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多難興邦的典故

多難興邦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興: 興盛。邦: 國家。源自《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啓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多難興邦的典故

春秋時,楚靈王想稱霸諸侯,於公元前538年派使臣椒舉前往晉國遊說,希望晉平公說服一些諸侯擁護楚國。開始時,晉平公並沒答應,但晉大夫司馬侯則認爲可以應允。他說:“楚王的.過分要求,或許是上天想讓他滿足慾望,從而增加別人對他的憎恨,然後給他降下懲罰。”晉平公認爲: 晉國地處險要,多產馬匹,鄰國齊、楚多禍難,有這三個有利條件,不必害怕楚國的威脅。司馬侯則認爲: 國君致力於修明德行至爲重要,因爲光靠地勢險要和馬匹,是不能鞏固自己的。或者因多難而鞏固了國家,開闢了疆土;或者因無難而喪失了國家,失掉了疆土,怎麼能幸災樂禍呢?他進一步說道:“齊國因有仲孫之難而桓公成了霸主;晉國因有裏克、丕鄭之難而文公成了霸主。可衛國、邢國並無禍難,卻被敵人滅掉了。”司馬侯的結論是:“只依靠這三條而不修德政,挽救危亡還來不及,怎麼能夠成功呢?您還是允許他們吧。”晉侯最後只好答應了楚國的請求。

後人據此引申出成語“多難興邦”,指多災多難的局面,有時反而可以激發人民發憤圖強,戰勝困難的鬥志,使國家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