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孔成像中國古代趣味物理實驗

小孔成像中國古代趣味物理實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5K 次

小孔成像是初中課本中一個重要的物理實驗,該實驗最早見於《墨經》:“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意思是:景像倒立,在於光線交錯處有一點狀小孔,同時,影像與物體有一定長度(距離)。因爲點狀小孔極小。影像:光線照到人身上,象箭射入小孔一樣。照到人的最下部位反射而成人的最高部位,照到人的最高部位反射而成人的最下部位。人足在下遮蔽着下光,所以腳的'影像映在壁的上方;人頭在上遮蔽着上光,所以頭的影像映在壁的下方。由於在物體的遠處或近處有一點狀小孔和物體被光線直線所射,所以影像倒立在窟孔裏面的壁上。

小孔成像中國古代趣味物理實驗

小孔成像實驗記載還有許多,北宋沈括在解釋“陽燧照物皆倒”時就涉及到小孔成像的問題:“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爲窗隙所束,則影與鳶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宋末元初的趙友欽還以樓房爲光學實驗室進行過專門研究。元代郭守敬發明的“仰儀”和“景符”也運用了小孔成像原理。

值得指出的是,上面敘述只限於“倒像”,直代清代,鄭復光才指出影屏上還能形成正像(光斑)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