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初中閱讀理解的實用解題方法

初中閱讀理解的實用解題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初中閱讀理解技巧之論點

初中閱讀理解的實用解題方法

【—初中閱讀理解技巧之論點】,論點,又叫論斷,是作者所持的觀點,在邏輯學上,論點就是真實性需要加以證實的判斷。它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提出的見解、主張和表示的態度。

1、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率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可以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後,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總結:它是整個論證過程的中心,擔負着回答“論證什麼”的任務,明確地表示着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它是一個意思明確的表判斷的陳述句。在較長的文章中,論點?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分。

閱讀理解提升訓練

我家養了一隻小花貓,我們叫它小花,它活潑又漂亮。你瞧,它那圓圓的臉上,一雙大眼睛閃着綠光,小巧的嘴邊還神氣地豎着幾根鬍子。它全身長着灰褐色的毛,還均勻地夾着白色斑紋。它翹着棉條似的尾巴,真惹人喜愛!

鄰居家也養了一隻貓,我可不大喜歡它。喏,一張尖尖的臉,大嘴巴旁邊還有一撮最歪毛。除了和小花一樣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沒有一處讓人看得上眼。它的性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牆角洞口東張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了一口。從此,我恨透了它,見到它就打,可這傢伙特別機靈,老遠見了我就一縮尾巴逃得無影無蹤,真氣人。

我越討厭鄰居家的貓,就越喜歡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東西餵它。我爸爸叫我別慣壞了它,要不然,它長大了連老鼠都不會捉。我嘴上不吭聲,心裏卻說,哪能呢,小花從小就這樣伶俐,長大了準是捕鼠能手。

可是誰能想到,事情竟讓爸爸說中了,那天,鄰居叔叔放出鐵籠中的小老鼠讓小花捉。a小花竟像在惡狼面前的綿羊一樣,先是用腳頂住地面,身子死命後退,後來乾脆狼狽逃跑,在場的人鬨堂大笑。b這時鄰居家的貓不知從哪裏竄來,像離弦的箭撲向老鼠,接着是老鼠的慘叫……

從此,我再不追打鄰居家的貓了,也不再嬌慣小花了,每當小花纏我的時候,我就說:“去,學抓老鼠去!”

1、作者採用 手法寫兩隻貓,通過比 ,比 ,比 ,寫出它們的特點。

2、上述文字在狀物中傾注了作者的感情,對自家的小花是 和 ,對鄰居家的貓則是 和 ,後來通過捕鼠一事,作者改變了態度。

3、文中加點的“機靈”和“伶俐”能否互換,爲什麼?

4、劃線的ab兩句都是 修辭句,它們分別形容什麼?

a:

b:

答案

1.對比;外形;性格;本領 2、溺愛;驕慣;討厭;憎恨

3、不能。“機靈”指聰明靈活,反應快。而“伶俐”只是指中看,好玩而已。

4、比喻。 形容作者小貓的膽怯無能; 形容鄰居小貓的速度快。

怎樣做好初中語文閱讀理解

閱讀題做得如何、得分高低,不僅影響到語文成績而且還影響到整個中考成績。閱讀理解歷來被同學們視爲難點,如何在短期內將閱讀理解複習好,同學們應該在瞭解試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講究複習策略,掌握答題方法。

讀懂文章

讀懂文章的重要標誌是:文章寫了些什麼,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作者運用了哪此寫法表面文章中心,這些寫法對錶現中心有何作用。

常見的問題:

以偏概念:如概括段意,這段有兩層意思,可設題時卻只以第一層爲段意。

過於籠統:如概括段意設題這段介紹了石拱橋的特點,而設有講明特點是什麼,(正確應是介紹石拱橋的特點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理解不到位:如馬玉祥火中求小表現馬玉祥英勇不怕犧牲。(而這件事最主要是表現馬玉祥的國際主義精神)

缺乏上下文聯繫,如設題《背影》“我的淚又流下來了”,“又”字表現了再一次的意思。正確的分析應是聯繫前文,我看見父母艱難過鐵道時,我的淚流出來了,這裏是與父親分別,望着父親的背影時,我的淚又流出來,表明我對父親的深愛。

