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拋磚引玉的典故

拋磚引玉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拋磚引玉的典故1

拋磚引玉的典故

拋磚引玉

【注音】pāo zhuān yǐn yù

【故事】

唐朝時期,有一位詩人叫常建,還有一位詩人叫趙嘏。常建對趙嘏的才華非常佩服,他總想得到趙嘏的詩作,只是沒有辦法。後來,他還真想出一個索詩的法子。常建打聽到趙嘏要到靈巖寺去遊玩,他便先趕到寺廟,並在牆上題了兩句話,然後躲到一邊去了。這天,趙嘏果然來到靈巖寺拜佛遊玩。當他轉到一座牆壁時,發現上面題着兩句詩。他端祥片刻,心想,詩寫的不錯,爲什麼只寫了兩句呢?於是,他提起筆來,在常建的詩後又補上了兩句,成爲一首完整的七言絕句。趙嘏走後,常建趕過來觀看,一字字的琢磨,認爲補寫的這兩句確實比自己高明,便抄寫了下來。別人看過之後,都說常建爲了得到趙嘏的詩,用了"拋磚引玉"之法。成語"拋磚引玉"就是由此而來,比喻以較差些的作品或是較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見。後來人們多用於自謙之詞。

【出處】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

【解釋】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用於謙詞

【相近詞】引玉之磚、一得之見

【押韻詞】真憑實據、鑿鑿有據、物以類聚、溘然而去、麾之即去、進退失踞、來者不拒、創深痛巨、深識遠慮、絕裙而去、......

【示例】剛纔婢子費了脣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拋磚引玉,以爲藉此長長見識,不意竟是如此!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

【其它使用】

◎ 我們通過多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發現可稱之爲"串換式"或"對調式"的移民思路對於中國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特在此加以介紹、討論,以期拋磚引玉。

◎ 考慮到此教材的使用面極廣,近幾年還進行了多次改版,所以有必要相互切磋,以利於共同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本人把自己十多年來在教學中的改進工作總結、概括出來,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同時也可供教材再版時參考。

拋磚引玉的典故2

歷史典故:

公元前700年,楚國用“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

這一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凶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爲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

拋磚引玉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餘,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後路,然後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於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挑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並無兵士跟隨。絞候馬上佈置人馬,待“樵夫”揹着柴禾出山之機,突然襲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穫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象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的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紋國士兵哪裏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請降。

計名由來:

“拋磚引玉”一語,其說法不一。

拋磚引玉一種說法是相傳唐代詩人趙嘏甚有詩名,求詩者盈門。詩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詩,卻不得其門而入,趙嘏遊蘇州時,常建料他必遊靈巖寺,便先於寺壁題詩兩句。趙嘏來到寺中見壁上此詩尚未寫完,就補了兩句,成爲一首絕句。後人因趙嘏補得兩句優於常建得前兩句,邊說常建是“拋磚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開元15年(公元727年)中的'進士,而趙嘏是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的進士,兩者相距115年。可見趙嘏補詩一說是不可能的。然而由這個有悖歷史事實的訛傳,引出一個有關“拋磚引玉”一詞的說法,卻已是一個歷史事實。

另一種說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高僧道原所編《景德傳燈錄》·從諗禪師:“師雲: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子。”者句話也源自一個佛門故事。傳說活了120歲的唐代禪師從諗,一天晚上,同弟子們一同參禪悟道。剛入座,從諗便宣佈:今晚要你們回答問題,誰對禪學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衆僧皆疑慮凝心,靜坐參禪,唯有一個小和尚大膽跨步向前,躬身一揖。從諗見了,緩緩說道:剛纔我是拋磚引玉,不想卻引來一塊土磚坯子。

此語後來還見於元代貫雲石(公元1286-1324年)所作《鬥鵪鶉·佳偶》曲:“見他眉來眼去,俺早心滿意足:他道是拋磚引玉,俺卻道因禍致福。”

拋磚引玉的典故3

拋磚引玉的典故

唐朝時期,有一位詩人叫常建,還有一位詩人叫趙嘏。常建對趙嘏的才華非常佩服,他總想得到趙嘏的詩作,只是沒有辦法。後來,他還真想出一個索詩的法子。常建打聽到趙嘏要到靈巖寺去遊玩,他便先趕到寺廟,並在牆上題了兩句話,然後躲到一邊去了。這天,趙嘏果然來到靈巖寺拜佛遊玩。

