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6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秦兵馬俑》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閱讀參考!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6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閱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爲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纔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而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爲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只是教教材,而沒有做到“用教材”,沒有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2

蘇教版五下第四單元是由三篇課文、一篇習作和練習4構成,三篇課文分別是狀物類散文《秦兵馬傭》,說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樂之都維也納》;習作要求學生模仿例文《龜山漢墓參觀記》寫一篇參觀記或遊記。整組教材的共同點,從內容上來說,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蹟、民族文化,展現勞動者的勤勞與智慧,從表現形式上來說,都抓住它們的特徵,圍繞中心詞、中心句來寫,綱目分明,條理清晰。《秦兵馬俑》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

本節課展示的是“引導自學”課型。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同時,通過兩篇課文的對比閱讀,瞭解文章結構及過渡句、中心句、說明方法的使用。個人認爲這節課的目標明確,從課堂效果看,這兩個目標也基本達到。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也嘗試了創新:對比閱讀《秦兵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這兩篇課文,總結這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共同點。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失誤。

首先,在總結兩篇課文寫法共同點的時候,很多同學由於對《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不太熟悉,在找說明方法和中心句、過渡句的時候,模棱兩可,不能確定。《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我僅僅讓孩子讀過幾遍,並沒有深入的講解。可能部分學生沒有熟讀,對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還不是很明確。

其次,個人感覺在圍繞第一個重點討論的時候,學生專注於朗讀精彩段落,而耽誤了一些時間,顯得學習後面的第二個自學內容時間有些倉促。其實,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已充分朗讀了課文,在第一個討論提示中這點可以忽略,節省時間爲後面的自學內容。

最後,“引導自學”型課堂歸根結底是學生的課堂,學生纔是整節課的主體,教師僅僅起着引導的作用。綜合來看,我班級的小組訓練仍需加強,特別是討論的時候,部分組員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其他意見也是符合或跟隨,並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訓練在平時,只有發揮好小組的力量,“引導自學”的課堂纔會更加精彩!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3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

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但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接着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8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

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4

執教了《秦兵馬俑》一課,感觸頗多。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圖片,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

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信息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和做的機會,讓學生的嘴和手“活”起來。

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通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好象……”

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讓學生動手動筆畫一畫,圈一圈,演一演,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5

三天內兩次公開課,一次校內,一次送教下鄉,同一個課題、不同的教學對象,留給我的是“一課一得”的思考。

當我根據教學進度,確定公開課內容時,我就鎖定《秦兵馬俑》。這是一篇說明性散文,從內容上看,課文從三個大的方面介紹了兵馬俑的特點,採取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以及首尾呼應的方法,是孩子們仿寫說明文的極好範文;從價值上說,作爲我國世界遺產的秦兵馬俑堪稱中華文化藝術瑰寶,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從文章的表達與語言上說,說明方法多樣,表達形式活潑,語言準確生動,四字詞語衆多,描寫細膩,賦予想象,是孩子們進行語言積累的極好素材;從文章類別上說,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用作公開課教學,能凸顯課堂教學的完整性。

根據這篇文章的選編意圖,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體會秦兵馬俑的神態、氣勢和作者的說明方法上。我努力滲透以下教學理念:1.圍繞單元主題展開教學;2.把讀書感悟的主動權教給學生;3.把 “寫”帶進課堂;4.注重寫法的指導。在這些理念支撐下,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釋題解“俑”,走近兵馬俑;

二、 檢查“預習”,感知“秦兵馬俑”;

三、 重點品讀,感悟“秦兵馬俑”;

四、 練筆仿寫,再現“兵馬俑”;

五、 積累運用,拓展“世界遺產”。

在校內公開課後,我發現從交流資料導入新課到檢查預習,感知兵馬俑的環節用時過長,這樣影響了學生後面充分地讀,從而也影響了後年的教學進程。於是,我做了一下調整,簡約了前兩個環節,並把練筆環節之前的詞語積累與引導部分也精簡了,爭取多個孩子們想象練筆的時間。