課本爲範例,學習掌握閱讀方法

我們的課文都已經過專家精選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內容上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在文章結構上,是嚴謹,規範的,在語言表達上是簡明,連貫得體的典範,因此利用教材做例子,學習掌握閱讀方法是最好的途徑,基本篇目中的重點段應逐句逐層地認真研讀,只有在課內段的閱讀分析中學到方法,纔可能在考試時閱讀課外選文。

閱讀能力的基本功訓練,體現在“段”上,“段”是篇的具體而結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種能力,在“段”中都有體現。而“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種不同的體“段”進行訓練最終可以掌握閱讀的各種方法。

(1)整體看一遍此段講述的內容是什麼

(2)逐句研究,每句話的大意

(3)研究這段中的句子之間的聯繫,將句意相近的幾句歸爲一層,概括層意。

(4)根據段中的幾層之間的關係,總結段意

(5)再看這段爲表達這個段意,用了哪此寫法

總結:做題時不要以偏概全,過於籠統,理解到位是掌握閱讀方法的要點。

初中語文論文之收穫在過程和方法

【—論文之收穫在過程和方法中】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收穫在過程和方法中

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學校的教研主題同樣在強調認知過程而非結果。基於這樣的理念,我開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形成過程的參與、經歷、體驗和探索。因而也就有了《鄧稼先》這一節打破常規的課堂教學,更有了學生課堂上的大膽質疑。

《鄧稼先》是一篇典範的人物傳記,這篇課文所承載的教學使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通過此文的認識,瞭解鄧稼先,感受其人格魅力;二是瞭解課文中學習傳記文寫法特點。這堂課一開始,我就把學生分成了若干學習小組,然後以競賽的形式組織學習。首先以“我所瞭解的鄧稼行”爲話題,讓學生交流課前所蒐集的有關“鄧稼先”生平資料。教室裏一下子熱鬧起來,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的通過各種渠道得來的材料在組內交流、篩選、豐富和集中,最後,再派代表在全班發言。一輪交流下來,雖然課文未學,可鄧稼先的形象已基本半滿。我對同學們在第一輪活動中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順勢提出問題:“那麼課文是從哪些角度來介紹鄧稼先的呢?”以此引導大家進入第二的學習:研讀課文。這一輪我把主題定爲“比比誰聰明”並建議學生在讀課文時可以在文章的寫作方法、人物特點、詞語運用等各個方面發揮自己的感悟能力,領悟文章的'妙處,或質疑,然後小組討論交流。特別強調能感悟多少說多少,發現什麼就交流什麼,看誰發現的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同學們都熱情高漲,教室裏顯現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學生的精力都高度凝聚到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這一教學重點上來。

思考時,同學們神情專注,或在字裏行間圈圈畫畫,或在文中作旁註;交流時,各組同學都爭先發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暢談的聲音一組高過一組,脣槍舌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學生的思維被喚醒,被激活了。課堂教學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生再也不是被動接受教師奉送的真理了,而是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真理,去發現真理。

小組討論後,同學們在班級範圍內的自由發言,自由提問更是精彩。

生:“本文寫的是人物傳記,爲什麼開篇要概述一百年的屈辱歷史。”

生:“用廣闊的社會大背景烘托人物高尚的風範,將鄧稼先的貢獻與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更突出他的意義與價值。”

