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5推廣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

2015推廣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推廣普通話的相關辦報資料:語言準備期

2015推廣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

語言準備期又稱前語言期。主要包括語言產生和語言理解兩個方面的準備。

語言產生方面的準備可以粗分爲兩個小階段,即①反射性發聲。嬰兒一出生就大聲哭叫,這是最初對環境的反射性發聲。約從第5周始,發出非哭叫的反射性發聲。先是發音器官的偶然動作,隨後以活動自己的發音器官爲樂而發出許多非哭叫的聲音。最初發出類似於後元音а、о、u、е等,然後出現輔音h、k、p、m、等。這些反射性發聲對兒童來說並不具有信號意義。②咿呀語。第1年中期出現與語音極爲相似的聲音,並能將輔音和元音結合連續發出,如ba-ba、ma-ma,da-da 等類似“爸爸”、“媽媽”等單音節語音。其實這些聲音對於嬰兒來說也是毫無意義的,他們只是以發音做遊戲從而得到快感。此時嬰兒能發出的聲音很多,不限於本族語的聲音。而且不同種族、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生長的所有嬰兒發出的聲音都很相似,甚至聾兒在此時期也能像正常兒童一樣發出咿呀語,只因其缺乏聽覺反饋,咿呀語停止得比正常兒童早些。嬰兒約自第9個月開始,咿呀語的出現頻率達到高峯,已能重複不同音節的發音,還能發出同一音節的不同音調。中國兒童此時已能發出四聲變換,如à-juē-lū-bì、ēn-én-ěn等。同時已開始模仿別人的聲音,近似於詞的音節增多,如jiě-jiě(姐姐)、mèi-mèi(妹妹等)。但這時的發音實際上仍是無意義的、不能被理解的。從咿呀語期開始,兒童在發音方面需經過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一方面逐步增加符合本族語的聲音;另一方面又需逐步淘汰環境中用不着的聲音,最終達到會說出第一個能被理解的單詞。

推廣普通話的黑板報

語言理解方面的準備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語音知覺。嬰兒對言語刺激非常敏感,出生幾天的新生兒已能辨別語音和非語音。研究者發現,一個正在聽成人講話的1個月新生兒,其肌肉運動的停頓和成人語流中的停頓同步,已具有語音範疇知覺,能在吸收速率變化上表現出對“ba”、“pa”範疇的辨別。到1個半月時已能辨別“ba”和“ga”兩個範疇。②詞語理解。8、9個月的嬰兒開始表現出對語言的理解。當父親在場時問爸爸在哪裏?兒童就能將頭轉向父親,對他說“拍拍手”、“搖搖頭”,他就會做出相應動作。這種動作回答反應最初並非對語詞本身的確切反應,而是對包括語詞在內的整個情境的反應。通常要到11個月左右,語詞才逐漸從複合情境中分解出來,作爲信號引起相應反應。這時纔開始真正理解詞的意義。