在“送教”官莊的課堂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變得從容了、充分了,事實也證明,這樣的改動更適合於這裏的孩子。但是,在這堂別人認爲一切都恰到好處的課上,我還反思到一個問題:我最初設計的仿寫練筆叫“練筆超市”,設計了兩項仿寫任務:一是仿照作者寫騎兵俑的寫法,想象武士俑“好像在幹什麼”;一是學習第8自然段的寫法,仿寫“個性鮮明的兵馬俑”。後來一想,第一項練筆太容易,又和第二項有相同之處(先寫看到的,再寫想到的),就乾脆合二爲一了。如果,繼續保持“練筆超市”的話,更能體現關注個性差異。因爲有極少數學生確實不能在課堂上完成第二項練筆。若果有了“練筆超市”,等於也給他們嘗試到了“摘到桃子”的甘甜。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6

公開課已經上過好幾天了,回想起上課前的準備及上課的過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靜。《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文章條理很清楚。由於不是很喜歡這種類型的文章,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從來沒有作過更多的思考。但這次作爲公開課來上,又是上第一課時,確實讓我費了一番腦筋,當然,更多的是得到了許多啓發和收穫。

由於這次活動是我和姜主任用同一個班兩課時連上,於是我給第一課時的目標定位是紮紮實實做好朗讀指導,實實在在做好情感鋪墊,爲姜老師的第二節課做好準備工作。根據我們本次活動的主題《抓聯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字詞教學和課文內容的聯繫

我一直在思考高年級字詞教學到底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需不需要把字詞抄出來,從讀寫教起?其實,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生字詞的讀寫完全可以在預習時自己解決。我覺得,課堂上應該把重點放在詞語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對詞語的意思理解得會更加深刻。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了三個詞語“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首先,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對兵馬俑的高度評價和讚美,學生很快找出了含有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了詞語的意思。然後,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描寫讓我們感受到兵馬俑的“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這樣,把詞語的教學和課文內容緊緊聯繫在一起。其實,課文的每一個自然段的描寫都可以感受到兵馬俑是“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的,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直到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於長句子和難讀的段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把原本枯燥的字詞教學和機械的檢查朗讀,變成了趣味盎然的求知過程,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使學生學得輕鬆快樂。另外,抓住含有這幾個詞語的句子三次震盪,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次次朗讀中得到昇華。

二、課內與課外的聯繫

常常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如何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課內與課外聯繫起來呢?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嘗試。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說要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用兵馬俑殉葬的原因,從兵馬俑的製作工藝到它與漢兵馬俑的區別……甚至有學生興奮地告訴我:“昨天晚上《探索與發現》介紹兵馬俑了。”他們有的帶來了介紹兵馬俑的碟片,有的帶來了兵馬俑的仿製品,有的帶來了百科全書……看來,學習《秦兵馬俑》讓他們情緒高漲!記得那天上完課,學生急切地詢問我推薦的兩個網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們已經把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變成了主動向課外延伸。

三、知識與能力發展的聯繫

關於知識與能力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學習語文知識是爲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特別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即語言直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內涵。另外,藉助畫面,使書面的文字變成活動的影像,同時藉助音樂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語感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同學們有的說:“我彷彿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軍。”有的說:“我彷彿聽到了古戰場那嘶鳴的號角。”有的說:“我好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秦始皇的大軍前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赫然出現在眼前,那是學生的思維閃現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雖然還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靜靜想來,這堂課也還有許多不盡人如意的地方。首先,字詞的教學還不夠紮實。例如,在學習“惟妙惟肖”一詞時,僅僅讓學生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放過去了。其實,如果在追問一句“描摹了什麼?怎樣逼真?”學生自然會回到文章中去,這樣詞語的教學就落實到了語言文字中,學生對“惟妙惟肖”的理解就會更深刻。課堂上應該步步踩實,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對於學生在回答時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糾正。記得在引導學生看一號坑鳥瞰圖時,一個學生說,這樣的畫面“令人髮指”。其實,我知道他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貶義的,而是說這種氣勢是攝人心魄的。但當時我就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糾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爲公開課比較緊張;另一方面,作爲一名語文老師,語言太貧乏了。平時教育學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細細想來,自己又何嘗不是呢?於是,我暗暗下定決心,在上好課的同時,一定不忘記多看一些書,以豐富自己的知識。

當然,這堂課一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