……

他們的回答,同學們給以熱烈的掌聲。有了小組討論做基礎,同學們的感受見解更具代表性,提出的問題也更深刻、典型。但這些問題基本上是稍加引導就都被學生解決了。就在這一輪學習進入尾聲時,一名叫劉慧的同學忽然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前面的同學說寫奧本海默是爲了突出鄧稼先的人格魅力,您也是這麼認爲的嗎?可我不贊成他們的觀點。”她的話音一落,滿場譁然。有的說:“已經定論的問題,還要推翻,純粹是個人英雄主義。”有的說:“老師都已贊同的觀點,她還有疑問,給道她比老師強?”聽到這些議論,這位同學臉有些發紅,顯得很委屈。出現這咱情況是我始料不及的,雖然以往也有過熱烈的辯論,激烈的爭論,但那都僅限於學生之間,對教師的觀點表示質疑這還是首例。我感到教師的尊嚴受到衝擊,但“構建民主的師生關係”的教育理念馬上喚醒了我,我等學生們的辨論稍一緩和,我走到了劉慧的身邊,輕聲的對她說:“你有勇氣反駁老師的觀點,老師真爲你感到驕傲,能把你的觀點具體的和同學們說一說嗎?”我話給了她很大的鼓勵,她站起來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爲在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對比中,並不能突出鄧稼先的人格魅力,相反,二者相比,我更欣賞奧本海默,他敢於指正別人的錯誤,雖令人難堪,但卻把真理帶給了別人。”這個道理似是而非,但卻馬上就有了擁護者。一位名叫許研的同學也附和道:“對呀,如果僅僅爲了照顧別人的尊嚴,而讓不完美的報告繼續下去,那不是讓更多的人走彎路嗎?”這兩位同學都是班級學生上的“權威”,她倆的合力使課堂形勢驟然逆轉,一部分學生開始“倒戈”,其餘的也無力反駁,只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穩定了一下情緒,首先對這兩位同學的質疑精神給予了肯定,並號召大家爲她倆熱烈鼓掌,掌聲過後,我的思路基本清晰。我在黑板上分別寫下鄧稼先和奧本海默的名字,然後讓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進一步引導:“二者的性格特點爲什麼有如此大的反差?”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二得的同,並明確了原因:與他們各自生長的社會背景不可分。我因勢利導:“同學們,那麼你們現在結合此部分結尾,作者對二人評價,再說一說作者寫奧本海默的目的是什麼呢?”我的話音剛落,最先提問的劉慧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明白了,作者將奧本海默與鄧稼先做對比,並不是想告訴讀者誰好誰好不好,而只是說明只有中國這樣的社會背景才能孕育鄧稼先這樣品格的人,反之只有鄧稼先這樣的人才能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從而說明了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的必然性。”

大家對她的回答都熱烈的響應,我也爲她報以掌聲。

初一語文知識重點:敘述人稱(三種人稱)

1、第一人稱(“第一人稱”能給人親切自然、真實的感受。用“第一人稱”寫“我”,最適宜於寫人物的活動,所見、所聞、所爲、所感,都可以通過活動描寫表現出來的。用第一人稱寫“他”時,最適宜寫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因爲用“我”的觀感來寫“他”的這些,較爲客觀。“第一人稱”寫“我”的外貌,寫“他”的活動,必須加上摹擬的話,才能讓讀者心悅誠服。寫“我”的外貌,可以這樣寫:“你們可以,我那時的臉是多麼紅。”寫“他”的心理活動,可以這樣寫:“心裏很輕鬆似的。”)

2、第二人稱(作用: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作用: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一、生字注音

謫(zhé)守/朝暉(huī)夕陰/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淫(yín)雨/心曠神怡(yí)/皓(hào)月/寵辱偕(xié)忘/潛行(qián)/浩浩湯湯(shāng)/瀟(xiāo)湘/屬( zhǔ 同“囑”)

二、重點解詞

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模。制,規模。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際:涯,邊。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裏)陰晴多變化。 暉,日光。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 山嶽潛形:山嶽隱沒了形體。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何極:哪有窮盡。 檣傾楫摧:桅杆倒下,船槳斷折。鬱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臨風:端酒當着風,即在輕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

微斯人: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初三語文基礎知識之文學常識(3)

第13課事構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作者是羅迦·費·因格,美國實業家。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國的物理學家。

2、“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

第15課短文兩篇

1、《談讀書》的作者是培根,英國的哲學家、作家。着有《隨筆》、《新工具》等。

2、《不求甚解》選自《燕山夜話》,作者馬南,原名鄧拓,當代作家。

3、閱讀必須把握文章的論點、論據和論證。

4、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5、事實和道理是論據的兩種基本形式。

6、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

7、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此外,在駁論中,還採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歸謬法”。

8、議論文按論證方式來分,可分爲立論和駁論。

第16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作者是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