沙丘政變”便是趙高的傑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進行五次東巡,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隨行。小兒子胡亥因對出巡感到好奇和羨慕,請求同去,得到秦始皇的許可。不久,始皇帝染病去世。李斯因擔心各位公子爭奪皇位,導致天下發生變亂,就令祕不發喪。趙高說服李斯改寫詔書,本應該是公子扶蘇立爲太子,結果改爲胡亥擔當。

後來,蒙恬和公子扶蘇都被趙高害死。此後,胡亥當政不理朝政,趙高一人把持朝政,於是便出現了“指鹿爲馬”的想象。指鹿爲馬典故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據說,趙高想要謀朝篡位,於是便心生一計試探下大臣,爲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藉故問各位大臣。聽任於趙高的大臣都說是馬,而堅決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迫害致死,從此朝廷再不敢不聽任於趙高,這便是指鹿爲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