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爲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內容簡介:

全書分爲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書名取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繫辭》“開物成務”,作者說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五金》)。全書按“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爲《乃粒》(穀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穀物加工)、《作鹹》(製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煅》、《燔石》(煤石燒製)、《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麴櫱》(酒麴)和《珠玉》。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製鹽、製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採和燒製,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採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麴的生產,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

《天工開物》中分散體現了中國古代物理知識,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滷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在《五金》篇中,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

《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爲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

  思想啓蒙

《天工開物》的出現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爲燦爛的科學活躍期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對古代科學傳統的`有效繼承,也與當時興起的各種具有啓蒙意義的反權威意識,實學意識和民生意識息息相關。

宋明以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以微弱的發展稀疏的存在着。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起決定作用,新的社會現實重新激發了人們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格物窮理”的興趣。

由空談走向實踐,是當時有識之士的反思,這種思潮在思維方式上開始散發出近代的氣息。

  後世評論

日本科學史家三枝博音認爲:《天工開物》不只是中國,而且是整個東亞的一部代表性技術書,其包羅技術門類之廣是歐洲技術書無法比擬的,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

日譯本稱《天工開物》爲“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日本學者評議道:“作爲展望在悠久歷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中國技術全貌的書籍,沒有比它更合適的了。”

《天工開物》被歐洲學者稱爲“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將此書稱爲“技術百科全書”,將“天工開物”理解爲“對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藝的闡明”。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爲“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國的狄德羅”,稱《天工開物》是“十七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日本學者藪內清也認爲宋應星的書足可與十八世紀法國啓蒙學者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