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文學史上的狂人形象

文學史上的狂人形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導語:中外文學史上有不少狂人的形象,那麼這些狂人形象代表着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文學史上的狂人形象

狂人是指性格放蕩不羈,做事風風火火,乾淨利落!強烈追求極至和絕對的人。本意爲“瘋子,精神不正常者”,是貶義。

  狂人的釋義

1、本意爲“瘋子,精神不正常者”,是貶義。

2、瘋狂的人 [lunatic;maniac madman]

3、狂妄自大的人 [swashbuckler]

4、是指性格放蕩不羈,做事風風火火,乾淨利落!強烈追求極至和絕對的人。

5、現多用做褒義,對這種精神作出讚許,已經不是表層的“瘋瘋癲癲”了。

6、爲一件事盡全力拼搏的人。

7、行爲與衆不同,略顯瘋狂的人。

  文學史上的狂人

1、“工作狂人”,指“對工作,盡心盡力,廢寢忘食,達到一個極度狀態的人”。

2、《狂人日記》(我國首篇白話文小說)

3、戰爭狂人

4、“狂人”穆里尼奧是目前最優秀的足球主教練之一。

5、“狂人”奇拉維特是最優秀的足球門將之一。

6、“狂人”創意牆繪工作室,始於2009年,寓意爲“性格放蕩不羈,做事風風火火,乾淨利落!強烈追求極至和絕對”。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

在《狂人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某些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我怕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狂人時時害怕着,提防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就診都看作是吃人行爲的一部分。通過這些細節描寫,我們確實感到在他身上具有某種瘋子的病症,變態的心理、混亂的邏輯、虛幻的幻覺,都在他身上同時出現。

但是我們綜觀全文,我們發現通過象徵和暗示,從作品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感到狂人實際上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啓蒙者,他清醒着呢。這可以從他思想行動的總表現上看出來。

一、凡事須得研究,纔會明白。在狂人身上表現出懷疑傳統,研究一切的啓蒙者的特點。

二、狂人在仁義道德的歷史字縫裏,看出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封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僞的面具,這就是狂人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魯迅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是本篇作品最輝煌的亮點。

三、獅子似的兇心,兔子似的怯懦,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對吃人者本質的清醒認識

作品中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寫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具有暗示性、象徵性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同時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啓蒙、非啓蒙的特徵,他是被庸人社會宣佈爲瘋子的覺醒者、受迫害者、見證者和長期受壓抑的戰士形象,是在近現代社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覺醒了卻無路可走的知識分子的悲劇典型。

小說借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侯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麼怕,也沒有這麼兇。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更使狂人不能容忍的是吃人者中也包括自己的親人(大哥),這就牽涉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了。狂人爲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爲非呢,還是喪失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小說通過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將矛頭直接指向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狂人對自我的評價和反思,也是自己對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小說的結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爲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在狂人看來,現實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孩子們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魯迅明寫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絃。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

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歷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的、離經叛道的人,都曾經被視爲瘋子。同一個人,同一種思想卻在社會上有截然相反的兩種看法和評價。例如孫中山,從世俗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者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這也是變革時代的社會矛盾的反映。

《狂人日記》是一部展示意識過程的小說,狂人所承載的“多疑”意識,是文化先覺者的形象,是魯迅反抗精神的外化。魯迅是用雜文的筆法來寫小說,因此狂人形象豐富複雜,蘊藉深厚毋庸置疑。但這個形象的反封建,並不具備徹底性與不妥協性。恰恰相反,魯迅的憂憤深廣,正是通過一個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強行剝奪自由思想獨立人格而致狂,進而刻劃了傳統勢力和禮教連迫害狂想症病發時的種種表現都不容許存在。最後封建宗法制度與傳統文化系統居然將狂人治癒,赴某地任候補官員,將原來與制度、文化格格不入的反對者納入到體制中來,馴服成爲起忠順的維護者和奴才,以此揭露封建主義吃人的兇殘、虛僞與“高明”。

小說文本具有一種分裂性,對立因素相互嘲弄與顛覆、消解,形成反諷結構。表現出魯迅對現實深刻懷疑和極度絕望,表現了夢醒之後卻無路可走的悲哀。

《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企求等多種複雜情緒,小說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