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幟的組詞

關於幟的組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組詞,通常是指把單個漢字與其他合適的漢字搭配而組成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語,常作爲初等學校語文練習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幟的組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幟的組詞

  1、幟志[zhì zhì]

a、猶典範,標準。

清呂璜《與吳仲倫先生書》:“輒翹想先生治古文,以昌黎韓氏爲幟志,而不欲舍繩尺以耀其才。”

b、猶旗幟。

清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畸士,崇尚鴻博,繁稱旁證,考覈一字,累數千言不能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

  2、幟羽[zhì yǔ]

羽飾之旌旗。

清姚鼐《與張荷塘論詩》詩:“不期得吾心,君先樹幟羽。將掃妄且庸,聊示白與甫。”

  3、旗幟[qí zhì]

a、[banner;flag]∶各種旗子的總稱。鮮紅的`旗幟迎風飄揚。

b、[stand;colours]∶比喻有代表性的某種思想、學說或政治力量。

  4、赤幟[chì zhì]

a、紅旗。

《史記·淮陰侯列傳》:“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閒道萆山而望趙軍。”元成廷珪《送謝太守》詩:“雙螭交赤幟,五馬挾朱輪。”《說岳全傳》第三六回:“赤幟紅旗映日光。”

b、今指無產階級的革命旗幟。

柳亞子《存歿口號》之一:“神烈峯頭墓草青,湘南赤幟正縱橫。”李少石《祝董老六十大壽》詩:“地缺山崩六十年,高張赤幟獨當先。”趙樸初《洪湖曲·吊賀龍同志》:“堅持赤幟不可奪,烈焰飛騰湘鄂西。”

c、比喻太陽或太陽的炎威。

宋范成大《新嶺》詩:“曈曈赤幟張,昱昱金鉦上。”元舒頔《金陵懷古》詩:“玉驄聲斷烏臺寂,赤幟陰移畫省深。”元王惲《苦熱嘆》詩:“炎官張火傘,屏翳揚赤幟。”

d、比喻榜樣,典範。

宋岳珂《桯史·一言悟主》:“﹝範石湖﹞悟主以一言之頃,理明辭正,雖不能終格,猶足爲公議立赤幟雲。”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大風》三章,氣籠宇宙,張千古帝王赤幟。”清李玉《清忠譜·譜概》:“一傳詞壇標赤幟,千秋大節歌《白雪》。”

e、比喻領袖人物或領袖地位。

宋史·司馬光傳》:“光才豈能害政,但在高位,則異論之人倚以爲重。韓信立漢赤幟,趙卒氣奪;今用光,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七:“藝苑則李懷麓、張滄洲爲赤幟。”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下·科諢》:“使粲花主人及今猶在,奮其全力,另製一種新詞,則詞壇赤幟,豈僅爲若士一人所攫哉!”

  5、標幟[biāo zhì]

a、記號,標誌。

《唐律·廄庫律·畜產觝蹹齧人》:“諸畜產及噬犬,有觝蹹齧人,而標幟羈絆不如法,若狂犬不殺者,笞四十。”《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下》:“大梁城中迫隘,欲展外城,先立個標幟,候今冬農隙之時,興工板築。”巴金《堅強戰士》:“板門店上空的銀色光柱也明亮地在西邊現出。那是停戰談判會場區的標幟。”

b、獨樹旗幟。

明李贄《德業儒臣前論》:“彼謂軻之死不得其傳者,真大謬也。惟此言出,而後宋人直以濂、洛、關、閩接孟氏之傳,謂爲知言云……好自尊大標幟,而不知其詬誣,亦太甚矣。”

c、榜樣。

清方以智《東西均·名教》:“不過因導節制,以楔出楔,多方以誤之,分途以迷之,使天下少作它惡焉斯已。自技藝之專家,以至道德之標幟,皆誤人、迷人之方也。”

  6、易幟[yì zhì]

[change flags]國家或軍隊更換旗子,指改變政治方向、宗旨或投向對方。

  7、漢幟[hàn zhì]

a、漢王劉邦軍隊的旗幟。

《漢書·韓信傳》:“拔趙幟,立漢幟。”

b、漢人軍隊的旗幟。

唐李約《從軍行》:“遊軍藏漢幟,降騎説蕃情。”黎元洪《檄山東文》:“陟泰山之巔,揮吾漢幟;決黃河之水,滌彼胡氛。”

c、漢學的標幟。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復盛時代》:“惠戴諸儒,爲漢學大宗,已盡棄宋詮,獨標漢幟矣。”參見“漢學”。

  8、旌幟[jīng zhì]

旗幟。

後漢書·劉盆子傳》:“寳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幡旗。”《新唐書·令狐綯傳》:“時浙西杜審權使票將翟行約率千兵與湘會,未至而湘覆,賊僞建淮南旌幟誘之,亦皆陷。”《三國演義》第十七回:“門旗開處,只見一隊軍馬,打龍鳳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幟。”

  9、幡幟[fān zhì]

亦作“幡織”。旗幟。

《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於城上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顏師古注:“織讀曰幟。”《後漢書·馬防傳》:“去臨洮十餘裏爲大營,多樹幡幟。”《後漢書·西域傳·大秦》:“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孫子·計》“曲制”三國魏曹操注:“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

  10、麾幟[huī zhì]

將帥的旗幟。

《吳子·論將》:“旌旗麾幟,所以威目。”《新唐書·王式傳》:“式發自光福裏第,麾幟皆東靡,獵獵有聲。”《宋史·兵志九》:“旌旗麾幟,各隨方色。”

  11、招幟[zhāo zhì]

a、招旗。

郭沫若《南冠草》第四幕:“左側一座酒家,前有瓜架,着瓜甚多。招幟上標出‘憨憨泉’三字。”郭沫若《虎符》第五幕:“唐雎右手持杖,左手執一白色相士招幟。”

b、比喻進行某種活動時所假借的名義。

李大釗《俄國大革命之影響》:“吾之東鄰,寺內內閣之成立,即以是爲招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