當他轉到一座牆壁時,發現上面題着兩句詩。他端祥片刻,心想,詩寫的不錯,爲什麼只寫了兩句呢?於是,他提起筆來,在常建的詩後又補上了兩句,成爲一首完整的七言絕句。趙嘏走後,常建趕過來觀看,一字字的琢磨,認爲補寫的這兩句確實比自己高明,便抄寫了下來。別人看過之後,都說常建爲了得到趙嘏的詩,用了"拋磚引玉"之法。

成語"拋磚引玉"就是由此而來,比喻以較差些的作品或是較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見。後來人們多用於自謙之詞。

拋磚引玉的解析

拋磚引玉pāo zhuān yǐn yù

[釋義] 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見或作品。常用作謙詞。

[語出]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衆晚參;師雲:‘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鯈子。’”

[近義] 引玉之磚 一得之見

[用法] 多用作謙詞;用於講話時的客套話。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我的這些話不過是~;希望能引起大家發言的興趣;請各位把自己的高論都談談吧。

用拋磚引玉造句

1) 我的見解只是一孔之見,希望引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2) 如此拋磚引玉,能激發與鼓勵更多人加入寫作隊伍。

3) 我先說幾句,算是拋磚引玉吧。

4) 本文僅就這問題談些淺顯的看法,意在拋磚引玉,以就教於各界專家。

5) 要不是你適時發言,產生拋磚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討論會可能十分冷場。

6) 座談會引言人拋磚引玉的說辭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紛紛發表高見。

7) 希望拋磚引玉,以期對我國"精品課程"建設這項以育人爲本的高等教育質量工程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

8) 有些東西只是個人的主觀認爲,不一定準確,算作拋磚引玉吧,歡迎大家指正!

9) 他的一番話原盼拋磚引玉,結果卻造成大家各說各話,徒增紛擾。

10) 人地希望拋磚引玉,你就對人不對事。

11) 我藉著這段話拋磚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許多精彩的論見。

12) 當然,這些建議僅僅是拋磚引玉,若要契合貴公司的 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不知所貴,謂之買櫝還珠。

13) 各位同學不願先發表意見,我就來個拋磚引玉,先說幾句吧!

14) 剛纔我的發言是拋磚引玉,現在該輪到你"小諸葛"拿出錦囊妙計了。

15) 我的這些話不過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發言的興趣,請各位把自己的高論都談談吧。

16) 他在人代會上先提出幾點見解,拋磚引玉,希望大家發表更好的建議。

17) 也許我將拋磚引玉,以這份名單來鼓舞其他小學教育工作者創建他們自己的名單並在他們各自的博客上公佈。

18) 以上只是個人的了一孔之見,權當拋磚引玉。

19) 我這篇文章果然發生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對這問題熱烈的討論。

20) 我的提議只是拋磚引玉,更周詳的辦法還請大家一起來深入討論。

21) 這個排名是想起到拋磚引玉的目的,並非終結定論。

22) 下面先把一些經典的回答寫在這裏,算是拋磚引玉吧。

23) 本文針對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提出一些觀點,旨在拋磚引玉。

24) 本文就民事公益訴訟作了初步探討,望起拋磚引玉之效果。

25) 因此,筆者想就此問題從三個方面做些探討,以拋磚引玉。

26) 因此本文希望能夠在這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將安德森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引介進中文學界,提供左翼研究另一種視野。

27) 目標,肯定還要進行調整和改變。

28) 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希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29) 以管窺之見,期拋磚引玉,呼籲引起有關部門對通識教育在高等學校課堂的重視,爲更好的培養綜合性人才奠定基礎。

拋磚引玉的典故4

拋磚引玉的意思

[釋義] 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見或作品。常用作謙詞。

[語出]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衆晚參;師雲:‘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鯈子。’”

[近義] 引玉之磚 一得之見

[用法] 多用作謙詞;用於講話時的客套話。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拋磚引玉的成語典故

唐代高僧從諗撣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理會外界的任何干擾,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衆僧晚參,從諗禪師故意說:“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徒衆理應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諗撣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剛纔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比磚還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個拋磚引玉的故事。據《歷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嘏,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讚賞,人們因此稱趙嘏爲“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嘏的詩才。他聽說趙嘏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巖寺遊覽,便先趕到靈巖,在寺前山牆上題詩兩句,希望趙嘏看到後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果然趙嘏遊覽靈巖寺看到牆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後面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嘏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嘏的佳句,後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嘏並非同時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說不可信,只是由於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也就承認它是成語“拋磚引玉”的出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