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宜昌過年風俗

宜昌過年風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導語:正月初一天一亮,開門就得放爆炸炮,那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鄰里相見互道新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分享的宜昌過年風俗,歡迎閱讀參考。

宜昌過年風俗

在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以前,那是計劃經濟的時代,雖然物質匱乏,可是憑票供應、人人平等也是不爭的事實。到了春節的時候,官方就會發下許多節日供應的票證,從糧油到肉食,從布料到棉花,從自行車到電視機。春節的印象中,我經常早早的到現在位於時代廣場的解放路肉店用菜籃排隊,可真正忘不了的卻是憑票供應的雜糖。

有人把雜糖歸納進春節文化的一部分,這一點很對。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雜糖,六十年代生活改善了,出現了節日的新衣服;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就變成了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八十年代進步到冰箱、彩電、洗衣機,之後就是“一切向錢看”,“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上世紀九十年代變爲空調、電腦、錄像機,到了二十一世紀,就乾脆變成房子、車子和票子了,春節的年味就開始變得淡化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是飴糖,遠在西周時就已經有關於飴糖的記載。飴糖被認爲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在我們宜昌被稱爲“打巴糖”,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至今偶爾還能在宜昌的街頭巷尾碰見。

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爲原料製糖,而且很有可能是從印度傳入的。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回國以後,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中國發明瞭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誌着製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制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並傳入日本和東南亞。可是用來製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不能種蔗製糖。18世紀末期,甜菜被發現,給製糖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突破。

中國機械化製糖起步很早,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興起機械化製糖熱潮,但往往中途夭折,製糖業基本上還處於手工業階段。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不斷髮展成爲完整的現代製糖工業體系。甘蔗製糖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製糖業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等地,一南一北,各領風騷。可是在過去,尤其是春節的那段時候,雜糖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雜糖不是現在的散裝糖果,也不是那種進口的什錦糖果,而是把一些用糖製作的小點心裝在一個塑料袋裏的統稱。雜糖是川渝的稱呼,而在武漢被稱爲酥雜糖,是宜昌人人辦年貨必辦的食品之一,也是宜昌人送年禮的傳統禮品之一,更是春節款待客人的零食之一。我的印象裏,雜糖可能是當時最奢侈的零食了。

拜年在宜昌也同樣有很多講究,正月初一拜父族的爺爺奶奶、伯伯叔叔;正月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和舅舅;正月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宜昌話那叫“走丈母孃”;正月初四拜親朋好友。一般是按親疏遠近來安排拜年的順序,但宜昌的風俗拜年一般應在初六之前完成,去得遲了人家就會覺得受了冷落,會因此影響到兩家的關係。那可是一個也不能少的。

過去的風俗說的是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有些商店會在那一天新年之後第一次重新開業,圖個吉利,同樣有很多做生意的都要到寺廟燒頭炷香,祈求新的一年財源滾滾。據說最高的頭炷香已經賣到九十九萬,出家人也變得銅鏽熏天,少林寺的那個方丈就是這樣,不信也罷。

現在一般到正月初八工廠和企業就開始上班做事了,據說宜昌話叫“做發事”,這天開工單位的很多,因爲中國人喜歡那個諧音“發”的八,所以大家認爲初八開工整年都會順。不過也就是一個形式,正月初八年還沒有拜完,親朋好友還沒有家家走到,那些好酒好菜還沒有吃完,春節還在進行時。據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可是宜昌好像沒有紀念的活動。

宜昌的規矩太多,在這裏一言難盡。只是記得家裏沒了老人的下輩,在三年之內不能出門到別家串門,只能守在家裏盡孝道;正月初一到初三是不能倒垃圾、不能煮生米,要吃過年時吃剩的飯菜,那叫“有吃有剩”,大過年的只准吃剩飯,別的地方不知有沒有這樣的風俗?後來就演變爲家家煮麪條、豆絲、餈粑當飯吃,反正不準煮新鮮飯。當然大過年的不能向外潑水,以免走了“財喜”。一直要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把家裏這麼多天積累的垃圾拿出門倒掉,這叫“送窮”。

“習俗,本質源自希望。”這是黃世堂在《春俗大觀》一書中做出的精闢結論,我十分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