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理解與解析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理解與解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理解與解析

2010年5月31日,瀕臨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國家危地馬拉發生了一樁駭人聽聞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馬拉城出現一個巨大的深坑,深度達到60米!有目擊者稱當時一幢3層建築墜入坑中,造成至少1人死亡。

2008年3月25日凌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紅橋鎮五閣村突然出現3個形狀大小不等的巨型塌陷坑,呈直線展開,目擊者稱這些塌陷坑足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此後,類似事件不斷出現,在附近又出現多個大大小小類似的塌陷坑,共計11個。

2010年3月以來,廣西省東蘭縣武篆鎮那論村的稻田中多處泥土下陷,出現大大小小十多個新坑,加上前幾年已經出現的,總共超過30個。不過這些坑規模不大,小的直徑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爲6米。因不解其因,人們習慣稱之爲天坑。

想起這可怕的一幕幕,我們會忍不住去思考:誰,纔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至於天坑的說法,有時候是不正確的。當人們發現了地面無緣無故出現一個大坑時,因不解其因便稱其爲天坑,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國從事洞穴科學研究的著名專家朱學穩指出,天坑是指寬度和深度不小於100米的塌陷漏斗,並由直立的周壁構成陡峭的剖面。此外,從觀賞方面來說,是否壯觀、雄奇、險峻,而且具備生物多樣性等綜合屬性,也往往被認爲是鑑別天坑與一般漏斗、窪地或豎井的重要標誌。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坑。有時候可能是因爲過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時候是人工採礦活動將地下掏空誘發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爲曾經開挖過地面而在回填時未填實,當流水滲入地下時帶走泥沙,結果導致上部土體陷落。而此次危地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於熱帶風暴阿加莎帶來的持續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統不夠完善所致。

那麼,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這就要說到喀斯特一詞,這詞源於歐洲南斯拉夫境內的石灰岩高原,該地名爲喀斯特,那裏岩溶地貌發育得比較典型,於是,人們便用喀斯特一詞來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雲岩等碳酸鹽類岩石最容易發生岩溶現象,即構成這類岩石成分的碳酸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爲鈣離子和重碳酸根離子而被水帶走。因此,碳酸鹽類岩石在特定的地質條件與氣候條件下,並在諸如流水浸蝕和沉積、重力崩塌等各種機械作用下,易於產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種形態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強烈的地方,長年累月的發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頂部岩層坍塌,便會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狀,若規模和形狀達到一定程度,便可稱爲天坑。所以說,天坑就是發育成熟的一種喀斯特地貌。

當這種地質現象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時,便可能成爲一種地質災害,即爲天災。如果發生在無人居住區,則一般不具有危害性。倘若人們能夠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利用,還能成爲風景優美、魅力無窮的旅遊勝地,吸引大批學者和探洞愛好者前往探險,尋找大自然的神祕和美麗。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喜歡探祕的朋友一定要在當地導遊或嚮導的指引下前往,千萬不要獨自行動,畢竟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

小題1:下列選項中,屬於文章說明的最重要內容是( )

A.天坑的相關事件。B.天坑的錯誤認識。

C.天坑的形成原因。D.天坑的開發利用。

小題2: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2010年5月31日危地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是因爲熱帶風暴“阿加莎”帶來的持續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統不夠完善。

B.天坑可能成爲地質災害,但合理開發利用,還能成爲風景優美、魅力無窮的旅遊勝地。

C.真正的“天坑”是在喀斯特地貌地區,在特定的地質與氣候條件下,並在各種機械作用下,長年累月的發展後才能形成。

D.在有岩溶地貌的地方就會有“天坑”現象產生。

小題3:根據文意,下列對科學防禦人爲的假天坑出現的看法不夠合理的一項是( )

A.不要抽取地下水。B.不要濫採濫挖將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

C.曾經開挖過地面在回填時要填實。D.地下排水系統要不斷完善。

參考答案:

  1:C2:C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