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篆是哪個朝代的出現的

小篆是哪個朝代的出現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導語: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以下是小編整理小篆是哪個朝代的出現的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小篆是哪個朝代的出現的

小篆是哪個朝代的出現的

戰國時期

特點

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爲度,一字爲正體,半字爲垂腳,大致比例爲3:2左右。

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爲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是上緊下鬆,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小篆的特點1、2、3、4(5張)

制定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感於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於是提出“書同文”,文字統一,書體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爲“秦篆”。

另有一個原因是爲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

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的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的過程。

書體由來

秦創小篆說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着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爲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爲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臺》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爲李斯所書。

《琅玡刻石》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爲始皇詔,一面爲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字體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爲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

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爲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爲丞相李斯所書,小篆。內容前爲始皇詔,144字,自“皇帝曰”以下爲二世詔,計79字,字略小。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現所見均爲後摹寫,雖多失秦篆古厚的筆勢,但其筆畫清勁,圓轉宛通,對研究篆書藝術的演變有重要價值。秦詔版爲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記秦始皇的頒佈詔內容。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小篆爲戰國文字說

著名學者、書法篆刻家徐無聞先生認爲,在一個極爲短促的秦王朝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創造出一種文字來的,一種文字的形成要經過長期過程的,秦始皇只是對戰國時期就已形成的小篆進行加工、整理和推廣而已。

概論

鄧石如小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爲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書跡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爲重要,琅邪臺、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石權始皇廿六年詔則最能見其真相。

發展

周朝自平王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後,五百餘年,經歷了諸侯兼併的春秋時期和七國爭霸的戰國時期;在語言文字方面,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據史料記載,當時“寶”的寫法,就有194種形態。 “眉”字的寫法有104種,“壽”字的寫法,也有百種以上。有的字體柔婉流動、疏密誇張,有的體勢縱長,有的結構狂怪。 這雖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但對思想交流帶來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